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

自1914年奎尼丁被发现以来,l许多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相继问世,l在救治心律失常患者中,l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根据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1agents)的临床应用,l可分为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和抗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二大类。

(一)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1

目前临床应用改良的Vaughan1Williams分类法,l将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分为Ⅰ类钠通道阻滞剂、iⅡ类β受体阻滞剂、iⅢ类钾通道阻滞剂、iⅣ类钙通道阻滞剂和其他类(见下表)。

(二)抗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

抗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能增强窦房结的自律性,l促进房室传导,l对抗某些药物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主要可分为以下3类:i

1.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11包括异丙肾上腺素、i沙丁胺醇(舒喘灵)、i麻黄碱、i肾上腺素等。后者亦用于心室颤动和心电-机械分离时的心脏复苏。

2.M-胆碱受体阻断剂11包括阿托品、i普鲁苯辛、i颠茄、i山莨菪碱(654-2)、i克朗宁(冠脉苏)等。

3.非特异性兴奋、i传导促进剂11包括糖皮质激素、i烟酰胺、i乳酸钠、i氨茶碱、i硝苯地平、i甲状腺素和某些中药(生脉散、i心宝丸、i参类等)等。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

(一)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

1.奎尼丁(guinidine)11为Ⅰa类和有效的广谱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但由于有严重的副作用,l目前已较少应用,l仅偶用于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快速性心律失常。2004年,l有作者报道该药治疗遗传性短QT综合征有效。主要副作用有:i①胃肠道反应:i恶心、i呕吐、i腹泻等;②金鸡纳反应:i眩晕、i耳鸣、i精神失常等;③过敏反应:i发热、i皮疹、i血小板减少等;④心血管反应:iQRS波增宽、iQ-T间期延长、i房室传导阻滞、i低血压、i心力衰竭。严重者表现为尖端扭转型室速、i心室颤动、i心脏停搏、i晕厥等,l称为奎尼丁晕厥。如出现收缩压<90mmHg、i心率<60bpm、iQRS时限延长25%~50%或QTc>0.50s等严重反应时,l均需停药。

2.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11作用与奎尼丁相似,l为Ⅰa类和有效的广谱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l但以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较好。紧急应用时,l每5min静注100mg,l直至有效或总量达1000mg,l有效后继以1~4mg/min静脉滴注维持。口服剂量为250~500mg,lq4~6h。副作用较奎尼丁小,l但亦可出现上述消化道反应和心血管反应,l长期用药者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和狼疮样综合征。用药期间监测指标和停药指征同奎尼丁,l并对长期服药者监测血常规和抗核抗体等。

3.丙吡胺(disopyramide,l达舒平)11作用与奎尼丁相似,l为Ⅰa类和有效的广谱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l但以室上性心律失常疗效较好。常用口服剂量每次100~200mg,l一日3~4次;房颤复律时,l200mg,lq2h,l共5次。维持量为每次100mg,l一日3次;静脉应用时每次2mg/kg,l在5~15min内注入,l一次量不超过150mg。然后以20~30mg/h静滴维持,l一日总量不超过800mg。主要副作用有恶心、i腹胀、i口干、i视物模糊、i排尿不畅、i低血压、i尖端扭转型室速等。

4.利多卡因(lidocaine)11为Ⅰb类和速效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药,l尤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动过速等紧急情况,l但不推荐预防性治疗。常用剂量静脉注射每次50~100mg,l必要时5~10min后重复静注,l1h内总量不宜超过300mg,l有效后用1~4mg/min静滴维持。副作用较小,l主要有嗜睡、i头晕,l较大剂量(血药浓度>6~10μg/ml)时可出现精神症状、i低血压、i肌肉抽动和呼吸抑制等。

5.美西律(mexiletine,l慢心律)11作用与利多卡因相似,l为Ⅰb类,l主要用于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常用剂量口服100~200mg,lq6~8h,l维持量为100mg,l一日2~3次;静注时首剂100~200mg,l10min注完,l必要时2~3h后重复,l维持量为1~2mg/min静滴。主要副作用有头晕、i恶心、i震颤,l偶可引起血细胞减少等,l大剂量静脉应用时可引起精神症状和心血管抑制作用(心动过缓、i传导阻滞、i心力衰竭、i低血压等)。

