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anal1fissure)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缺血性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l长约0.5~1.0cm,l呈梭形或椭圆形,l常引起肛周剧痛。多见于青中年人,l绝大多数肛裂位于肛管的后正中线上,l也可在前正中线上,l侧方出现肛裂极少。若侧方出现肛裂应想到肠道炎性疾病(如结核、i溃疡性结肠炎及Crohn病等)或肿瘤的可能。
病因及病理1111肛裂的病因尚不清楚,l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长期便秘、i粪便干结引起的排便时机械性创伤是大多数肛裂形成的直接原因。肛管外括约肌浅部在肛管后方形成的肛尾韧带伸缩性差、i坚硬,l此区域血供亦差;肛管与直肠成角相延续,l排便时,l肛管后壁承受压力最大,l故后正中线处易受损伤。肛管内原有病变,l如肛窦炎、i肛乳头炎、i直肠炎、i结核等均可引发肛管溃疡,l形成肛裂。近来研究认为肛管内括约肌压力在静息期增高与肛裂发生关系密切。
急性肛裂可见裂口边缘整齐,l底浅,l呈红色并有弹性,l无瘢痕形成。慢性肛裂因反复发作,l边缘变硬,l底深不整齐,l常可见到肛管内括约肌;边缘增厚纤维化、i肉芽灰白。肛裂裂口上端的肛门瓣和肛乳头水肿,l形成肥大乳头;皮肤因炎症、i水肿及静脉、i淋巴回流受阻,l形成袋状皮垂向下突出于肛门外,l称“前哨痔”(图49-28)。肛裂、i“前哨痔”、i乳头肥大常同时存在,l称为肛裂“三联征”。
图49-2811肛裂
临床表现1111肛裂病人有典型的临床表现,l即疼痛、i便秘和出血。疼痛一般较剧烈,l有典型的周期性。排便时由于肛裂内神经末梢受刺激,l立刻感到肛门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l便后数分钟可缓解,l随后因肛管括约肌收缩痉挛,l再次出现疼痛,l此期可持续半到数小时,l以上称为肛裂疼痛周期。因害怕疼痛不愿排便,l久而久之引起便秘,l粪便更为干硬,l便秘又加重肛裂,l形成恶性循环。排便时常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见到少量血迹,l或滴鲜血,l大量出血少见。
此外可出现肛门分泌物、i肛门瘙痒。
诊断与鉴别诊断11依据典型的临床病史、i肛门检查时发现的肛裂“三联征”,l不难作出诊断。应注意与其它疾病引起的肛管溃疡相鉴别,l如Crohn病、i溃疡性结肠炎、i结核、i肛周肿瘤、iAIDS、i梅毒、i软下疳等引起的肛周溃疡相鉴别,l可以取活组织作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111急性肛裂多可自愈,l急性或初发的肛裂可采用坐浴和润便的方法治疗;慢性肛裂可用坐浴、i润便加以扩肛的方法;经久不愈、i保守治疗无效、i且症状较重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1111原则是解除括约肌痉挛,l止痛,l帮助排便,l中断恶性循环,l促使局部愈合。具体措施如下:i①排便后用1:i5000高锰酸钾温水坐浴,l保持局部清洁;②口服缓泻剂或石蜡油,l使大便松软、i润滑;增加多纤维食物,l以纠正便秘,l保持大便通畅;③扩肛:i局部麻醉后,l病人侧卧位,l先用示指扩肛后,l逐渐伸入两中指,l维持扩张5分钟。扩张后可解除括约肌痉挛,l扩大创面,l促进裂口愈合。但此法复发率高,l可并发出血、i肛周脓肿、i大便失禁等。
2.手术疗法
(1)肛裂切除术:i即切除全部增殖的裂缘、i“前哨痔”、i肛乳头、i隐窝和深部不健康的组织直至暴露肛管括约肌,l可同时切断部分外括约肌皮下部或内括约肌,l创面敞开引流。缺点为愈合较慢,l肛门脓肿、i肛门狭窄和肛门失禁发生率高,l现已较少使用。
(2)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internal1anal1sphincterotomy):i内括约肌切断术可降低平均肛管最大静息压,l但可引起约30%病人肛门失禁。肛管内括约肌为环形的不随意肌,l它的痉挛收缩是引起肛裂疼痛的主要原因。手术可在局部麻醉、i骶尾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手术方法(图49-29):i①开放式内括约肌切断术:i是在肛管一侧距肛缘1~1.5cm作小切口达内括约肌下缘,l确定括约肌间沟后分离内括约肌至齿状线,l剪断内括约肌,l然后扩张至4指,l电灼或压迫止血后缝合切口,l可一并切除肥大乳头、i前哨痔,l肛裂在数周后自行愈合。该方法治愈率高、i愈合快,l但手术不当可导致肛门失禁。②皮下内括约肌切断术:i摸到括约肌间沟,l将刀刺入到内、i外括约肌间,l由外向内将内括约肌切断。优点是避免了开放式切口,l但有切断肌不够完全、i术后易出血的缺点。
图49-2911肛裂的手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