药物性肺部疾病

药物所致的肺部不良反应有的暂时、i可逆,l有的则可引起肺部明显的病变,l造成永久性损害,l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l这类由药物引起的肺部疾病称为药物性肺病(drug-induced1lung1disease)。其发病率约占全身药物不良反应的5%~8%。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使其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l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预防,l可减少病人不应有的损失和痛苦。

【发病机制】

药物性肺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l但主要由药物毒性作用和过敏反应所致。药物的毒性作用一般与药物的剂量呈正相关,l许多影响药代动力学的因素可能使治疗剂量的药物出现中毒反应。药物的毒性增强效应还与靶器官的敏感性增强有关。有些药物性肺病是由于人体对药物发生过敏反应引起的,l其中以Ⅰ型(速发型)和Ⅲ型(免疫复合物型)过敏反应常见。它与药物毒性反应不同,l其发生与药量及用药时间长短无一定关系。药物性肺病可发生于用药后即刻,l亦可见于数年后,l但以用药后7~10天最多见。

【分类】

按药物对肺部损伤的不同,l可将药物性肺病如下分类:i

1.急性肺水肿11以海洛因过量所致者最常见,l可能与药物直接损伤肺组织和抑制呼吸中枢,l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和酸中毒,l加重肺泡毛细血管损伤,l使其通透性增高有关,l属非心源性肺水肿。美沙酮、i丙氧酚等麻醉药及柔红霉素、i阿霉素亦可出现此类肺损伤。此外,l还有环磷酰胺、i磺胺、i水杨酸、i氢氯噻嗪的报道。

2.哮喘11药源性支气管痉挛可由多种药物引起,l其机制不甚明确,l可能与过敏反应、i药理反应及直接刺激三方面因素有关。主要的药物有:i①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i氧烯洛尔、i噻吗洛尔滴眼液等);②胆碱酯酶抑制剂(溴吡斯的明、i依可碘脂等);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④阿司匹林等。

3.弥漫性肺纤维化11引起弥漫性肺纤维化的药物有很多,l如降压药中的六甲季胺、i美卡拉明,l抗菌药物的呋喃坦啶,l抗心律失常的胺碘酮,l神经系统用药中的苯妥英钠、i甲丙氨酯等,l但最常见的应属细胞毒药物(见下表)。

4.肺浸润伴嗜酸细胞增多症11可由呋喃坦啶、i丙卡巴肼、i阿司匹林、i对氨柳酸钠、i异烟肼、i丙米嗪、i呋喃唑酮、i甲氨蝶呤、i石蜡油等多种药物引起。一般呈亚急性或慢性过程,l表现为气短、i咳嗽、i皮疹、i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肺肉芽肿样反应11药物可作为异物刺激引起肺部组织反应,l也可作为有机物抗原引起机体过敏反应。滴鼻油剂吸入肺部可引起脂性肺炎;支气管或淋巴管碘油造影时如脂性物质吸入气道可引起急、i慢性肺炎、i局限性肉芽肿,l进一步可发展为肺纤维化。

6.肺血管炎11典型的病理改变为血管中心性炎症和坏死,l导致附近肺组织梗死或出血,l可能由Ⅲ型或Ⅳ型过敏反应所致。引起该类病变主要的药物有别嘌呤醇、i白消安、i色甘酸钠、i保泰松、i螺内酯、i吩噻嗪类、i磺胺类、i吲哚美辛等。

7.肺动脉高压11此类药物主要有野百合碱、i某些口服避孕药、i雌性激素、i凝血药和减肥药等。

此外,l还有一些药物可引起弥漫性肺出血、i红斑狼疮样肺改变、i胸腔积液、i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i过敏性肺泡炎等肺部病变。

【诊断】

由于药物性肺病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l且特异性不强,l因此诊断比较困难。最重要的是详细询问病史和用药史,l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对用药后发病相对较急,l用药与临床症状关系密切,l尤其是停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的病例建立诊断相对容易;但对病情进展较慢,l病情与用药关系不甚明确的病人则要作全面、i深入的分析,l排除肺部其他疾病并结合一些免疫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也可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可疑病例及时停药后症状消失有助于诊断,l但晚期病例的病理改变常呈不可逆性,l故停药后症状持续亦不能排除药物性肺病的可能。

【治疗】

早期发现、i及时诊断、i立即停药是治疗的关键所在。早期的药物性肺病大多在停药后症状减轻,l经一段时间后基本可痊愈。一些出现哮喘、i嗜酸性粒细胞肺浸润、i肺肉芽肿或肺泡炎的病例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对于急性肺水肿、i咯血、i哮喘、i肺动脉高压和呼吸衰竭等病例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过敏体质的患者要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药物。

为降低药物性肺病的发病率,l加强对本病的预防,l应做到以下几点:i①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i剂量和疗程,l做到合理用药;②在用药过程中始终保持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警惕性,l做到早期发现,l及时停药;③对病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l防止滥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