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intracranial1hypertension)是神经内、i外科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重要问题,l如不能及时诊断和解除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病因,l或采取措施缓解颅内压力,l病人往往由于发生脑疝而死亡。

定义11颅内压(intracranial1pressure,l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l通常以侧卧位时腰段脊髓蛛网膜下腔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为代表。正常为0.8~1.8kPa(80~180mmH2O,l6~13.5mmHg),l儿童较低,l为0.5~1.0kPa(50~100mmH2O,l3.7~7.4mmHg)。颅内压也可经颅内压监护系统直接测得。在病理情况下,l当颅内压监护测得的压力或腰椎穿刺测得的脑脊液压超过2kPa(200mmH2O)时,l即颅内压增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11在成人,l当颅缝闭合后,l颅腔的容积即固定不变,l约为1400~1500ml。颅腔内容物主要为脑、i血液和脑脊液(cerebrospinal1fluid,lCSF)三种成分:i其中脑体积约为1150~1350cm3;颅内血容量约占颅腔容积的2%~11%,l变动较大;脑脊液量约150ml,l45%于颅腔内,l55%在脊髓蛛网膜下腔中。

由于颅腔容积不变,l当颅内某种内容物的体积或容量增加时,l其它内容物的体积或容量即缩减或置换,l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其中脑的体积在短期内难以压缩,l或压缩性很小,l因此,l主要依靠脑脊液或脑血容量的减少来缓冲。只要颅腔内容物体积或容量的增加不超过颅腔容积的8%~10%,l就不会导致颅内压增高,l然而一旦超过这一代偿容积,l就可产生颅内压增高。

1.脑体积增加11最常见的原因是脑水肿(cerebral1edema)。脑水肿是由各种因素(物理性、i化学性、i生物性等)所致的脑组织内水分异常增多造成的脑体积增大和重量增加。水分既可聚积于细胞内(细胞内水肿),l也可聚积于细胞外间隙(细胞外水肿),l二者常同时存在并以其中一种为主。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和病理生理十分复杂,l主要与血脑屏障破坏和脑细胞代谢障碍有关。所以,l临床上常将脑水肿分为血管源性脑水肿和细胞(毒)性脑水肿。此外,l根据累及范围,l脑水肿可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两型:i前者常见于颅内肿瘤、i局限性脑挫裂伤或炎症灶周围;后者则常因全身系统性疾病、i中毒、i缺氧等引起。

2.颅内血容量增加11呼吸道梗阻或呼吸中枢衰竭引起的二氧化碳蓄积和高碳酸血症,l或丘脑下部、i脑干部位自主神经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遭受刺激,l均可引起脑血管扩张,l使脑血容量急剧增加,l导致颅内压增高。

3.颅内脑脊液量增加11常见的原因有:i①脑脊液分泌过多,l见于脉络丛乳头状瘤或颅内某些炎症。②脑脊液吸收障碍,l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后,l红细胞阻塞蛛网膜颗粒;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等。③脑脊液循环障碍,l如先天性导水管狭窄或闭锁;肿瘤阻塞室间孔、i导水管或第4脑室;小脑扁桃体下疝阻塞第4脑室中孔和枕骨大孔区;炎症引起的脑底池粘连等。

4.颅内占位病变11为颅腔内额外增加的内容物,l包括肿瘤、i血肿、i脓肿等。除病变本身占据一定体积外,l病变周围的脑水肿,l或因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所致的脑积水,l又进一步使颅内压增高。

此外,l狭颅症患儿,l由于颅缝过早闭合,l颅腔狭小,l限制脑的正常发育,l也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病理生理11在颅内压增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l机体通过代偿,l即脑脊液和脑血容量的调节,l以维持正常的功能。当然,l这种调节有一定限度,l超过限度就会引起颅内压增高。

1.脑脊液的调节11颅内病变早期,l当颅内容增加时,l机体可通过减少颅内血容量和脑脊液量来代偿。由于脑组织需保持一定的血流量以维持其正常功能,l所以以脑脊液量的减少为主。这种减少通过以下途径完成:i①颅内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被挤入椎管;②脑脊液的吸收加快;③由于脉络丛血管收缩,l脑脊液的分泌减少。

2.脑血流量的调节11脑血流量(cerebral1blood1flow,lCBF)是指一定时间内一定重量的脑组织中所通过的血液量,l通常以每100g脑组织每分钟通过的血液毫升数表示,l正常值为50~55ml/(100g·min)。脑血流量主要取决于脑血管阻力(CVR)和脑灌注压(CPP):i

