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1lymphocytic1leukemia,lCLL)是一种低度恶性的小淋巴细胞疾病。在北美和欧洲是常见的白血病亚型,l而在东亚国家比较少见。CLL的特征是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在外周血、i骨髓、i淋巴结和脾中积聚。大多数CLL来源于B淋巴细胞,l共同表达CD5。由于CLL与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mall1lymphocytic1lymphoma,lSLL)在细胞形态学、i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上的变化相似,l2001年,lWHO分类中将两者合为同一亚型,l即SLL/CLL,l归属于外周B淋巴细胞肿瘤。

【临床表现】

患者多系老年,l男性略多于女性。90%的病人在50岁以上发病。起病缓慢,l早期往往无自觉症状。淋巴结肿大常首先引起患者注意。当出现临床症状时,l可以表现为食欲减退、i消瘦、i低热、i盗汗及贫血等症状。常见的体征是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l肝轻度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压迫可出现相应的症状。晚期病人可出现贫血,l血小板减少、i皮肤粘膜紫癜。由于免疫功能减退,l常易感染。约8%患者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血象11CLL最突出的变化是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l以小淋巴细胞增多为主。白细胞>10×109/L,l超过100×109/L者并不少见。中性粒细胞比值降低。随病情发展,l血小板减少,l贫血逐渐明显。如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l则抗人球蛋白试验往往呈阳性。

2.骨髓11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l淋巴细胞≥40%,l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红系、i粒系和巨核系细胞均减少,l有溶血时,l幼红细胞可代偿性增生。

3.淋巴结活检11淋巴结组织学特征是小淋巴细胞浸润。偶见大淋巴细胞,l导致假滤泡结构的出现。

4.免疫分型11淋巴细胞具有单克隆性。B细胞者,lCD19+lD20+lCD5+l有时还可伴有1CD23+。T细胞CLL,l则CD3+l同时常常CD2+和CD5+

5.染色体11约50%患者有染色体异常。B细胞CLL以+12、i14q+等常见,lT细胞CLL中1inv(14)常见。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临床出现乏力,l消瘦,l或有贫血,l出血。可有淋巴结,l肝脾肿大等体征。外周血白细胞大于10×109/L,l淋巴细胞比例大于50%,l绝对值大于5×109/L并持续四周以上,l骨髓中淋巴细胞≥40%。排除病毒、i结核和伤寒等引起的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l幼淋巴细胞白血病,l多毛细胞白血病等即可诊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i①感染引起的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l是暂时性的,l随感染控制,l淋巴细胞计数恢复正常。②淋巴瘤转化为淋巴细胞白血病,l具有淋巴瘤的病史,l病理活检可助诊断。③幼淋巴细胞白血病,l发生于老年人,l但病程较CLL为急,l脾肿大更明显,l白细胞计数往往很高,l血和骨髓涂片上有较多的带核仁的幼淋巴细胞。此外,l其细胞表面免疫学标志与CLL不同。④多毛细胞白血病,l该种细胞在光镜和电镜下呈多毛状,l电镜下可见板层体结构,l并有相应的免疫学标记。

诊断明确后应按下表作分期诊断。

【治疗】

根据临床分期和病人情况而定。

1.化学治疗11CLL细胞绝大多数处于休止期(Go期),l因此选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为佳。一般A期病人无需治疗,l定期复查即可。B及C期病人应予以化疗。①最常用的药物为苯丁酸氮芥,l剂量6~10mg/d,l口服。1~2周后减量至2~6mg/d。根据血象调整药物剂量,l以防骨髓过分抑制。一般用药2~3周后开始显效,l2~4个月时疗效较明显。维持半年可停药,l复发后再用药,l有效率约50%。对C期病人,l苯丁酸氮芥合并泼尼松(10~20mg/d)疗效较单用苯丁酸氮芥好。②环磷酰胺(50~100mg/d)口服,l疗效与苯丁酸氮芥相似。③嘌呤拟似物的临床应用是CLL治疗的一个突破。氟哒拉宾(fludarabine)在治疗CLL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l剂量为25~30mg/m2·d,l静滴,l3~5天为一个疗程。每隔4周重复应用。临床上常将氟达拉宾与环磷酰胺(FC方案)或再加上米托蒽醌(FCM)联合应用,l完全缓解率达到50%~90%。2-氯脱氧腺苷、i脱氧助间霉素也是有效的药物。④联合化疗,l方案有COP、iCHOP等。

2.放射治疗11仅用于淋巴结肿大出现压迫症状或化疗疗效不佳者。

3.生物治疗11单克隆抗体常与化疗联合应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单克隆抗体。Campath-1H(抗CD52单克隆抗体)是另一个近年来临床逐渐开始应用的单克隆抗体。目前认为,l在化疗以后应用单克隆抗体,l将此作为微小残留病灶的清除治疗,l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治疗方案。

4.并发症治疗11由于低免疫球蛋白血症、i中性粒细胞缺乏以及患者年老,l极易发生感染,l并常为致死原因。应用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反复感染者可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5~5g,l连续3~5天。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若仍无效且脾大明显者,l可考虑切脾手术。

【预后】

病程长短不一,l可长达10余年,l平均为3~4年。主要死亡原因为骨髓衰竭导致严重贫血、i出血或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