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dyspepsia)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的,l包括上腹痛、i上腹饱胀、i上腹胀感,l早饱、i嗳气、i恶心、i呕吐等上腹部症状的一组临床症状。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时,l这一临床症状便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1dyspepsia,lFD)。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欧美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l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19%~41%,l我国广州一份调查报道,lFD占该院胃肠病专科门诊患者的近半数。FD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l而且构成相当高的医疗费用,l因此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
【病因和发病机制】
尽管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l但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l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胃镜检查发现约半数FD患者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由此而引起的慢性胃炎,l但研究至今未发现Hp感染及慢性胃炎与FD症状有明确的相关性,l且长期随访证明,l经治疗Hp被根除并伴慢性胃炎病理组织学改善之后,l大多数患者症状并未得到改善,l因此目前多数学者认为Hp感染及慢性胃炎在FD发病中可能不起主要作用。目前认为,l上胃肠道动力障碍和感觉异常是FD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发现,lFD患者存在胃固体及液体排空延迟、i进食后近端胃容受性扩张不良及胃窦运动异常、i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i消化间期Ⅲ相胃肠运动异常等胃肠动力障碍的表现。研究还发现胃肠动力障碍常与胃电活动异常并存。相当部分FD患者胃对容量扩张的感觉阈值明显低于正常人,l表明患者存在胃感觉过敏。近年的研究提示某些病理生理异常与某些特定症状存在密切关系,l如胃排空延迟与上腹胀、i近端胃容受性扩张不良与早饱、i胃对容量扩张的感觉过敏与上腹痛。精神因素和应激因素一直被认为与FD的发病有密切关系。调查表明,l1FD患者存在个性异常,l焦虑、i抑淤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有调查报道FD患者生活中,l特别是童年期应激事件的发生频率高于正常人。但精神因素的确切致病机制则尚未阐明。
【临床表现】
并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l主要有上腹痛、i上腹饱胀、i上腹胀感,l早饱、i嗳气、i恶心、i呕吐等。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l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l病程常经年累月,l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l不少患者有饮食、i精神等诱发因素。
上腹痛为常见症状,l部分患者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l伴或不伴有其他上腹部症状。上腹痛多无规律性,l在部分患者上腹痛与进食有关。
上腹饱胀、i上腹胀感、i早饱、i嗳气亦为常见症状,l可单独或以一组症状出现,l伴或不伴有上腹痛。上腹饱胀是指进食后自觉有食物长时间滞留在胃内。上腹胀感是指自觉上腹胀而体检并未见明显的上腹部膨隆,l多发生于餐后,l或呈持续性进餐后加重。早饱是指有饥饿感,l但进食后不久即饱感,l致摄入食物明显减少。上腹饱胀和上腹胀感常伴有嗳气。
恶心、i呕吐并不常见,l往往发生在胃排空明显延迟的患者,l呕吐可为干呕或呕吐当餐胃内容物。
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i焦虑、i抑郁、i头痛、i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l这些症状在部分患者与“恐癌”心理有关。
根据临床特点,l可将本病分为:i溃疡型消化不良(ulcer-like1dyspepsia):i上腹痛为主;动力障碍型消化不良(dysmotility-like1dyspepsia):i其他上腹不适症状为主;非特异型消化不良(nonspecific1dyspepsia):i无法确定上述哪类症状为主。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罗马Ⅱ标准)11①有上腹痛、i上腹饱胀、i上腹胀感,l早饱、i嗳气、i恶心、i呕吐等上腹部症状,l在过去12个月内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累计超过12周;②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③症状不因排便而缓解,l症状发生与排便次数改变或粪便性状改变无关(排除这些症状为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对该标准关于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时间规定主要出于对科研病例可对比性的考虑,l临床习惯上以症状超过一个月为标准。
2.诊断程序11引起消化不良症状的疾病很多,l因此FD为一排除性诊断。在临床实际工作中,l既要求不漏诊器质性疾病,l又不应该无选择性地对每例病人者进行全面的实验室及特殊检查。为此,l在全面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l应先判断病人有无下列提示器质性疾病的“报警症状和体征”:i45岁及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有消瘦、i贫血、i呕血、i黑粪、i吞咽困难、i腹块、i黄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对有“报警症状和体征”者,l必须进行彻底检查直至找到病因。对年龄<45岁且无“报警症状和体征”者,l可先选择基本的实验室检查以及胃镜检查;也可先予经验性治疗2至4周观察疗效,l对诊断可疑或治疗无效者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一步检查。对诊断不能肯定者,l进行定期随访,l可能发现隐蔽的器质性疾病。
3.鉴别诊断11需要与引起消化不良的器质性疾病包括食管、i胃十二指肠、i肝胆胰及上消化道症状特出的其他系统疾病相鉴别,l特别是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另外还要指出的是:i以往将有烧心、i反酸症状而胃镜检查未见有反流性食管炎者列为反流型的FD,l现已将这部分病人归为内镜检查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详见本篇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消化不良症状可以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表现,l也可以是FD与IBS并存,l因此只有当IBS患者存在符合诊断标准第③点的消化不良症状时,l才能认为FD与IBS并存。
【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l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一)一般治疗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l避免烟、i酒及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无特殊食谱,l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会诱发症状的食物。注意根据病人不同特点进行心理治疗。失眠、i焦虑者可适当予镇静剂。
(二)药物治疗
无特效药,l主要是经验性治疗。
1.抑酸分泌药11对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的病人常先选用,l可选择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2.促胃肠动力药11对以上腹胀、i早饱、i嗳气为主要症状病人常先选用。多潘立酮10mg、i3次/天,l或西沙必利5~10mg、i3次/天,l或莫沙必利5mg、i3次/天,l均在餐前15~30min服用,l疗程2~8周。据报道西沙必利和莫沙必利的疗效略优于多潘立酮,l但因有促进小肠运动作用,l少部分患者有腹鸣、i稀便或腹泻、i腹痛不良反应,l减少剂量或使用一段时间后这些不良反应可减轻至消失。因西沙必利偶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的严重不良反应,l故应用受到限制。甲氧氯普胺因长期服用不良反应大,l少用于FD治疗。
对疗效不佳者,l抑酸剂和促胃肠动力药可换用或合用。
3.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11对少部分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FD患者可能有效,l可试用,l用法见本篇第四章消化性溃疡。
4.抗抑郁药11上述治疗疗效欠佳而伴随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常用的有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i具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作用的抗抑郁药如氟西汀等,l宜从小剂量开始,l注意药物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