6.莫雷西嗪(moricizine,l乙吗噻嗪)11基本上属于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l但兼有Ⅰb类抗心律失常作用。适用于室性及室上性期前收缩和心动过速。常用剂量口服150~200mg,l一日3次,l维持量为100mg,l一日三次;静脉应用时每次1~3mg/kg,l稀释后5min内缓慢静注。主要副作用有恶心、i呕吐等消化道反应与嗜睡、i头晕、i震颤等神经系统反应,l大剂量时有心血管抑制作用。

7.普罗帕酮(propafenone,l心律平)11为Ⅰc类和广谱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l对各型期前收缩、i心动过速有较好的疗效。常用口服剂量150~200mg,l一日三次,l维持量100mg,l一日三次;静脉应用时,l1~1.5mg/kg稀释后5min内缓慢静注,l必要时10~20min后重复静注,l有效后改为0.5~1mg/min静滴。主要副作用有头晕、i头痛、i口干及消化道反应等,l大剂量时有心血管抑制作用。因此,l对心肌缺血、i心功能不全和传导阻滞者相对禁忌或慎用。

8.普萘洛尔(propranolol,l心得安)11为Ⅱ类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l对各型期前收缩和心动过速有一定疗效,l尤适用于因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上述心律失常。常用剂量口服10mg,l一日3~4次,l无效时每日总量可增至100mg;静脉应用时1~3mg稀释后于10~20mg静注,l主要副作用有窦性心动过缓和消化道反应,l可诱发房室传导阻滞、i低血压、i心力衰竭及支气管哮喘等。

9.美托洛尔(metoprolol,l美多心安、i倍他洛克)11为Ⅱ类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l较适用于高血压及冠心病伴期前收缩和心动过速者。常用剂量口服12.5~50mg,l一日2次;静脉应用5mg稀释后5min静注,l必要时5min后重复注射。主要副作用有失眠、i肢端发冷、i腹胀或便秘等,l大剂量时有心血管抑制作用。近年来,l经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受到重视,l因为在终止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i控制急性快室率房颤、i房扑和房性心动过速的心室率有较好的疗效;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时早期应用可显著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i抑制电-机械分离和降低猝死率,l改善患者的预后。

10.胺碘酮(amiodarone)11为Ⅲ类和有效的广谱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l对各型期前收缩、i心动过速(室性、i室上性)、i房扑、i房颤和预激综合征所致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有较好的疗效。由于该药兼有Ⅰ、iⅡ、iⅢ、i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l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率低,l抗快速性心律失常有效率高,l又能扩张冠状动脉和减轻心脏前后负荷等,l故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或心功能不全伴潜在恶性和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抗心律失常药物。常用剂量口服200mg,l一日2~3次,l维持量每日100~200mg;静脉应用2.5~5mg/kg,l稀释后缓慢静注(5min以上),l有效后0.5~1.0mg/min静滴维持。主要副作用有消化道反应、i角膜微小沉淀、i甲状腺功能紊乱和肺间质纤维化等,l尤长期服用者易于发生。大剂量时可引起心血管抑制作用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当窦性心率<50次/分或QTc≥0.52s等时,l宜减量或停药。

11.索他洛尔(sotalol,l甲磺心安)11为Ⅲ类和广谱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l并具有较强的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作用。对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l对预激综合征伴发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疗效。常用剂量口服40~240mg,l一日2次,l常从小剂量开始;静脉应用时0.5~2.0mg/kg稀释后缓慢静注(>10min),l有效后10mg/h静滴维持。主要副作用有心动过缓、i低血压、i支气管痉挛等,l偶可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等致心律失常作用。

12.溴苄铵(bretylium,l特兰新)11为Ⅲ类和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药,l目前主要用于心肺脑复苏时配合电复律治疗心室颤动和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l但不适用于心脏停搏和心电-机械分离患者。常用剂量为250~300mg(5~10mg/kg)静脉注射,l必要时10~15min后重复静注,l直至最大剂量达25mg/kg。主要副作用有低血压、i头晕、i畏寒、i恶心、i呕吐、i排尿困难等。

13.维拉帕米(verapamil,l异搏停)11为Ⅳ类抗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药,l主要用于室上性期前收缩、i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减慢心房颤动、i心房扑动的心室率,l偶也用于触发激动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但需慎用或禁用于预激综合征伴室上性心动过速、i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患者,l以防房室结区不应期延长,l而旁道不应期不变或缩短,l使更多的心房激动经旁道传至心室,l以致心室率明显增快,l甚至诱发心室颤动。常用剂量口服40~80mg,l一日3次;静脉应用每次5~10mg,l稀释后于5~10min缓慢静注,l无效时30min后可重复静注1次。主要副作用有头晕、i头痛和消化道反应,l静注时可致心动过缓、i房室传导阻滞、i低血压等。