脑血流量(CBF)=脑灌注压(CPP)/脑血管阻力(CVR)

在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下,l脑灌注压下降,l血流量减少,l脑缺氧。为了改善脑缺氧,l机体通过全身血管张力的调整,l即血管自动调节和全身血管加压反射两种方式进行脑血流的调节。

(1)脑血管自动调节:i颅内压增高时,l脑灌注压降低。但只要颅内压不超过35mmHg,l灌注压不低于40~50mmHg,l脑血管就能依血液内的化学因素(主要是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产生收缩或舒张,l使脑血流保持相对恒定。正常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35~45mmHg(平均40mmHg)。当PaCO2在30~50mmHg范围内,l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良好:iPaCO2每上升2mmHg,l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约10%;相反,lPaCO2每下降2mmHg,l脑血管收缩血流量也下降10%左右。

(2)全身血管加压反应:i当颅内压增高至35mmHg以上,l脑灌注压在40mmHg以下,l脑血流量减少到正常的1/2或更少,l脑处于严重缺氧状态,lPaCO2多超过50mmHg,l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基本丧失,l处于麻痹状态。为了保持必须的血流量,l机体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l使全身周围血管收缩,l血压升高,l心搏出量增加,l以提高脑灌注压。与此同时呼吸减慢加深,l使肺泡内气体获得充分交换,l提高血氧饱和度。这种以升高动脉压,l并伴心律减慢,l心搏出量增加和呼吸深慢的三联反应,l即为全身血管加压反应或Cushing反应。此反应多见于急性颅内压增高病例,l慢性者则不明显。

分期和临床表现

1.代偿期11颅腔内容虽有增加,l但并未超过代偿容积,l颅内压可保持正常,l临床上也不会出现颅压增高的症状。代偿期的长短,l取决于病变的性质、i部位和发展速度等。

2.早期11病变继续发展,l颅内容增加超过颅腔代偿容积,l逐渐出现颅压增高的表现,l如头痛、i呕吐等。此期颅压不超过体动脉压的1/3,l约在15~35mmHg范围内,l脑组织轻度缺血缺氧。但由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良好,l仍能保持足够的脑血流量,l因此,l如能及时解除病因,l脑功能容易恢复,l预后良好。

3.高峰期11病变进一步发展,l脑组织有较严重的缺血缺氧。病人出现明显的颅内压增高“三联症”——头痛、i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头痛是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l多出现于晚间和晨起,l当咳嗽、i低头、i用力时加重,l部位常在额部或双颞,l也可位于枕下或眶部。头痛剧烈时,l常伴恶心、i呕吐,l呈喷射状,l虽与进食无关,l但似较易发生于饭后。较长时间的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视神经乳头水肿,l表现为视乳头充血,l边缘模糊,l中央凹陷消失,l静脉怒张,l严重者可见出血。若颅内压增高长期不缓解,l则出现继发性视神经萎缩,l表现为视神经乳头苍白,l视力减退,l甚至失明。除此以外,l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情急剧发展时,l常出现血压上升、i脉搏缓慢有力、i呼吸深慢等生命体征改变。此期的颅内压可达到平均体动脉压的一半,l血流量也仅为正常的1/2。PaCO2多在50mmHg以上,l脑血管自动调节反应丧失,l主要依靠全身血管加压反应。如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l往往迅速出现脑干功能衰竭。

4.衰竭期11病情已至晚期,l病人深昏迷,l一切反应和生理反射均消失,l双侧瞳孔散大,l去脑强直,l血压下降,l心律快,l脉搏细速,l呼吸不规则甚至停止。此时颅内压高达平均体动脉压水平,l脑灌注压<20mmHg,l甚至等于零,l脑组织几乎无血液灌流,l脑细胞活动停止,l脑电图呈水平线。即使抢救,l预后也极为恶劣。

诊断11头痛的原因很多,l大多并非颅内压增高所致。但它毕竟又是颅内压增高病人的主要症状,l因此,l对有头痛主诉者,l应想到颅内压增高的可能。头痛伴有呕吐者,l则应高度警惕颅内压增高的存在。出现头痛、i呕吐、i视神经乳头水肿,l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即可成立。

如果需要,l且病情允许,l可作下列辅助检查:i

1.头颅X线摄片11颅内压增高的常见征象为:i①颅缝分离,l头颅增大,l见于儿童;②脑回压迹增多;③蝶鞍骨质吸收;④颅骨板障静脉沟纹和蛛网膜颗粒压迹增多加深。以上征象多需持续3个月以上的颅内压增高方可出现。因此,l颅骨X线片无异常,l不能否定颅内压增高的存在。

