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氨酶缺乏症

红细胞酶病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erythrocyte1glucose-6-phophate1dehydroglmase1deficiency)是指红细胞G-6-PD活性降低和(或)酶性质改变导致以溶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是已发现的20余种遗传性红细胞酶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本病见于世界各地,l以东半球热带和亚热带为多见,l估计患者人数约2~4亿。国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l广西、i海南岛和云南省最为常见,l其次为广东、i福建、i浙江及长江流域各地,l淮河以北较少见。

【发病机制】

本病以伴性不完全显性方式遗传。携带G-6-PD变异基因的男性和纯合子女性表现为酶缺陷,l而杂合子女性因Lyon现象(两条X染色体中一条随机失活),l细胞G-6-PD活性很不一致,l可由正常至明显缺乏不等,l故人群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G-6-PD基因位于X染色体(q28)。G6-PD蛋白含515个氨基酸,l分子量59kd。正常野生型是G-6-PD1B。G-6-PD缺乏症系由其变异型所致。目前已发现140余种基因变异型G-6-PD,l其中约半数酶活性正常,l不发生溶血。我国也发现多种变异型。已发现的基因变异几乎都是错义突变,l导致单个氨基酸的替换。根据酶缺乏和溶血的程度,lWHO将G-6-PD变异型分为5类。Ⅰ类:i严重酶缺乏,l慢性溶血性贫血;Ⅱ类:i严重酶缺乏,l间断溶血;Ⅲ类:i中度酶缺乏和药物或感染诱发间断溶血;IV类:i酶活性正常,l无溶血;V类:i酶活性升高,l无溶血。Ⅳ和V类变异型无临床意义。

G-6-PD参与的磷酸己糖旁路代谢途径是红细胞产生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的唯一来源。NADPH是红细胞重要的还原物质,l可将氧化型谷胱甘肽转变为还原型谷胱甘肽(GSH)。G-6-PD缺乏导致NADPH和GSH的减少,l后者是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的重要生理物质。酶缺乏红细胞接触氧化物质(药物、i蚕豆及感染)后,l使GSH耗竭,l引起含巯基蛋白的氧化,l形成变性血红蛋白或硫化血红蛋白(sulfhemoglobin)。后者形成不溶性团块,l通过二硫键附着于细胞膜,l即为海因小体(Heinz1body)。除血红蛋白氧化外,lGSH耗竭还可造成细胞膜巯基的直接氧化损伤,l导致膜多肽的聚集。上述改变的结果是使红细胞变得僵硬,l变形性降低。此类红细胞易于为脾和肝中巨噬细胞破坏。G-6-PD缺乏所致的溶血主要表现为血管外溶血,l但也可发生血管内溶血。

【临床表现】

G-6-PD缺乏症在临床上有如下4种表现类型。

(一)急性溶血性贫血

最常见于G-6-PDA和G-6-PD地中海变异型。患者在疾病稳定期无贫血表现,l只在某些诱发因素作用下才发生急性溶血。常见诱因包括应用有氧化性质的药物、i某些类型的感染和代谢紊乱状态。药物诱发者中以伯氨喹溶血为典型代表。患者用药2~4天后,l出现全部急性溶血的症状和体征,l包括苍白、i黄疸、i深色尿、i腹痛及腰背痛,l严重者可因急性肾衰竭死亡。药物诱发的溶血过程多呈自限性,l溶血一般持续7~10天,l然后自行终止,l血红蛋白在1个月左右恢复正常。感染诱发的溶血一般表现较轻,l但亦有发生大量血管内溶血和肾衰竭的报道。糖尿病酸中毒也可诱发G-6-PD缺乏症患者急性溶血。

