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1thrombocytopenic1purpura,lITP),l也叫特发性自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1autoimmune1thrombocytopenic1purpura,lIATP),l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主要由于自身抗体与血小板结合,l引起血小板生存期缩短。ITP的人群发病率估计约1/10000,l女性:i男性比例约2~3:i1。临床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l慢性型多见于成人。

【发病机制】

(一)血小板抗体

ITP的发病机制与血小板特异性自体抗体有关。在ITP病人,l约75%可检测出血小板相关性自体抗体,l自体抗体的免疫球蛋白类型多为IgG或IgA型抗体,l少数病人为IgM型抗体。这类抗体通过其Fab片段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结合。与血小板自体抗体结合的血小板膜糖蛋白抗原类型包括血小板GPⅡb/Ⅲa,lGPⅠb/Ⅸ,l少数情况下,l也可与GPⅣ和Ⅰa/Ⅱb结合。结合了自体抗体的血小板通过与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l而易被吞噬破坏。在一些难治性ITP,l抗血小板抗体对巨核细胞分化抑制作用可影响血小板的生成。

(二)血小板生存期缩短

51铬或111铟标志ITP病人血小板,l测定血小板体内生存期,l发现在ITP病人,l血小板生存期明显缩短至2~3天甚或数分钟;并且静脉血血小板计数与其生存期呈密切相关性。血小板生存期缩短的主要原因是脾对包裹抗体的血小板的“扣押”。脾在ITP的发病机制中有2个方面的作用:i①脾产生抗血小板抗体;②巨噬细胞介导的血小板破坏。由于大部分接受脾切除的ITP患者,l血小板计数在切脾后快速上升,l因此认为血小板在髓外破坏增加是ITP血小板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

1.起病情况11急性型ITP多见于儿童,l起病突然,l大多在出血症状发作前1~3周有感染病史。包括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i风疹、i水痘、i麻疹病毒或EB病毒感染等,l也可见于接种疫苗后。常常起病急,l可有畏寒、i发热等前驱症状。慢性ITP起病隐袭,l以中青年女性多见。

2.出血症状11ITP的出血常常是紫癜性,l表现为皮肤粘膜瘀点、i瘀斑。紫癜通常分布不均。出血多位于血液淤滞部位或负重区域的皮肤,l如手臂压脉带以下的皮肤,l机体负重部位如踝关节周围皮肤,l以及易于受压部位包括腰带及袜子受压部位的皮肤。皮损压之不褪色。粘膜出血包括鼻出血、i牙龈出血、i口腔粘膜出血以及血尿;女性患者可以月经增多为唯一表现。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可导致颅内出血,l但发生率<1%。急性型ITP病情多为自限性,l一般4~6周,l95%的病例可自行缓解。慢性型ITP呈反复发作过程,l自发性缓解少见,l即使缓解也不完全。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周或数月,l甚至迁延数年。

3.其他表现11除非有明显的大量出血,l一般不伴有贫血。ITP病人无脾大,l脾大常常提示另一类疾病或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血象11外周血血小板数目明显减少,l急性型发作期血小板计数常低于20×109/L,l甚至低于10×109/L;慢性型常为30~80×109/L。血小板体积常常增大(直径3~4μm)。当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l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l血小板分布宽度增加,l反映了血小板生成加速和血小板大小不均的异质程度。红细胞计数一般正常。如有贫血,l通常为正细胞性,l并与血液丢失程度平行。白细胞计数与分类通常正常。

2.止血和血液凝固试验11出血时间延长,l血块退缩不良,l束臂试验阳性见于ITP而凝血机制及纤溶机制检查正常。

3.骨髓11骨髓巨核细胞数目增多或正常;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增大,l可呈单核,l胞浆量少,l缺乏颗粒等成熟障碍改变。红系和粒系通常正常。

4.抗血小板抗体11在大部分ITP病人的血小板或血清,l可检测出抗血小板糖蛋白(GP)复合物的抗体(IgG和/或IgM型),l包括抗GPⅡb/Ⅲa,lⅠb/Ⅸ,lⅠa/Ⅱ1a,lⅤ,lⅣ抗体。抗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是基于“抗原捕获”(antigen1capture)原理。即将特异的抗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固定在固相支持物上,l然后与病人血小板裂解物或ITP病人血清敏感化的正常血小板裂解物相互作用,l从而使得抗原或任何相关的人抗体被“捕获”在固相支持物上。然后用合适标志的抗人免疫球蛋白加至该体系,l通过放射免疫或ELISA方法测定相应的抗血小板抗体。即使使用该方法,l仍有20%的典型ITP无法检出抗血小板抗体。而且在继发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l如系统性红斑狼疮,l肝病,lHIV感染等,l抗血小板抗体也可阳性。由于血小板抗体分析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l加之现行抗体分析技术复杂、i繁琐,l临床应用不广泛,l故ITP的诊断目前仍应以临床排除诊断为主。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临床上,l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根据多次化验证实血小板数量减少(技术上排除了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脾不增大;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l伴有成熟障碍,l可考虑ITP的诊断。但ITP的诊断做出以前,l需仔细排除是否存在使血小板减少的其他疾病或因素,l如脾功能亢进、i系统性红斑狼疮、i炎症性肠病、i肝炎、i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iHIV感染、i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淋巴瘤、i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在妊娠期妇女,l需排除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及妊高征合并血小板减少;在老年病例,l需慎重排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少数情况下,lITP可伴随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l称之为Evans综合征,l此时红细胞Coombs试验通常呈阳性反应(温反应性自体抗体)。作为ITP或Evans综合征,l最初的治疗二者并无明显区别。但慢性Evans综合征对切脾治疗反应性差,l单纯的ITP切脾治疗效果明显优于Evans综合征。总之,lITP的诊断除了结合该病的自身特点外,l仍以排除诊断法为主。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或鉴别诊断见图6-16-1。

