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adhesive1intestinal1obstruction)是肠梗阻最常见的一种类型,l其发生率约占肠梗阻的40%~60%。

病因和病理11肠粘连和腹腔内粘连带可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较少见,l可因发育异常或胎粪性腹膜炎所致;后天性者多见,l常由于腹腔内手术、i炎症、i创伤、i出血、i异物等引起,l临床上以手术后所致的粘连性肠梗阻最为多见。

粘连性肠梗阻一般都发生在小肠,l引起结肠梗阻者少见。粘连引起的肠梗阻有以下类型(图47-2):i①肠管的一部分与腹壁粘连固定,l多见于腹部手术切口部或腹壁曾有严重炎症处,l损伤部分肠管呈锐角扭折;②粘连带压迫或缠绕肠管形成梗阻;③粘连带的两端固定形成环孔,l肠管从环中通过而形成内疝;④肠管以粘着部为支点发生扭转;⑤较长的一段肠袢粘连成团,l致使部分肠腔狭小,l肠蠕动受限制,l容易发生梗阻;⑥肠管粘连在远处,l受肠系膜长度的限制及牵拉作用,l使粘着点形成锐角造成肠梗阻。

图47-211各种类型的粘连性肠梗阻

临床表现11粘连性肠梗阻有时并无症状或仅有不完全性梗阻的症状,l当附加有其他因素时则出现症状。如①肠腔已变窄,l在有腹泻炎症时,l肠壁水肿,l使变窄的肠腔完全阻塞不通;②肠腔内容物过多,l致肠腔膨胀,l肠袢下垂加剧粘着部的锐角而使肠管不通;③肠蠕动增加或体位的剧烈变动,l产生扭转。因此,l有些病人粘连性肠梗阻的症状可反复发作,l经非手术治疗后又多可以缓解;而另一些病人以往并无症状,l初次发作即为绞窄性肠梗阻。

诊断11急性粘连性肠梗阻主要是小肠机械性梗阻的表现,l病人多有腹腔手术、i创伤或感染的病史。以往有慢性梗阻症状或多次急性发作者多为广泛粘连引起的梗阻;长期无症状,l突然出现急性梗阻症状,l腹痛较重,l出现腹膜刺激征,l应考虑粘连带、i内疝或扭转等引起的绞窄性肠梗阻。

手术后早期(5~7天)即可发生梗阻的症状,l应与手术后肠麻痹恢复期的肠蠕动功能失调相鉴别。除肠粘连外,l与术后早期肠管的炎性反应也有关,l既有肠腔梗阻又有炎症引起的局部肠动力性障碍。偶有手术后早期出现绞窄性肠梗阻者,l多与手术操作范围广泛而致肠扭转或内疝有关。

预防11减少组织损伤,l减轻组织炎症反应,l预防粘连引起的肠梗阻是临床外科医师应重视的问题。粘连的形成本身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炎症反应,l是愈合机制的一部分,l抑制它的发生也将影响愈合、i修复。因此,l至今虽采用了多种方法,l都不能在临床应用中取得圆满的结果。腹腔内粘连的产生除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外,l尚有一些可避免的因素,l如:i①清除手套上的淀粉、i滑石粉,l不遗留线头、i棉花纤维、i切除的组织等异物于腹腔内,l减少肉芽组织的产生;②减少缺血的组织,l不作大块组织结扎;③注意无菌操作技术,l减少炎性渗出;④保护肠浆膜面,l防止损伤与干燥;⑤清除腹腔内积血、i积液,l必要时放置引流;⑥及时治疗腹腔内炎性病变,l防止炎症扩散。此外,l术后早期活动和促进肠蠕动及早恢复,l均有利于防止粘连的形成。

治疗11肠梗阻的治疗原则适用于粘连性肠梗阻。治疗要点是区别属单纯性还是绞窄性,l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单纯性肠梗阻可先行非手术治疗,l绞窄性和完全性则应施行手术治疗。反复发作者可根据病情行即期或择期手术治疗。虽然手术后仍可形成粘连,l发生肠梗阻,l但在非手术治疗难以消除造成梗阻粘连的情况下,l手术仍是有效的方法。

手术后早期发生的肠梗阻,l多为炎症、i纤维素性粘连所引起,l在明确无绞窄的情况下,l经非手术治疗后可以吸收,l症状消失。

手术方法应按粘连的具体情况而定。粘连带和小片粘连可施行简单的切断和分离;如一组肠袢紧密粘连成团难以分离,l可切除此段肠袢作一期吻合;在特殊情况下,l如放射性肠炎引起的粘连性肠梗阻,l可将梗阻近、i远端肠侧侧吻合作短路手术;为实现腹腔内广泛分离后虽有粘连但不形成梗阻,l可采取肠排列的方法,l使肠袢呈有序的排列粘连,l而不致发生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