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芽胞厌氧菌感染: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gas1gangrene)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特异性感染,l致病菌产生的外毒素可引起严重毒血症及肌组织的广泛坏死,l亦称梭状芽胞杆菌性肌坏死(clostridial1myonecrosis)。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1梭状芽胞杆菌是G厌氧菌,l此类细菌有数种可在人类中引起多种病变。导致气性坏疽的以产气荚膜杆菌为主,l其它如水肿杆菌、i败血杆菌等均可介入。发病过程中可有其它需氧或厌氧菌参与,l形成混合感染。梭状杆菌是腐物寄生菌,l仅在氧化还原电位很低的环境下才能繁殖。普遍存在泥土或肠道中的产气荚膜杆菌很易污染伤口,l但不一定致病,l局部血供障碍、i肌损伤、i水肿、i异物存在,l或是因耗氧微生物作用使组织氧化还原电位下降,l则局部条件适合梭状杆菌繁殖并分泌多种毒素与酶。

产气荚膜杆菌分泌多种毒素,l其中α毒素能分解卵磷脂,l溶血毒素能破坏红细胞。某些菌株分泌胶原酶、i透明质酸酶、i蛋白酶、i纤溶酶等,l多种酶对糖、i蛋白、i明胶的降解作用,l可产生不溶性气体,l弥散在组织间,l引起局部水肿、i气肿,l压迫血管、i神经,l导致病变部位剧痛。毒素激活细胞间粘附分子的活性,l使中性粒细胞贴壁、i激活释出氧自由基、i水解酶,l破坏血管壁完整性,l造成局部血循环障碍,l组织缺血坏死。而组织氧含量的下降,l更有利于厌氧菌繁殖与毒素的生成,l结果引起肌组织广泛坏死、i腐化,l病变更趋恶化。大量毒素进入循环,l引起严重的毒血症状。毒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以及细胞外液的丢失,l可引起休克、i肾功能不全等。

(二)临床表现11潜伏期1~4天,l常在伤后3日发病,l亦可短至6~8小时。早期出现的局部症状有患肢沉重感,l伤口剧痛、i呈胀裂感。止痛剂常难缓解疼痛。伤口有稀薄、i浆液样渗出液,l可有腐臭味,l周围肿胀、i皮肤苍白,l紧张发亮。随病变进展,l局部肿胀加剧,l静脉淤滞使得肤色转为暗红、i紫黑,l出现大理石样斑纹或含有暗红液体的水疱。皮肤改变的范围常较肌侵及的范围为小。轻触伤口周围可有捻发音,l压迫时有气体与棕色渗液同时从伤口溢出。伤口暴露的肌肉失去弹性与收缩力,l切割时不出血;肌纤维肿胀,l脆弱软化,l色泽转为砖红、i紫黑色。由于血管内血栓形成及淋巴回流障碍,l有时整个肢体水肿、i变色、i厥冷、i直至坏死。

病人神志清醒,l或淡漠、i不安甚至恐惧状。可有恶心,l呕吐等。体温可突然升高,l达40℃,l但下降很快。心率增速、i呼吸急促。常有进行性贫血,l随着病情进展,l全身症状迅速恶化。晚期有严重中毒症状,l可出现溶血性黄疸、i外周循环衰竭、i多器官功能衰竭。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1出现如下情况,l应考虑本病的可能:i伤后、i术后,l伤口、i伤肢剧烈疼痛;检查时局部皮肤肿胀及张力增高区超出红斑范围,l而周围淋巴结无明显肿大;病情进展迅速,l出现心动过速、i神志改变、i全身中毒症状等。伤口周围皮肤捻发音;X线平片、iCT、iMRI检查伤口肌群中有气体存在;伤口分泌物涂片检查有大量G粗短杆菌而白细胞少是诊断的三个主要依据。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显著下降。白细胞计数通常不超过12~15×109/L。伤口渗液厌氧菌培养,l可发现梭状杆菌。组织学检查炎症反应轻,l以肌广泛坏死为特征性改变。血中磷酸肌酐激酶(CPK)水平升高,l部分病人可出现肌红蛋白尿。如CPK测定正常,l可以排除肌坏死。

