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心律失岸:房性心动过速

连续发生3个或3个以上的房早为房性心动过速(atrial1tachycardia),l简称房速。按发生机制分为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i房性自律性心动过速(AAT)和房性紊乱性心动过速(CAT)等。

【病因】

①IART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伴心房肥大、i心肌病、i心肌梗死、i低血钾和洋地黄中毒等患者。②AAT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i慢性肺部疾病、i洋地黄中毒和急性酒精中毒等。③CAT多见于老年男性,l常见病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病、i缺血性心脏病、i低血钾和洋地黄中毒等。④少数房速是病窦综合征慢-快综合征型的表现之一。特发性房速少见,l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

【临床表现】

除病因相关表现外,l①IART常反复发作,l发作时有心悸、i气促和胸闷等,l一般无严重症状和血流动力学障碍。②AAT发作时有胸闷、i心悸、i气促等症状,l多不严重。唯洋地黄中毒者可致心力衰竭加重、i低血压或休克等。AAT可短暂发作或持续数月,l甚可持续数年为慢性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l少数患者可发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③CAT发作时常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l易发展为心房颤动,l部分患者常示预后不良。④体检时,l各型房速均有短暂、i间歇或持续性心率增快,l可达100~180次/分。当房室传导比率不恒定时,l可出现心律不齐,l且有第一心音强弱不一,l颈静脉a波频率快于听诊心率。严重房速者可出现心力衰竭、i低血压或休克等体征。

【心电图特点和心电生理检查】

1.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图3-3-5)11①房性P'波频率130~150次/分,l偶可高达180次/分,l较为规则;②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l与房内折返途径相关;③P'-R间期≥0.12s,l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时不能终止发作;④QRS形态与时限多与窦性相同;⑤心电生理检查时,l房性期前刺激可诱发和终止IART。

图3-3-511阵发性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心电图

2.房性自律性心动过速(AAT)(图3-3-6)11①房性P'波频率100~200次/分,l发作初期频率渐趋稳定(温醒现象);②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l取决于异位兴奋灶的部位;③P'-R间期≥0.12s,l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时不能终止;④QRS形态与时限多与窦性相同;⑤心电生理检查时,l房性期前刺激不能诱发或终止AAT。

图3-3-611房性自律性心动过速心电图

3.房性紊乱性心动过速(CAT)11又称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multifocal1atrial1tachycardia)(图3-3-7):i①房性P'波频率100~130次/分;②有3种或3种以上形态不同的P'波,l且P'波之间可见等电位线;③P'-P'、iP'-R、iR-R间距不规则,l部分P'波不能下传心室;④心电生理检查时,l房性期前刺激不能诱发或终止CAT。

【治疗】

在病因治疗和驱除诱因的基础上,l①IART可经食管快速起搏心房终止房速,lRFCA也有较高的消融成功率(可达90%~95%),l但复发率较高(10%~30%)。刺激迷走神经方法不能终止IART。药物治疗可选用Ⅰc类或Ⅳ类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②AAT发作时可选用洋地黄、iⅣ类、iⅡ类、iⅠa类或Ⅲ类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必要时可进行RFCA,l心房起搏和刺激迷走

图3-3-711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心电图

神经方法不能终止AAT。洋地黄中毒引起者的治疗方法参见本篇第二章。③CAT治疗原发疾病十分重要,l同时应用维拉帕米或胺碘酮以及补充钾盐和镁盐。而心房起搏、i刺激迷走神经方法和RFCA对CAT无效。④伴有病窦综合征者,l若需长期应用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l宜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特发性房速应首选RFCA治疗,l无效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i普罗帕酮或胺碘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