【治疗】

治疗上应结合病人的年龄,l血小板减少的程度,l出血的程度及预期的自然病情予以综合考虑。对于出血严重,l血小板计数<10×109/L甚或<5×109/L者,l应入院接受治疗。对于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l如颅内出血,l应迅速予以糖皮质激素、i静脉内输入免疫球蛋白、i输入血小板作为一线治疗。甚至紧急脾切除也可作为一线治疗措施。同时,l避免使用任何引起或加重出血的药物,l禁用血小板功能拮抗剂,l有效地控制高血压以及避免创伤等。

(一)糖皮质激素

为成人ITP治疗的一线药物。可用泼尼松,l剂量为1~2mg/(kg·d),l口服;对治疗有反应

图6-16-111血小板减少的常见病因或鉴别诊断

的病人血小板计数在用药一周后可见上升,l2~4周达到峰值水平。待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l可逐渐减量,l小剂量(5~10mg/d)维持3~6月。对成人ITP,l也可一开始即用小剂量泼尼松(0.25mg/(kg·d))口服,l其缓解率与常规剂量相似,l而激素的副作用减轻。当足量的泼尼松应用长达4周,l仍未完全缓解者,l需考虑其他方法治疗。出血严重者,l可短时期内使用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静脉滴注。激素治疗ITP的反应率约60%~90%,l取决于治疗强度、i期限和所界定的反应标准。皮质激素治疗ITP的作用机制包括:i①减少抗体包被的血小板在脾和骨髓中的消耗;②抑制脾抗血小板抗体的生成;③可能通过抑制骨髓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吞噬作用,l促进血小板生成;④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l改善出血症状。

(二)脾切除

ITP病人脾切除的适应证包括:i①糖皮质激素治疗3~6月无效;②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l但减量或停药复发,l或需较大剂量(15mg/d)以上维持者;③使用糖皮质激素有禁忌者。由于有些病人对激素的治疗效果呈延迟反应,l故判断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应该个体化,l以确定脾切除的最佳时间。>50%的ITP病人切脾后血小板持续地升高至正常水平。通常在切脾后24~48h,l血小板计数快速增加;手术后10天左右,l血小板计数可达峰值,l甚至达到1000×109/L。约1/3的病人脾切除后不久或数年后复发,l可能与存在副脾有关。故在脾切除术前,l应用99m锝扫描技术,l或CT扫描技术确定有无副脾;术中仔细探查副脾存在与否并予切除非常重要。脾切除后的感染发生率极低,l尤其在术前应用了多价肺炎球菌疫苗者。

(三)免疫抑制治疗

免疫抑制剂治疗ITP的总体效果仍有待评价,l该疗法仅仅适用于对糖皮质激素及脾切除疗效不佳或无反应者。常用药物有环磷酰胺,l1.5~3mg/kd·d口服,l疗程需要数周,l为保持持续缓解,l需持续给药;治疗反应率约16%~55%。副作用包括白细胞减少、i脱发、i出血性膀胱炎等。也可用长春新碱每次1~2mg,l静脉滴注,l每周一次,l给药后一周内可有血小板升高,l持续时间较短。也有使用硫唑嘌呤口服者。由于这类药物均有较严重的副作用,l使用时应慎重。

(四)静脉用免疫球蛋白

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1immunoglobulin,lIVIG)适用于以下情况:i①危重型ITP:i广泛的粘膜出血、i脑出血或其他致命性出血者;②难治性ITP:i泼尼松和切脾治疗无效者;③不宜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ITP,l如孕妇、i糖尿病、i溃疡病、i高血压、i结核病等;④需迅速提升血小板的、iITP患者,l如急诊手术、i分娩等。其标准方案为0.4g/(kg·d),l连用5天。起效时间约5~10天,l总有效率60%~80%。治疗ITP机制是:i①封闭单核巨噬细胞Fc受体;以及阻断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的细胞效应;②增加IgG的分级代谢率,l因此相应增加了抗血小板IgG的破坏;③通过抗独特型效应(anti-idiotypic1effects),lIVIG可增加抗血小板IgG的清除率。

(五)抗D血清输入

对于儿童型ITP或难治性慢性ITP,l可静脉内输入抗D血清给Rh(D)抗原阳性的ITP患者。机制是通过诱发轻度溶血,l阻断巨噬细胞Fc受体功能,l减低脾和肝脏对血小板的摄取。抗D血清对Rh(D)阴性病人无效;不适宜于脾切除术后的病人。一些慢性ITP病人,l对静脉输入抗CD-20单克隆抗体出现治疗反应。

约5%的成人ITP死于慢性、i难治性疾病。

推荐阅读文献

1.Ewout1J.Houwerzijl,lN1R.Blom,lJohannes1J.et1al.Ultrastructural1study1shows1morphologic1features1of1apoptosis1and1para-apoptosis1in1megakaryocytes1from1patients1with1idiopathic1thrombocytopenic1purpura.Blood,l2004;103:i500-506

2.Kathryn1E.Webert,lR1M,lChristopher1S,let1al.A1retrospective111-year1analysis1of1obstetric1patients1with1idiopathic1thrombocytopenic1purpura.Blood,l2003;102:i4306-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