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病:概述

胆石病(cholelithiasis)是指胆道系统,l包括胆囊和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取决于胆结石的部位,l以及是否造成胆道梗阻和感染等因素。

胆石病的流行病学1111胆石病是常见病。美国胆结石患病率为10%,l主要为胆囊胆固醇结石。我国胆结石患病率为0.9%~10.1%,l平均5.6%。女性明显多于男性,l随年龄增长而增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l饮食习惯的改变,l卫生条件的改善,l我国的胆结石已由以胆管的胆色素结石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胆囊胆固醇结石为主。

胆结石的分类1111种类繁多,l缺乏统一而完善的分类方法。从临床应用出发,l按胆结石的化学成分分类和胆结石所在部位分类较为实用(图52-5)。

1.按化学成分可分为两大类,l即胆固醇类结石和胆色素类结石。

(1)胆固醇类结石:i以胆固醇为主要成分。其中纯胆固醇结石可为单发或多发,l球形,l呈皂白色或黄色,l剖面可见放射状结晶;核心可有少量胆色素,l胆固醇含量>90%。另有一种胆固醇混合结石,l多发,l多面体形,l表面褐绿色,l可有花纹,l剖面分层,l可见结晶,l胆固醇含量>60%。

(2)胆色素类结石:i以胆色素为主,l胆固醇含量<45%。可为单发或多发,l呈红褐色或黑褐色。形状不定,l呈块或呈泥样,l也可为小砂砾样。较大结石剖面可见年轮样层状结构。多为胆色素混合结石。纯胆色素结石,l呈黑色小结石。

图52-5胆石类型

2.按胆结石所在部位分类可分为:i①胆囊结石,l多为多发;单发者多为球形,l多发者可为小球形、i多面体形或扁片状不等。多为胆固醇类结石。少数结石含钙量高,lX线片上可显影;②肝外胆管(或胆总管)结石,l多为原发性结石。单发或多发,l大小不等,l形状多样,l多与胆管形状相似。多为胆色素混合结石。胆结石自胆囊坠入胆总管者为继发结石,l其成分与胆囊结石相同;③肝内胆管结石,l绝大多数为多发,l多见于肝左叶,l分布在二、i三级肝胆管内,l小块状或铸型,l可有蛔虫残体为核心。均为胆色素混合结石。

上述三种胆结石也可联合存在,l如胆囊结石可合并胆总管结石,l胆总管结石可合并肝内胆管结石。

胆结石的成因1111胆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l胆固醇结石和胆色素结石的成因又截然不同。以下简略介绍胆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

1.胆固醇结石1111胆固醇结石均在胆囊内形成。目前认为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必须具备:i①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l胆汁中胆固醇浓度明显增高,l胆汁酸盐和卵磷脂含量明显减少,l不足以转运胆汁中的胆固醇,l此种胆汁为胆固醇过饱和胆汁,l即成石胆汁(lithogenic1bile)。②胆汁中胆固醇的成核过程异常,l指胆汁中的小泡聚集融合形成大泡,l使溶解状态的胆固醇析出胆固醇单水结晶(cholesterol1monohydrate1crystal),l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最初阶段。在此过程中,l成石胆汁中的某些成核因子(糖蛋白、i粘蛋白和Ca2+等)有明显的促成核作用,l缩短了成核时间。③胆囊功能异常,l胆囊结石只在胆囊内发生,l胆囊切除后胆固醇结石就不再复发了,l说明胆囊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重要性。研究表明胆固醇结石病人的胆囊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功能增加,l使胆汁浓缩;成石性胆汁刺激导致胆囊粘膜分泌粘糖蛋白增加,l在成核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胆囊收缩运动减弱,l其结果使胆汁滞留于胆囊内,l形成胆泥(sluge),l提供胆固醇结晶形成、i聚集和生长所必要的时间和场所。

2.胆色素结石1111绝大多数胆色素结石属胆色素混合结石,l其主要成分为胆红素钙。主要发生在肝内、i外胆管内。胆道感染和胆汁淤滞是胆色素结石形成的主要因素。正常胆汁中的胆红素约80%为葡萄糖醛酸胆红素,l称为结合型胆红素。感染胆汁中的细菌,l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l能产生β-葡萄糖醛酸酶(β-G)和磷脂酶A1l前者使结合性胆红素水解为非结合性胆红素,l它与Ca2+l结合成胆红素钙沉淀;后者使磷脂水解,l释放出游离脂肪酸,l包括棕榈酸(又称软脂酸、i十六烷)和硬脂酸(十八烷酸),l与Ca2+结合生成棕榈酸钙和硬脂酸钙,l两者也是胆色素混合结石的重要成分。胆道感染还使胆道粘膜分泌大量糖蛋白,l作为基质把上述各种沉淀物凝聚在一起形成胆结石。应该强调,l胆道蛔虫症是胆道感染的重要原因,l蛔虫残体又可作为胆结石核心,l在胆色素结石形成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