(二)蚕豆病

本病仅见于某些G-6-PD缺乏症患者。国外以G-6-PD地中海变异型为常见。国内南方地区如广东、i广西、i湖南及江西较多。患者以儿童居多,l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l集中于蚕豆收获季节(3~5月)。患者有进食新鲜蚕豆史(哺乳期婴儿可因母亲进食蚕豆诱发,l亦有进食干蚕豆和接触花粉而发病者),l可在摄入后数小时至数天(最长15天)突然发病,l故称蚕豆病(favism)。病程呈急性血管内溶血过程,l表现为头痛、i恶心、i背痛、i寒战和发热,l继之出现血红蛋白尿、i贫血及黄疸:i贫血常较严重,l同时可伴发酸中毒和氮质潴留,l需积极救治。蚕豆引起溶血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蚕豆并非引起所有G-6-PD缺乏症患者发生溶血,l而且同一患者也非每次进食蚕豆均有发病,l提示还应有G-6-PD缺乏以外的因素参与。据认为蚕豆中富含的两种嘧啶葡萄糖苷配基-蚕豆嘧啶和异乌拉米尔在体内能降低红细胞的GSH含量,l造成溶血。

(三)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

患者多为Ⅰ类变异型,l国内有香港型、i广东和香港Pokfulon变异型。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congenital1nonspherocytic1hemolytic1anemia,lCNSHA)的生物学共同特点是体外酶活性降低且极不稳定,l有葡萄糖-6-磷酸和NADP结合位点的DNA突变。本病与糖酵解酶缺乏所致的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综合征临床上无法鉴别。患者在新生儿期即可有黄疸和贫血。CNSHA患者的溶血表现变化颇大,l从轻度至重度不等,l但多为轻中度。溶血常无明显诱因,l但氧化性物质(包括药物、i化学物及蚕豆等)和病毒感染可加重溶血。伴随着溶血,l患者出现间歇性黄疸,l网织红细胞中度升高(10%~15%)。少数患者可有脾肿大。病程中可发生再障危象。

(四)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eonatal1hyperbilirubinemia)较常见于变异型包括G-6-PD地中海、iG-6-PD广东等,l是酶缺乏高发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常见病因。严重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造成核黄疸(kernicterus),l导致明显的神经系统损害及后遗症甚至死亡。G-6-PD缺乏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机制尚不清楚,l可能与红细胞破坏加快所致的胆红素产生增加和肝对胆红素的清除障碍有关。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分为G-6-PD活性筛选试验和定量测定两类。

1.G-6-PD活性筛选试验11国内常用者为:i①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i正常还原率>75%(脐血>78%);中度缺乏(杂合体)74%~31%(脐血77%~41%);严重缺乏(纯合体或半合体)<30%(脐血<40%)。②荧光斑点试验:i正常10min出现荧光;中度缺乏10min~30min出现荧光;严重缺乏30min不出现荧光。③硝基四氮唑蓝纸片法:i正常活性纸片呈紫蓝色;中度缺乏纸片呈淡紫蓝色;严重缺乏纸片仍为红色。

2.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11能准确定量分析酶活性,l方法有多种,l但本病各种测定结果均应低于正常平均值的40%。

【诊断】

G-6-PD缺乏症患者病情轻重不一,l可表现为血管外溶血,l也可表现为血管内溶血,l但均缺乏特异性。因此,l本病的诊断需依靠实验室证据。凡疑似病例应作相关试验检查。筛选试验中有两项中度异常或一项严重异常,l或定量测定异常即可确立诊断。

【防治】

本病是遗传性疾病,l目前尚无根治疗法。对症治疗因病种而异。严重贫血应予输血,l特别在再障危象或急性溶血时,l输血可收挽救生命之效。糖皮质激素与输血(避免亲属血)同时应用,l有助于减轻溶血和预防输血反应。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可选用光照疗法或换血疗法,l以避免发生核黄疸或胆红素脑病(bilirubin1encephalopathy)。其他治疗包括急性溶血时,l防治休克,l保护肾功能,l纠正酸中毒等。切脾一般无效。

患者应避免接触有可能诱发溶血的有害因素,l如氧化性药物及化学物质,l预防病毒感染。对蚕豆敏感者忌食蚕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