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apidly1progressive1glomerulonephritis,lRPGN)是一组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临床表现,l肾功能损害急骤进展,l常伴有少尿或无尿的临床综合征。肾活检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广泛新月体形成(>50%的肾小球有新月体形成),l故又称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crescentic1glomerulonephritis)。

【病因和发病机制】

引起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疾病主要分为3类:i①原发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②继发于全身性疾病的急进性肾小球肾炎,l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③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基础上形成的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l如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本节主要讨论原发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根据免疫病理的检查结果,l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又可分为3型:i①Ⅰ型:i抗肾小球基底膜型RPGN,l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沿肾小球基底膜呈线样沉积;②Ⅱ型:i免疫复合物型RPGN,l可见免疫复合物沿基底膜呈“颗粒状”沉积;③Ⅲ型:i非免疫复合物型RPGN。非免疫复合物型RPGN通常是系统性血管炎的肾脏表现,l大部分患者血循环中ANCA阳性。非免疫复合物型RPGN是成人,l尤其是老年患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也有学者根据患者血清ANCA检测的结果将RPGN分为5型,l即Ⅳ型:iANCA阳性的原Ⅰ型RPGN(约占Ⅰ型RPGN的30%);V型:iANCA阴性的原Ⅲ型RPGN(约占Ⅲ型RPGN的20%~50%)。

【病理】

肾脏体积通常增大。肾活检的典型病理改变是肾小球内广泛新月体形成,l即光镜下50%以上的肾小球囊腔内有新月体的形成(占据肾小球囊腔50%以上)。病变的早期通常为细胞性新月体,l逐渐发展为细胞纤维性新月体或纤维性新月体,l最后发生肾小球硬化。免疫病理检查的主要特征性改变是Ⅰ型RPGN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G和C3)沿基底膜呈线样沉积;Ⅱ型IgG和C3在系膜区或沿毛细血管壁呈颗粒状沉积;Ⅲ型肾小球内无或仅有微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电镜检查可见Ⅱ型系膜区和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l电子致密物沉积特点和方式提示相应的基础疾病;Ⅰ型和Ⅲ型无电子致密物沉积。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l起病较急,l病情发展快。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的症状,l如血尿、i蛋白尿和高血压等,l并随着病情的进展出现进行性少尿或无尿,l肾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发展至尿毒症。少数患者起病可以相当隐匿,l以原因不明的发热、i关节痛、i肌痛和腹痛等为前驱表现,l直到出现尿毒症症状时才就诊,l多见于Ⅲ型RPGN。Ⅱ型RPGN患者常有肾病综合征的表现。

早期血压正常或轻度升高,l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加重,l严重者可发生高血压脑病等并发症。胃肠道症状如恶心、i呕吐、i呃逆等常见,l少数患者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感染也是常见并发症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Ⅰ型和Ⅱ型RPGN患者常较年轻,l青、i中年多见,lⅢ型常见于中、i老年患者,l男性多见。我国以Ⅱ型RPGN多见。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尿液检查尿蛋白常为阳性,l红细胞及白细胞增多,l可见红细胞管型。血肌酐及尿素氮进行性上升,l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进行性下降。

免疫学检查:iⅠ型RPGN可有抗GBM抗体阳性;Ⅱ型血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l可伴有血清补体C3的降低;Ⅲ型ANCA阳性。

B型超声波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可见双侧肾脏增大。

【诊断和鉴别诊断】

急性肾炎综合征在短时间内肾功能急剧恶化,l应高度注意本病的可能并尽快作肾活检明确诊断。同时,l应根据临床和实验室的检查结果排除继发性肾脏疾病方可确立诊断。

原发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i

1.急性肾小管坏死11常有引起本病的明确病因,l如肾缺血或使用肾毒性药物的病史。临床表现以肾小管功能损害为主,l如尿渗透压及尿比重降低,l尿钠增高,l蛋白尿及血尿相对较轻。

2.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11明确的药物服用史及典型的全身过敏反应如发热、i皮疹、i关节痛等可资鉴别。常有血、i尿嗜酸性粒细胞的增高。鉴别诊断困难者需肾活检明确诊断。

3.慢性肾脏疾病的急骤进展11部分原发性肾小球肾病由于各种诱因,l病情急速进展,l肾功能持续恶化,l临床上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l但病理上并无新月体的形成,l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l常需肾活检明确诊断。

4.继发性急进性肾炎11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可资鉴别,l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i过敏性紫癜肾炎等引起的急进性肾炎。

5.血栓性微血管病11如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i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这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既有急性肾衰竭又有血管内溶血的表现,l肾活检呈特殊的血管病理病变。

6.梗阻性肾病11突然发生的少尿或无尿,l临床上无急性肾炎综合征的表现,l影像学(如B型超声波、iCT)或逆行尿路造影检查可确立诊断。

【治疗】

早期诊断和及时的强化治疗是提高RPGN治疗成功的关键,l包括针对肾小球炎性损伤的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及对症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细胞毒药物11首选甲泼尼龙(10~30mg/(kg·d),l缓慢静脉点滴)冲击治疗,l连续3日。间隔3~5日后,l可以重复1个疗程,l总共2~3个疗程。早期治疗疗效较好(肌酐<707μmol/L),l晚期则疗效欠佳。续以口服泼尼松1~1.5mg/(kg·d)和静脉注射环磷酰胺(0.2~0.4g/次,l隔日静脉注射,l总量6~8g),l泼尼松连服6~8周,l以后缓慢减量,l减至0.4~0.5mg/(kg·d)时,l可改为隔日晨顿服,l维持6~12个月,l然后继续减量至停药。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l静脉注射环磷酰胺(0.5~1.0/m2体表面积,l每月1次,l连续6次)加甲泼尼龙冲击治疗(0.5~1.0/d,l连续3天),l随后口服泼尼松(1.0~1.5mg/(kg·d))8~12周,l再逐渐减量。应用甲泼尼龙和(或)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时,l一定要注意感染等副作用,l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2.血浆置换11主要用于①伴有肺出血的Good-pasture综合征;②早期抗GBM抗体介导的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每日或隔日交换2~4L。一般需持续治疗10~14天或至血清抗体(如抗GBM抗体、iANCA)或免疫复合物转阴为止。同时应联合使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用量同前)。血浆置换对于Ⅰ和Ⅱ型RPGN均有较好的疗效,l唯需早期施行,l即肌酐<530μmol/L时开始治疗则多数病人有效。

3.四联疗法11包括激素(多为泼尼松)、i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i抗凝(肝素)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潘生丁)。因疗效较差,l现多不推荐使用。

4.对症治疗11包括降压、i控制感染和纠正水、i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

5.肾功能替代治疗11对于治疗无效而进入终末期肾衰竭的患者,l应予以透析治疗。急性期病人血肌酐>530μmol/L者,l即应尽快予以透析治疗,l为免疫抑制治疗争取时间及提供安全保障。病情稳定6~12个月,l血清抗GBM抗体阴性者,l可考虑肾移植。

【预后】

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主要有:i①治疗是否及时是成功的关键,l如在血肌酐<530μmol/L或内生肌酐清除率>5ml/min时开始治疗效果较好;②免疫病理类型:iⅢ型较好,lⅡ型其次,lI型较差;③新月体的数量及类型,l如新月体数量多或病理结果显示为纤维性新月体、i肾小球硬化或间质纤维化则预后较差;④老年患者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