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感染合并有全身炎症反应的表现,l如体温、i呼吸、i循环改变时称脓毒症(sepsis)。当脓毒症合并有器官灌注不足的表现,l如乳酸酸中毒、i少尿、i急性神志改变等,l则称为脓毒综合征(sepsis1syndrome)。临床上将细菌侵入血液循环,l血培养阳性,l称为菌血症(bacteremia)。
(一)病因11脓毒症通常发生在严重创伤后的感染以及各种化脓性感染,l如大面积烧伤、i开放性骨折、i痈、i弥漫性腹膜炎、i胆道或尿路感染等。感染病灶局限化的不完全,l使大量毒力强的病原菌不断或经常侵入血循环,l或是局部感染产生的炎症介质大量入血,l激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可引起脓毒症。
容易引发脓毒症的因素有:i①人体抵抗力的减弱,l如慢性病、i营养不良、i贫血、i低蛋白血症、i老年、i幼儿等;②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i免疫抑制剂、i抗癌药等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③局部病灶处理不当,l脓肿未及时引流,l清创不彻底,l伤口存有异物、i死腔、i引流不畅等;④长期留置静脉导管等,l有助于病原菌繁殖与直接侵入血液,l激发全身炎症反应;⑤使用广谱抗生素改变了原有共生菌状态,l非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得以大量繁殖,l转为致病菌引发感染。
导致脓毒症的常见致病菌种类繁多,lG-菌中有大肠杆菌、i铜绿假单胞杆菌、i拟杆菌、i克雷伯杆菌等;G+菌则有金黄色葡萄球菌、i溶血性链球菌、i肠球菌等;厌氧菌有脆弱杆菌、i厌氧链球菌等;真菌有念珠菌等。各种细菌均可产生一些毒性物质,lG-菌主要产生内毒素,l是一种脂多糖(LPS),l细菌死亡后自胞壁释出,l作用于吞噬细胞引起细胞因子释放,l由此激发一系列连锁反应。G+菌主要生成外毒素,l如肠毒素、i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其它如G+菌、i真菌的细胞壁产物、i真菌的抗原,l均可激发全身炎症反应。
介质大量生成造成广泛的内皮炎症改变、i凝血及纤溶系统、i血管张力调节的改变以及心脏抑制,l导致微循环障碍及组织低灌注,l对微血管内皮及血管周围组织造成损伤。除了介质对终末器官的直接损伤外,l介质诱导的血管损伤导致全身或局部血流异常同样可引起器官功能障碍。
(二)临床表现11脓毒症病人的临床表现包括原发感染病灶、i全身炎症反应以及器官灌注不足三个方面。如原发病为腹膜炎,l有腹痛、i腹胀、i呕吐等表现;尿路感染病人有腰痛、i尿频等。仔细的病史询问及体检可在大多数病人中发现感染病灶,l但在某些老年、i免疫抑制病人中可能缺乏明确的局灶性临床征象。
全身炎症反应的临床表现:i以发热最为常见,l可伴有寒战。热型以弛张热、i间歇热多见,l体温可高达40℃以上,l或是不规则热、i稽留热。小部分病人,l特别是老年、i衰弱病人中可出现体温不升(<36.5℃)。白细胞计数增加,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l核左移、i幼稚型白细胞比例增多,l严重时可出现毒性颗粒。抵抗力弱者,l白细胞计数亦可降低。心率增速及呼吸加快。在老年病人中,l呼吸加快伴轻度呼吸性碱中毒以及神志改变,l可以是脓毒症的唯一征象。
脓毒症可引起器官灌注不足及功能不全的表现,l如血乳酸水平升高、i少尿、i血肌酐升高;呼吸急促、i缺氧、i血氧分压下降;神志改变,l如淡漠、i烦躁、i谵妄、i昏迷;以及血小板减少、i高胆红素血症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脓毒性休克,l以及器官衰竭的表现。
脓毒症病人常有肝脾轻度肿大、i皮疹,l病程长者可有转移性脓肿或多发脓肿。脓毒症皮疹以瘀点为多,l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皮疹者占20%,l以疱疹多见;猩红热样皮疹可见于溶血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转移性病灶多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菌所致脓毒症,l主要是皮下脓肿、i肺炎、i肝肾脓肿,l骨髓炎在儿童中较为多见。
(三)诊断11脓毒症是在原发感染基础上引起的全身反应,l诊断并不困难。尽管感染在引起脓毒症上起重要作用,l然而病程演变及严重程度常与宿主对感染的反应程度密切相关。下表为菌血症、i脓毒症、i脓毒综合征的诊断依据。
