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内脏损伤的特征及处理:脾破裂

脾是腹部内脏最容易受损的器官,l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l脾破裂(splenic1rupture)占20%~40%,l在腹部开放性损伤中,l脾破裂约占10%左右。有慢性病理病变(如血吸虫病、i疟疾、i黑热病、i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淋巴瘤等)的脾更易破裂。按病理解剖脾破裂可分为中央型破裂(破在脾实质深部)、i被膜下破裂(破在脾实质周边部分)和真性破裂(破损累及被膜)三种。前两种因被膜完整,l出血量受到限制,l故临床上并无明显内出血征象而不易被发现。如未被发现,l可形成血肿而最终被吸收。但有些血肿(特别是被膜下血肿)在某些微弱外力的影响下,l可以突然转为真性破裂,l导致诊治中措手不及的局面。

临床所见脾破裂,l约85%是真性破裂。破裂部位较多见于脾上极及膈面,l有时在裂口对应部位有下位肋骨骨折存在。破裂如发生在脏面,l尤其是邻近脾门者,l有撕裂脾蒂的可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脾损伤的临床特点,l第六届全国脾外科学术研讨会(天津,l2000年)制订了脾损伤Ⅳ级分级法:iⅠ级:i脾被膜下破裂或被膜及实质轻度损伤,l手术所见脾裂伤长度≤5.0cm,l深度≤1.0cm;Ⅱ级:i脾裂伤总长度>5.0cm,l深度>1.0cm,l但脾门未累及,l或脾段血管受累;Ⅲ级:i脾破裂伤及脾门部或脾部分离断,l或脾叶血管受损;Ⅳ级:i脾广泛破裂,l或脾蒂、i脾动静脉主干受损。

处理11处理原则是“抢救生命第一,l保脾第二”。在不影响抢救生命的前提下,l才考虑尽量保留脾。

1.无休克或容易纠正的一过性休克,l影像学检查(B超、iCT)证实脾裂伤比较局限、i表浅,l无其它腹腔脏器合并伤者,l可不手术。严密观察血压、i脉搏、i腹部体征、i红细胞比容及影像学等变化。若病例选择得当,l非手术治疗成功率可达80%以上,l而且小儿的成功率明显高于成人。

2.观察中如发现继续出血(48小时内需输血>1200ml)或有其它器官损伤,l应立即手术。不符合非手术治疗条件的伤员,l应尽快剖腹探查,l以防延误。

3.彻底查明伤情,l尽可能保留脾。方法有生物胶粘合止血、i物理凝固止血、i单纯缝合修补、i脾破裂捆扎、i脾动脉结扎及部分脾切除等。

4.脾中心部碎裂,l脾门撕裂或有大量失活组织,l高龄及多发伤情况严重者需迅速结束手术,l行全脾切除术。为防止小儿日后发生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overwhelming1postsplenectomy1infection,lOPSI),l可将1/3脾组织切成薄片或小块埋入大网膜囊内进行自体移植。成人多无此必要(OPSI发生率小于1%)。

5.在野战条件下,l原则上都应行脾切除术以确保安全。

6.以往已呈病理性肿大的脾发生破裂,l应予切除。

7.脾被膜下破裂形成的血肿和少数脾真性破裂后被网膜等周围组织包裹形成的局限性血肿,l可在36~48小时冲破被膜或血凝块而出现典型的出血和腹膜刺激症状,l称为延迟性脾破裂。再次破裂一般发生在2周以内,l但也有迟至数月以后的,l此种情况下脾应予以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