14.地尔硫卓(diltiazem,l硫氮卓酮、i合心爽)11为Ⅳ类和抗心律失常效应与维拉帕米相似药,l但作用较弱和副作用较轻。常用剂量口服30~60mg,l每日3次;静脉应用每次75~150μg/kg,l稀释后缓慢静注。主要副作用有眩晕、i口干、i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等。

15.腺苷(adenosine)11为三磷酸腺苷(ATP)的前体和降解产物,l主要用于终止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l对鉴别宽或窄QRS心动过速也有一定价值。常用剂量为3~6mg,l在2s内静脉注射,l2~5min无效者,l可6~12mg再次静脉注射。其半衰期仅10~20s,l故不良反应短暂,l偶有胸闷、i恶心、i气促、i潮红及窦性停搏等。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i房室传导阻滞、i哮喘者禁用,l对显性预激综合征伴心动过速患者亦应慎用。

(二)抗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

1.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11为β1iβ2受体兴奋剂、i强有力的抗缓慢性心律失常药,l并有增强心肌收缩力、i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和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等作用。主要用于窦性静止、i窦房阻滞、i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心脏骤停等,l亦可治疗后天获得性QT间期延长所致的长间歇依赖型尖端扭转型室速等。常用剂量舌下含服10~15mg(异丙肾上腺素片),l必要时每3~4h一次;静脉应用1~3μg/min滴注,l根据心室率调节滴速,l一般维持心率在60次/分左右。主要副作用有头痛、i眩晕、i震颤、i心悸、i诱发和加重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i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l故应慎用于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等患者。

2.肾上腺素(epinephrine)11为α和β受体兴奋剂,l具有兴奋心脏、i收缩血管和扩张支气管等作用。是心脑肺复苏时救治心脏停搏、i心电-机械分离和心室颤动的主要药物。常用剂量为3~5mg静脉注射或气管内滴入,l无效时3~5min后重复静注和增大剂量。主要副作用有头痛、i心悸、i震颤、i血压急剧升高和诱发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等,l故慎用于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等患者。

3.阿托品(atropine)11为M受体拮抗剂,l通过消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l使窦房结自律性增高和改善房室传导等。适用于严重窦性心动过缓、i窦性停搏、i窦房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等,l也用于Q-T间期延长及酒石酸锑钾等引起的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常用剂量口服0.3~0.6mg,l一日3次;皮下或静脉注射每次1~2mg,l必要时15~30min后重复使用。主要副作用有口干、i皮肤潮红、i腹胀、i排尿困难、i视力模糊、i心动过速等,l过量时可出现兴奋、i烦躁、i谵妄或惊厥等。禁用于前列腺肥大、i青光眼、i幽门梗阻等患者。作用与阿托品相似的药物尚有克朗宁(冠脉苏),l含东莨菪碱、i山莨菪碱和樟柳碱。常用剂量口服2~3粒,l每日3~4次。主要副作用有口干、i排尿不畅等。

4.氨茶碱(aminophylline)11为磷酸二酯酶抑制剂,l促进Ca2+内流和抑制K+外流,l提高慢反应细胞的自律性与传导性。常用剂量口服0.1~0.2g,l一日3次;静脉应用0.5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滴注。主要副作用有胃纳减退、i呕吐、i失眠等,l静脉用量过大和滴速过快时可致惊厥和快速性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l引起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了新的心律失常,l称为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l其平均发生率13%左右。自从1989年著名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结果公布于世,l使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更受关注。该试验表明心肌梗死后应用Ⅰc类氟卡尼或英卡尼治疗室性期前收缩,l随访10个月期间治疗组心律失常性死亡率(4.5%)为安慰剂组(1.2%)的3.6倍。

目前认为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中,lⅠa类和Ⅰc类在冠心病、i心力衰竭等病人中最易引起致心律失常作用,l可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颤动;Ⅰb类致心律失常作用较少;Ⅲ类胺碘酮比Ⅰa与Ⅰc类较少致心律失常作用,l但亦可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Ⅱ类与Ⅳ类可引起过缓性心律失常。抗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在剂量较大时易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故必须严格掌握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