不同致病菌引起的脓毒症临床表现各有特点。G+菌脓毒症多见于严重的痈、i蜂窝织炎、i骨关节化脓性感染。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l发热呈稽留热或弛张热,l寒战少见。常有皮疹及转移性脓肿。休克出现晚,l以高血流动力学类型的暖休克为多见。
G-菌脓毒症则多见于胆道、i尿路、i肠道和大面积烧伤感染。致病菌以大肠杆菌、i铜绿假单胞杆菌、i肠杆菌等多见。一般以突发寒战起病,l发热呈间歇热,l可有体温不升。休克出现早,l持续时间长,l表现为四肢厥冷、i发绀、i少尿或无尿,l以外周血管阻力显著增加的冷休克多见。多无转移性脓肿。
白色念珠菌所致的脓毒症常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原有细菌感染基础上发生,l发生时间较晚,l表现为神志淡漠、i昏睡、i休克或骤起寒战、i高热等。怀疑真菌性脓毒症时,l应作尿、i粪、i痰、i血真菌检查。导管相关的真菌播散性感染,l可以出现结膜瘀斑、i视网膜灶性絮样斑等栓塞表现,l有诊断价值。
厌氧菌脓毒症的致病菌以脆弱杆菌为主,l其它如厌氧葡萄球菌、i厌氧链球菌等,l常与需氧菌掺杂形成混合感染,l多见于腹腔、i盆腔的严重感染。有寒战、i高热、i大汗;休克发生率较高;可以出现黄疸及高胆红素血症;局部感染灶组织坏死明显,l有特殊腐臭味;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及转移性脓肿。临床症状、i体征严重的脓毒症病人应考虑混合感染的可能性,l血标本应行厌氧、i需氧、i真菌培养,l以明确诊断。

病原菌的检查对确诊与治疗有很大帮助。血培养应在使用抗生素前,l在有寒战、i高热时采血送检,l采血量最好为5~10ml。一项对2500余例SIRS病人的调查发现,l血培养阳性比例在脓毒症中为17%,l在脓毒综合征为25%,l而在脓毒性休克病人中为69%。病情愈重,l细菌检出率愈高。以脓液、i穿刺液、i瘀点标本作培养或涂片行革兰染色也有检出病原菌的机会。分离出的病原菌应作抗生素药敏测定,l供选用药物时参考。
(四)治疗11脓毒症的治疗应从处理原发感染病灶、i应用抗生素及增强机体抵抗力等方面着手。
1.感染灶的处理11及早处理原发感染病灶及迁徙病灶。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异物、i坏死组织应予去除,l敞开死腔,l充分引流;急性腹膜炎、i化脓性胆管炎、i绞窄性肠梗阻应及时手术去除病因;静脉导管引起毒症感染时,l拔除导管常是控制感染的关键措施。
2.抗菌药物的应用11一般根据原发病灶的性质,l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l通常选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二种抗菌药物。随后根据治疗效果、i病情演变、i细菌培养及药敏测定来调整,l针对性选用抗菌药物。治疗剂量要足,l静脉给药。通常在体温下降、i白细胞计数正常、i病情好转、i局部病灶控制后停药。对全身真菌感染,l应停用广谱抗生素并选用酮康唑、i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药物。
3.重症病人应加强监护11注意生命体征、i神志、i尿量、i动脉血气等。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应扩充血容量、i吸氧与改善通气,l必要时给予多巴胺、i多巴酚丁胺以维持组织灌流与氧供。脓毒性休克的早期复苏目标是要使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超过70%。
4.支持治疗11对贫血、i低蛋白血症者可输新鲜血、i白蛋白等改善病人状况,l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l控制血糖在生理范围之内;原有的基础疾病应当给予相应处置。
5.抑制炎症介质形成或阻断介质作用等的免疫调理治疗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与临床验证。
(五)预后11脓毒症的预后较差,l死亡率为20%~50%。SIRS、i脓毒症、i脓毒综合征以及脓毒性休克,l反映了同一疾患严重程度的不同。一项大宗调查发现,lSIRS、i脓毒症、i脓毒综合征、i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率分别为7%、i16%、i20%及46%,l预后随病变的进展而趋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