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简称脾亢,l是指各种疾病引起脾肿大和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综合征。
一般认为,l脾功能亢进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脾肿大,l这种肿大的脾对血细胞有滞留作用,l脾窦的增生增强了对血细胞吞噬及破坏作用,l是产生脾功能亢进临床表现的重要原因。
【病因和发病机制】
脾功能亢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系指原因不明的脾功能亢进。继发性系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并发脾功能亢进,l常见于多种不同类型的疾病。临床上以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居多,l原发性脾功能亢进少见。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的常见病因包括:i
1.感染11疟疾、i黑热病、i血吸虫病、i布鲁菌病、i梅毒、i病毒性肝炎、i结核病、i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i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充血性脾大11即门静脉高压,l肝内阻塞如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l肝外阻塞如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i肝静脉血栓形成。
3.血液系统疾病1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i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i慢性粒细胞白血病、i骨髓纤维化、i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淋巴瘤、i恶性组织细胞病、i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4.脂质贮积病11戈谢病、i尼曼-皮克病。
5.结缔组织病11系统性红斑狼疮、iFelty综合征。
6.脾脏疾病11脾囊肿或假性囊肿、i脾动脉瘤、i海绵状血管瘤。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i①产生抗体,l当抗原进入脾边缘带被巨噬细胞摄取,l进入白髓到达淋巴滤泡,l细胞受结合抗原刺激后,l出现幼淋巴细胞、i浆细胞反应,l产生抗体;②吞噬、i破坏异常或衰老的血细胞、i细菌以及外源性颗粒物质;③剔除红细胞内异常的包涵体,l而不完全破坏红细胞;④滞留贮存血细胞,l正常的脾贮存量很小,l而在脾大后可明显增多;⑤胎儿期参与造血,l出生后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可进行髓外造血;⑥与血浆容量的恒定有关,l当脾大时,l血浆容量也增加;⑦可能产生某种分泌因子,l对骨髓造血有抑制作用。
脾功能亢进引起血细胞减少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l有以下学说:i①过分滞留吞噬学说:i正常情况下,l被滞留吞噬的血细胞大多为衰老、i受损、i有先天或获得性缺陷的细胞。脾脏大时,l血细胞通过脾脏的时间延长,l滞留的数量增加,l巨噬细胞的数量可能也有所增加,l从而脾对血细胞的破坏功能增强,l导致外周血一种或多种血细胞的减少,l骨髓造血功能则相应代偿性增强。②体液学说:i脾可能产生某些体液因子,l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及成熟细胞的释放。③免疫学说:i脾是分泌IgM的主要器官,l又是破坏被覆有抗体的血细胞的场所。脾功能亢进时,l上述作用加强,l即造成外周血血细胞的减少,l并使骨髓呈代偿性增生。④稀释学说:i当脾大时,l全身血浆容量也随之增加,l造成血液稀释而表现为血细胞的减少。
【临床表现】
脾功能亢进大多为继发性,l以脾大、i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i
1.原发疾病的表现
2.脾功能亢进本身的表现
(1)脾肿大:i大多为轻至中度肿大,l少数表现为巨脾,l脾脏肿大可达盆腔,l并越过中线。明显增大时可产生左上腹沉重感,l及因胃肠受压而出现消化系统的症状。
(2)血细胞减少:i可累及红系、i粒系和巨核系。因外周血三系减少而产生贫血、i感染和出血等临床表现。但多数患者虽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减少,l而感染或出血的表现并不严重。贫血、i感染与出血的严重程度在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时,l还受到原发疾患的影响。如脾功能亢进伴有肝脏病变,l可同时有肝功能减退和凝血功能障碍的表现,l出血倾向严重。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血象11红细胞、i白细胞或血小板可以一系、i两系乃至三系同时减少。血细胞减少与脾大程度不一定成比例。发生全血细胞减少时各系列细胞的减少程度也不一致,l一般早期以白细胞或(和)血小板减少为主,l晚期常发生全血细胞减少。贫血一般呈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白细胞减少则以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l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骨髓象11呈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如为全血细胞减少,l则骨髓中相应三系的细胞均有增生;如外周血仅某一或两系细胞减少,l则骨髓中相应系的细胞增生,l且一般均伴有相应系细胞的成熟障碍,l如粒细胞系可见分叶核细胞减少,l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减少。
【诊断】
因脾亢以继发性多见,l故诊断应包括两方面:i脾功能亢进的诊断及原发疾患的诊断。对脾功能亢进,l国内的诊断标准(1991)如下:i
(1)脾大,l轻度肿大在肋缘下未触及的,l应以超声波、i放射性核素显像等手段检测。
(2)外周血中血细胞一系、i两系或三系同时减少。
(3)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l部分可伴轻度成熟障碍。
(4)脾切除后外周血象接近或恢复正常。
(5)51Cr标记红细胞或血小板注入体内后,l脾区体表放射性活性比率大于肝2~3倍,l提示血小板或红细胞在脾内过度破坏或阻留。
在考虑脾功能亢进诊断时,l以前三条更为重要。
【治疗】
原发性脾亢者可采用脾区放射治疗、i脾部分栓塞术或脾切除。对继发性者,l应首先治疗原发疾病,l随着原发病的有效治疗,l有时可使脾缩小,l脾功能亢进减轻,l甚至消失。若经治疗后脾亢无改善且原发疾病又允许,l可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采用脾区放射治疗、i脾部分栓塞术或脾切除术治疗,l其中以脾切除术采用最多。
(一)脾切除术的适应证
(1)脾大明显,l造成严重压迫症状。
(2)有门静脉血栓形成者。
(3)因显著的血小板减少而导致出血。因脾切除后血小板数量往往增加而易致血栓形成,l故血小板数量正常或仅轻度减少者,l一般不宜行脾切除术。
(4)有严重贫血,l尤其为溶血性贫血。
(5)白细胞极度减少并伴有反复感染者。
(6)原发性脾功能亢进者。
(二)脾切除的并发症
(1)血栓形成和栓塞:i常于术后数周至数月内发生。系由脾切除后血小板计数急剧增高所致。
(2)感染:i脾切除后,l脾细胞的吞噬功能消失,l抗体形成减少,l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均受影响,l易合并感染,l尤其在5岁以下儿童,l发病率更高,l且易发生致死性败血症,l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3)原发病的恶化。
【预后】
原发脾亢者行脾切除术后,l疾病可得以治愈,l预后良好。继发性脾亢者,l脾切除术对脾亢本身的近期效果是肯定的,l但患者总的预后仍与原发病的性质有关。
推荐阅读文献
1.Yongxiang1W,lZongfang1L,lGuowei1L,let1al.Effects1of1splenomegaly1and1splenic1macrophage1activity1in1hypersplenism1due1to1cirrhosis.Am1J1Med.2002;113(5):i428-431
2.Camba1L,lAldrighetti1L,lCiceri1F,let1al.Locoregional1intrasplenic1chemotherapy1for1hypersplenism1in1myelofibrosis.Br1J1Haematol.2001;114(3):i638-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