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的病理生理:炎症与免疫反应

在致伤因子的刺激下,l伤后数小时内就会出现炎症反应,l如有细菌污染、i异物存留或有较多坏死的组织,l则炎症反应更为严重,l其病理变化与一般急性炎症反应基本相同。

伤后局部小血管先有短时间的收缩,l很快转入扩张,l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l血浆和血细胞渗至间质内。起初,l游走出的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l继而以单核细胞为主,l后者在血管外成为巨噬细胞。

临床上,l创伤性炎症表现为局部红、i肿、i热、i痛。红、i肿、i热主要是因为肥大细胞释放组胺,l使微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l形成充血和渗出所致;疼痛是因组织内压增高,l缓激肽等引起。

创伤性炎症对组织修复有积极作用,l如中性粒细胞在补体和免疫球蛋白的调理下能吞噬和杀灭细菌;巨噬细胞可清除局部的组织碎片、i死菌和异物;渗出的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后,l能在组织间隙内起支架作用;局部血流量增加,l为增生细胞提供充分的营养成分。但是,l过度的炎症反应可因大量血浆渗出而使血容量减少,l组织内压过高,l局部血循环受阻,l组织破坏产物和细胞碎片入血后可损害其他器官。

炎症反应与免疫反应两者关系很密切。许多免疫因子可激发、i诱导和调控炎症反应:i炎症细胞,l如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也具有重要免疫功能。

以往认为,l严重创伤后,l免疫功能常发生不同程度的抑制,l如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趋化性、i吞噬能力和杀菌作用降低。现已认识到,l严重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发生紊乱或失调,l既可能低下,l也可能亢进。

严重创伤后早期,l各种免疫细胞和多种液体介质也参与了早期的炎症反应。补体系统,l如C3a、iC3b、iC5a、iC5b等活化,l对中性粒细胞、i单核-巨噬细胞等的功能起调理作用。此时免疫细胞处于一种激发状态(pre-primed),l如病情平稳,l则炎症反应逐渐消退,l损伤组织得以修复;如再次出现致伤因素(如组织坏死、i出血、i感染等),l则可使处于激发状态的炎症细胞释放大量炎症性介质,l如吞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α)、i白介素(IL-1β、iIL-6、iIL-8)等,l作用于某些靶细胞后,l又使靶细胞释放新的介质,l这样多级的介质释放,l称为瀑布样反应,l或称级联反应(cascade),l最终可形成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1inflammatory1response1syndrome,lSIRS)。SIRS是“免疫亢进”的表现,l此时促炎反应占优势,l由于对外界刺激反应过于强烈,l因而会招致自身细胞损伤;反之,l当抗炎反应占优势时,l则表现为“免疫麻痹”,l或称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1anti-inflammatory1response1syndrome,lCARS),l机体对外来刺激反应低下,l因而易于引起感染。SIRS和CARS都反映了机体炎症反应失控,l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1organ1dysfunction1syndrome,lM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