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von1Willebrand1disease,lvWD)是一种由于血浆vWF缺陷所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l该病最先由von1Willebrand在1926年报道。其基本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是:i自发性或创伤后皮肤、i粘膜出血;出血时间延长;APTT延长;vWF相关抗原(vWFAg)浓度降低,l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不良;血浆vWF多聚体质或量异常。

【病因和发病机制】

vWD是一种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典型形式)性疾病;少数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男、i女均可患病,l遗传表现度高度可变,l故理论上的vWD遗传频率与实际发生率并不相符(理论预测值>实际发生值)。

vWD的基本缺陷是vWF的异常或缺乏。vWF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由位于1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vWF基因点突变、i插入突变或缺失均可导致vWF蛋白结构异常或表达障碍。生理状态下vWF的作用有两个:i①vWF为血小板粘附所必需;②在血浆中作为因子Ⅷ:iC的载体,lvWF缺乏或结合异常可使得Ⅷ:iC在体内被快速清除。因此,lvWD具有复合性的止血缺陷,l即FⅧ:iC缺陷和血小板粘附功能缺陷导致的原发性止血障碍。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i粘膜出血。出血程度依Ⅷ:iC和vWF缺乏的杂合程度及性质而定。轻型vWD由于vWF缺陷引起止血障碍较为明显,l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在重型vWD,lFⅧ:iC降低明显,l可表现为关节及深部肌肉组织出血或血肿。一般而言,lvWD出血症状较轻,l许多病人实际上可无症状。随年龄增长,l疾病严重度可随之减轻,l妊娠可使vWD的出血症状减轻。

【分型】

vWD分型较为复杂,l1994年Sadler提出了一个修改的vWD分型。根据这一分型标准,l可将vWD分为三个主要类型:iⅠ型vWD最为常见,l特点为vWFAg、iⅧ:iC和瑞斯托霉素辅因子(RCof)呈平行性减低;Ⅱ型vWD主要特点为vWF质的缺陷——即缺乏较大分子量的vWF多聚体;Ⅲ型vWD由于2个异常的vWF等位基因遗传,l表现为vWF完全缺乏,lvWFAg和RCof活性显著降低或完全缺乏,lⅧ:iC分布在3%~10%的低水平,l易与血友病A混淆。vWD的具体分型见下表。在ⅡB型vWD,l常常有血小板计数减低,l值得注意。

【实验室检查】

vWD的实验室异常随vWD的分型及严重程度而变化。一般而言,l可有出血时间延长(模式法出血时间);部分病人APTT延长或Ⅷ:iC浓度降低,lvWFAg浓度降低;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不良。进一步检查包括电泳分析以显示中、i高分子量的vWF多聚体缺乏或所有vWF多聚体的降低或缺乏。由于大部分vWD为轻型,l在多数情况下,l这组试验中可能仅有1~2项异常,l故实验室检查应强调反复多次。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以皮肤、i粘膜出血为主要症状,l实验室检查有出血时间延长,l血浆Ⅷ:iC活性降低,lvWFAg浓度降低,l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不良或缺如,l结合家族史,lvWD诊断不难确定。分型需依据vWF多聚体分析结果。鉴别诊断主要包括:i①血友病A:i该病遗传方式为性联隐性,l局限于男性患者;深部组织出血为其特点;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正常,lⅧ:iC明显减低;vWFAg浓度及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正常,l可资区别。②血小板无力症:i该病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l由于缺乏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l血小板对ADP、i胶原、i肾上腺素和凝血酶诱导的聚集反应减低或缺如;而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正常为其特点。

【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纠正出血和血液凝固的异常。轻型无症状患者不需要治疗。对于Ⅰ型vWD有明显皮肤、i粘膜出血或进行拔牙等小手术者,l可用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压素(DDAVP)治疗,l能提高vWF活性及Ⅷ:iC活性2~3倍,l缩短出血时间。DDAVP不适合于ⅡB型vWD;Ⅲ型vWD对DDAVP治疗无效;止血需输入vWF浓缩剂。出血严重者或vWD欲进行较大外科手术者,l可输入血浆制品如中纯度因子Ⅷ浓缩剂(含大分子量vWF多聚体),l冷沉淀物等。此外,l女性vWD伴月经过多者,l可口服孕激素类药。该病禁用阿司匹林、i保泰松、i双嘧达莫、i噻氯匹定等血小板功能抑制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