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概要

婴儿的阑尾,l其基底部较宽,l呈漏斗状,l好似盲肠尖端的延续。成年后,l随着盲肠不对称的生长,l盲肠右前臂增大较快,l阑尾就被移向左后方。90%以上的阑尾起自于盲肠后内侧壁、i三条结肠带的汇集处。因此,l沿盲肠前面的结肠带向下端追踪可寻到阑尾根部,l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l称为麦氏(McBurney)点。麦氏点是选择阑尾手术切口的标记点。由于阑尾系膜的游离缘短于阑尾,l故阑尾均有不同程度的卷曲,l外形似蚯蚓。阑尾的长度差异较大,l一般在6~8cm间,l短者仅为一痕迹,l长者可达30cm。阑尾的外径通常介于0.5~1.0cm间。阑尾的先天性畸形有三种:i一为阑尾缺如,l十分罕见;二为阑尾全部或部分重复畸形或多阑尾畸形;三为先天性节段闭锁性阑尾畸形,l后两者也不多见。

阑尾根部的位置取决于盲肠的位置,l一般在右下腹部,l但也可高到肝下方,l低至盆腔内,l甚而越过中线至左侧者。阑尾尖端以其根部为中心,l可在360°范围内的任何位置,l故毗邻关系各异。阑尾尖端的位置决定了病人腹痛、i肌紧张及压痛的部位,l故阑尾炎时,l可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l这给阑尾炎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阑尾尖端指向有六种类型:i①回肠前位,l相当于时钟0~3点位,l尖端指向左上。②盆位,l相当于3~6点位,l尖端指向盆腔,l若下达小骨盆腔与右输尿管盆段、i膀胱、i直肠或女性的右输卵管和卵巢接触时,l此种情况的阑尾炎常可同时出现膀胱、i直肠的刺激症状,l甚至并发输卵管炎和卵巢炎。③盲肠后位,l相当于9~12点位,l在盲肠后方,l髂肌前,l尖端向上,l位于腹膜后。此种阑尾炎的临床体征轻,l易误诊,l手术显露及切除有一定难度。④盲肠下位,l相当于6~9点,l尖端向右下,l全部位于右髂窝。⑤盲肠外侧位,l相当于9~10点,l位于腹腔内,l盲肠外侧。⑥回肠后位,l相当于0~3点,l但在回肠后方,l急性化脓性炎症时,l体征不及回肠前位者显著(图48-1)。

图48-111阑尾的解剖位置变异

阑尾系膜为两层腹膜包绕阑尾形成的一个三角形皱襞,l其内含有血管、i淋巴管和神经(图48-2)。阑尾系膜内的血管,l主要由阑尾动、i静脉组成,l经过回肠末端后方行于阑尾系膜的游离缘。阑尾动脉系回结肠动脉的分支,l是一种无侧支的终末动脉,l当血运障碍时,l易导致阑尾坏死。阑尾静脉与阑尾动脉伴行,l最终回流入门静脉。当阑尾发生炎症时,l细菌栓子脱落可引起门静脉炎和细菌性肝脓肿。阑尾的淋巴管与系膜内血管伴行,l引流到回结肠淋巴结。阑尾的神经由交感神经纤维经腹腔丛和内脏小神经传入,l由于其传入的脊髓节段在第10、i11胸节,l所以当急性阑尾炎发病开始时,l常表现为脐周的牵涉痛,l属内脏性疼痛。

图48-211阑尾的解剖

阑尾壁的组织结构与结肠近似,l也分为四层。阑尾粘膜由结肠上皮构成。阑尾粘膜深部有嗜银细胞,l是发生阑尾类癌的组织学基础。正常阑尾粘膜上皮细胞能分泌少量(0.25~2ml/d)粘液。粘膜和粘膜下层中含有较丰富的淋巴组织。阑尾肌层分布不均,l可有局部缺如。阑尾腔的远端为盲端,l近端开口于盲肠,l位于回盲瓣下方2~3cm处。婴儿和幼儿的阑尾腔较宽大;成年人很细,l直径约0.2~0.3cm,l基底部可能更狭小,l容积仅0.1ml。中年以后,l可因阑尾多次发炎,l可造成内腔狭小甚至闭锁;老年时更为明显。

阑尾是机体免疫系统中周围性淋巴器官的组成部分,l参与B淋巴细胞的产生和成熟,l可能起免疫监督作用。阑尾的淋巴组织在出生后2周就开始出现,l12~20岁时达高峰期,l有200多个淋巴滤泡。以后逐渐减少,l30岁后滤泡明显减少,l60岁后完全消失。故切除成人的阑尾,l无损于机体的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