气性坏疽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i①梭状芽胞杆菌性蜂窝织炎:i病变主要局限于皮下蜂窝组织,l沿筋膜间隙扩展,l可引起皮下组织及筋膜坏死,l但极少侵及肌。发病较缓,l潜伏期为3~5日。初起时伤口疼痛,l有皮下积气。伤口周围有捻发音,l但水肿轻,l皮肤变色也很少。全身中毒症状轻。②厌氧性链球菌性蜂窝织炎:i起病较慢,l常在术后3日出现症状,l皮肤改变、i局部肿胀、i疼痛与全身症状比较轻。组织气肿限于皮下组织与筋膜。伤口周围有炎症改变,l渗出液呈浆液脓性,l涂片检查有G链球菌。

(四)治疗11早期诊断与紧急手术是挽救生命、i保存伤肢的关键。对疑有梭状芽胞杆菌性肌坏死,l应将已缝合的伤口及石膏拆除,l敞开伤口,l以3%过氧化氢或1:i1000高锰酸钾液冲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确诊应紧急手术并采取其它救治措施。

1.手术处理11气性坏疽一旦确诊,l应在抢救休克或严重并发症的同时,l紧急手术。术前静脉滴注青霉素或甲硝唑,l输血、i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在病变区域作广泛、i多处切开,l确认侵及组织的范围与性质,l对伤周水肿及皮下气肿区亦应切开探查,l并行筋膜切开减压。切除一切不出血的坏死组织,l直达色泽红润、i能流出鲜血的正常肌组织,l清除异物、i碎骨片等。伤口敞开,l用氧化剂冲洗或湿敷。清创后应监测血CPK水平,l若感染未控制,lCPK增高,l提示肌坏死仍有进展,l应在24小时内再次清创。

如感染严重、i发展迅速,l多个筋膜间隙或整个肢体受累;伤肢毁损严重;合并粉碎性骨折或大血管损伤,l经处理感染未能控制且毒血症状严重者,l截肢可能是挽救生命的措施。截肢应在健康组织中进行,l开放残端,l以氧化剂冲洗及湿敷。

直肠外伤合并梭状杆菌感染时宜行结肠造口转流粪便,l直肠腔以甲硝唑冲洗,l行会阴、i臀部、i股部多处切开引流,l敞开伤口,l局部氧化剂冲洗。

2.抗生素治疗11大剂量使用青霉素钠,l静脉滴注,l每日1000万~2000万U,l控制梭状芽胞杆菌感染。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克林霉素。甲硝唑500mg每6~8小时静脉滴注一次,l对厌氧菌有效。

3.高压氧治疗11增高组织氧含量抑制气性坏疽杆菌生长。高压氧治疗每日2~3次,l每次2小时,l持续3日。首次氧舱治疗后,l检查伤口,l将明显坏死组织切除,l不作广泛清创,l以后依据病情,l重复清创。采用这种方法,l不少患肢功能得以保留,l免于截肢。

4.支持治疗11输血、i纠正水与电解质失衡、i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置,l以改善病人状况。

(五)预防1气性坏疽多数发生在创伤后,l伤后及时彻底清创是气性坏疽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污染重的创口清创后应敞开引流,l可用氧化剂冲洗、i湿敷。使用青霉素可抑制梭状杆菌繁殖,l但不能替代清创术。为防止气性坏疽播散,l病人应当隔离。使用过的敷料、i器械应单独收集、i消毒处理,l病人用过的衣物亦应消毒。梭状杆菌带有芽胞,l最好采用高压蒸气灭菌,l煮沸消毒时间应在1小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