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是外科医师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l曾估计成人中约4%可发生甲状腺结节。恶性病变虽不常见,l但术前难以鉴别,l最重要的是如何避免漏诊癌肿。
诊断11诊断甲状腺结节时,l病史和理学检查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1.病史11不少病人并无症状,l而在理学检查时偶然发现。有些病人可有症状,l如短期内突然发生的甲状腺结节增大,l则可能是腺瘤囊性变出血所致;若过去存在甲状腺结节,l近日突然快速、i无痛地增大,l应考虑癌肿的可能。
一般来讲,l对于甲状腺结节,l男性更应得到重视。有分化型甲状腺癌家族史者,l发生癌肿的可能性较大。双侧甲状腺髓样癌较少见,l但有此家族史者应十分重视,l因该病为自主显性遗传型。
2.理学检查11明显的孤立结节是最重要的体征。约4/5分化型甲状腺癌及2/3未分化癌表现为单一结节,l有一部分甲状腺癌表现为多发结节。检查甲状腺务必要全面、i仔细,l以便明确是否是弥漫性肿大或还存在其它结节。癌肿病人常于颈部下1/3处可触及大而硬的淋巴结,l特别是儿童及年轻乳头状癌病人。
3.血清学检查11甲状腺球蛋白水平似乎与腺肿大小有关,l但对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并无价值,l一般用于曾作手术或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分化型癌病人,l检测是否存在早期复发。
4.核素扫描11甲状腺扫描用于补充理学检查所见,l且能提供甲状腺功能活动情况。触诊检查甲状腺结节一般比较准确,l除胸骨后甲状腺肿外,l理学检查不能触及的结节扫描也不能发现,l扫描结果一般并不能用以决定甲状腺结节的治疗。应了解扫描的局限性,l冷结节并不意味着一定是恶性病变,l多数甲状腺冷结节系良性病变,l所以有无功能一般不能作为鉴别良性或恶性的依据。
5.B超检查11可显示三种基本图像:i囊肿、i混合性结节及实质性结节,l并提供甲状腺的解剖信息。若将实质性及混合性结节定为阳性结果,l则敏感性是90%,l特异性仅为18%。若将诊断标准定到只对实质性病变作手术,l则特异性仅提高到33%,l敏感性减低到85%,l所以B超检查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l实际上并无作用。
6.针吸涂片细胞学检查11针吸活检包括细针穿刺及粗针穿刺活检两种,l前者为细胞学检查,l后者为组织学检查。目前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应用广泛。细针活检采用7号针头,l操作时病人仰卧,l肩部垫枕,l颈部过伸,l但老年人颈部过伸应有限度,l以免椎动脉血流受阻。宜用局部麻醉。强调多方向穿刺的重要性,l至少应穿刺6次,l以保证取得足够的标本。穿刺时以左手示、i中指固定结节,l以右手持针筒,l回抽针栓以产生负压,l同时缓慢向外将针头拔出2mm,l再刺入,l重复数次。见到针栓内有细胞碎屑后停止抽吸,l去除负压吸引,l拔出针头,l脱开针筒,l针筒内吸入数毫升空气,l再接上针头,l并将针头内标本排到玻片上,l要求能有1~2滴桔红色液体,l内有细胞碎屑。然后用另一玻片按45°角推出涂片,l或以另一玻片平放稍加压后分开,l可得到薄而均匀的涂片。
甲状腺结节的治疗11若能恰当应用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l则有利于更精确地选择治疗方法。细胞学阳性结果一般表示甲状腺恶性病变,l而细胞学阴性结果则90%为良性。若针吸活检发现结节呈实质性,l以及细胞学诊断为可疑或恶性病变,l则需早期手术以取得病理诊断。若细胞学检查为良性,l仍有可能是恶性,l因而需作甲状腺扫描及甲状腺功能试验进一步明确诊断。如是冷结节,l以及甲状腺功能正常或减低,l可给予左旋甲状腺素片,l以阻断促甲状腺素(TSH)生成,l并嘱病人在3个月后复查。3个月后如结节增大,l则不管TSH受抑是否足够,l有手术指征。但若结节变小或无变化,l可仍予以TSH抑制治疗,l隔3个月后再次复查,l如总计6个月结节不变小,l则有手术指征。癌肿指数百分比(PCI)应控制在一定水平,lPCI即手术证实为甲状腺癌与所有手术切除甲状腺结节的比例。若根据不仔细的临床检查作手术,l预计PCI约为15%;若采用甲状腺扫描、iB超及TSH抑制治疗,lPCI将达到20%;如采用针吸细胞学检查选择治疗,l则PCI将超过30%。一般认为PCI低于25%是不满意的。
对甲状腺可疑结节进行手术时,l一般选择腺叶及峡部切除,l并作快速病理检查。结节位于峡部时,l应以活检证实两侧均为正常甲状腺组织。腺叶切除较部分切除后再作腺叶切除更为安全,l再次手术易损伤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另外,l腺叶部分切除或次全切除会增加癌细胞残留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