2.腰椎穿刺11可以直接测量压力,l同时获取脑脊液作化验。但对颅内压明显增高的病人作腰椎穿刺有促成脑疝的危险,l应尽量避免。

3.颅内压监护11颅内压监护是将导管或微型压力传感器探头置于颅内,l导管或传感器的另一端与颅内压监护仪连接,l将颅内压力变化转为电信号,l显示于示波屏或数字仪上,l并用记录器连续描记,l以随时了解颅内压的一种方法。根据颅内压高低和波形,l可及时了解颅内压变化,l判断病情,l指导治疗,l估计预后,l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ICU病房。

需要指出的是,l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病因很多。所以,l对一个具体病人而言,l不仅要判断其有无颅内压增高,l还要鉴别颅内压增高的原因(病因诊断),l有的尚需确定病变的部位(定位诊断)。为达此目的,l应该仔细追寻分析病史,l认真查体,l并作必要的影像学检查,l包括X线片、i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computed1tomography,lCT)、i磁共振成像(magnetic1resonance1imaging,lMRI)、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1subtraction1angiography,lDSA)、iCT血管造影(CT1angiography,l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1resonance1angiography,lMRA)等。

治疗

1.病因治疗11病因治疗是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l如切除颅内肿瘤、i清除颅内血肿、i穿刺引流或切除脑脓肿、i控制颅内感染等。病因一旦解除,l颅内压即可能恢复正常。

2.对症治疗——降低颅内压

(1)脱水:i①限制液体入量:i颅内压增高较明显者,l摄入量应限制在每日1500~2000ml左右,l输液速度不可过快。②渗透性脱水:i静脉输入或口服高渗液体,l提高血液渗透压,l造成血液与脑组织和脑脊液间的渗透压差,l使脑组织内的水分向血循环转移,l从而使脑水肿减轻,l脑体积缩小,l颅内压降低。常用的渗透性脱水剂有:i20%甘露醇溶液,l125~250ml,l静脉快速滴注,l紧急情况下可加压推注,l每6~12小时一次。甘露醇溶液性质稳定,l脱水作用强,l反跳现象轻,l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渗透性脱水剂。但大剂量应用可能对肾有损害。甘油果糖,l250ml,l静脉滴注,l每8~12小时一次。甘油果糖既有脱水作用,l又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l被氧化成磷酸化基质,l改善微循环,l且不引起肾损害。③利尿性脱水:i能抑制肾小管对钠和氯离子的再吸收而产生利尿脱水作用,l但脱水作用较弱,l且易引起电解质紊乱,l故很少单独使用。如与渗透性脱水剂合用,l则可加强其降压效果。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l25mg,l每日3~4次,l口服。呋喃苯胺酸(速尿),l20~40mg,l每8~12小时一次,l静脉或肌内注射。利尿酸钠,l25~50mg,l每8~12小时一次,l肌内注射。

应用脱水疗法需注意:i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脱水剂;渗透性脱水剂应快速滴注或加压推注;长期脱水需警惕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休克,l心、i肾功能障碍,l或颅内有活动性出血而无立即手术条件者,l禁用脱水剂。

(2)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l减轻氧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l减少脑脊液生成,l因此长期以来用作重型颅脑损伤等颅压增高病人的治疗。皮质激素的使用方法分常规剂量和短期大剂量冲击疗法两种。在治疗中应注意防止并发高血糖、i应激性溃疡和感染。但近年来对皮质激素的疗效提出了质疑。

(3)冬眠低温是在神经节阻滞药物的保护下,l加用物理降温使机体处以低温状态以作为治疗的方法。冬眠低温能保护血脑屏障,l防治脑水肿;降低脑代谢率和耗氧量;保护脑细胞膜结构;减轻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按低温程度可分为轻度低温(33~35℃)、i中度低温(28~32℃)、i深度低温(17~27℃)和超深低温(<16℃)。临床上一般采用轻度或中度低温,l统称为亚低温。常用的冬眠合剂及作用特点见下表。

应用冬眠低温疗法需注意:i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药物和用量;加强呼吸道管理,l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病情,l防止体位性休克、i冻伤和褥疮;儿童和老年病人慎用,l休克、i全身衰竭或房室传导阻滞者忌用。

(4)过度换气可以降低PaCO2l使脑血管收缩,l减少脑血容量,l降低颅内压。但有发生脑缺血的危险,l需适度掌握。

(5)手术包括侧脑室穿刺引流、i颞肌下减压术和各种脑脊液分流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