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的一段套入其相连的肠管腔内称为肠套叠(intussusception),l以小儿最多见,l其中以2岁以下者居多。
病因与类型11原发性肠套叠绝大部分发生于婴幼儿,l主要由于肠蠕动正常节律紊乱,l肠壁环状肌持续性痉挛引起,l而肠蠕动节律的失调可能由于食物性质的改变所致。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成年人,l肠腔内或肠壁部器质性病变使肠蠕动节律失调,l近段肠管的强力蠕动将病变连同肠管同时送入远段肠管中。
根据套入肠与被套肠部位,l肠套叠分为小肠-小肠型,l小肠-结肠型,l结肠-结肠型,l在小儿多为回结肠套叠。套叠的结构可分为三层,l外层为鞘部,l中层为回返层,l内层为进入层,l后两者合称套入部。套入部的肠系膜也随肠管进入,l结果不仅发生肠腔梗阻,l由于肠系膜血管受压,l肠管可以发生绞窄而坏死(图47-3)。
图47-311回盲部肠套叠
临床表现11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是腹痛、i血便和腹部肿块。表现为突然剧烈腹痛,l呈阵发性发作,l病儿阵发哭闹不安,l有安静如常的间歇期。伴有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腹部触诊常可在腹部触及腊肠形、i表面光滑、i稍可活动、i具有压痛的肿块。常位于脐右上方,l而右下腹触诊有空虚感。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步出现腹胀等肠梗阻症状。钡剂胃肠道造影对诊断肠套叠有较高的准确率,l灌肠检查可见钡剂在结肠受阻,l阻端钡影呈“杯口”状或“弹簧状”阴影;小肠套叠钡餐可显示肠腔呈线状狭窄,l而远端肠腔扩张。
除急性肠套叠外,l尚有慢性复发性肠套叠,l多见于成人,l其发生原因常与肠息肉、i肿瘤、i憩室等病变有关。多呈不完全梗阻,l故症状较轻,l可表现为腹痛阵发性发作,l但便血不多见。由于套叠常可自行复位,l所以发作过后检查可为阴性。
治疗11应用空气、i氧气或钡剂灌肠,l不仅是诊断方法,l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l适用于回盲型或结肠型的早期。一般空气压力先用60mmHg,l经肛管注入结肠内;在X线透视下明确诊断后,l继续注气加压至80mmHg左右,l直至套叠复位。如果套叠不能复位,l或病期已超过48小时,l或怀疑有肠坏死,l或灌肠复位后出现腹膜刺激征及全身情况恶化,l都应手术治疗。术前应纠正脱水或休克。术中若无肠坏死,l可轻柔地挤压复位;如果肠壁损伤严重或已有肠坏死者,l可行肠切除吻合术;如果病儿全身情况严重,l可将坏死肠管切除后两断端外置造口,l以后再行二期肠吻合术。成人肠套叠多有引起套叠的病理因素,l一般主张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