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gallbladder1cancer)较少见,l却是最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不同地区、i不同国家、i不同种族之间发病率有明显差异。胆囊癌在女性多见(男:i女为1:i3)。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l其中50岁以上者占82%。胆囊癌伴存胆囊结石者占80%以上。
病因及病理1111病因尚不十分清楚。胆囊癌与胆囊结石的存在有密切关系,l胆结石愈大胆囊癌的危险性愈高。可能与胆石的长期存在,l慢性刺激造成胆囊上皮形态的改变有关。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壁钙化者恶变率较高(15%~60%)。胆囊腺瘤样息肉,l腺瘤直径>1cm,l蒂短而粗者易恶变。胆囊癌多见于胆囊的底部、i壶腹及颈部。病理上分为肿块型及浸润型,l前者为大小不等的息肉样病变(占80%~90%)向胆囊腔内突出,l后者胆囊壁增厚与肝牢固粘连。组织学主要为腺癌,l少见者有鳞状细胞癌、i混合癌等。转移方式主要为直接浸润肝实质及邻近器官,l包括十二指肠和胰腺;淋巴转移,l从胆囊淋巴结、i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淋巴结到胰头后方、i肝动脉及腹腔动脉的淋巴结;血行转移比较少见。
临床表现和诊断1111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l合并胆囊结石者早期多表现为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症状。腹痛、i消瘦是其常见的主诉和表现。由于病人就诊多较晚,l很难能获得早期诊断。常于术中发现。B超、iCT、i肝动脉造影及内镜超声(EUS)等先进手段可提高术前诊断率。其影像特点包括:i向胆囊内突出的肿块、i胆囊壁明显增厚、i息肉样或菜花样肿物。
按病变侵犯的深度和范围,lNevin(1976)将胆囊癌分为五期:iⅠ期,l粘膜内原位癌;Ⅱ期,l侵犯粘膜和肌层;Ⅲ期,l侵犯胆囊壁全层;Ⅳ期,l侵犯胆囊壁全层并有周围淋巴结转移;Ⅴ期,l侵及肝和(或)转移到其它脏器。Nevin分期简单,l适用于临床治疗的方法的选择。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1992年提出胆囊瘤的TNM分期,l将胆囊癌分为4期,l较为复杂。Ⅰ期:i侵犯粘膜和肌层(T1N0M0);Ⅱ期:i侵犯囊壁全层(T2N0M0);Ⅲ期:i侵犯肝<2cm,l区域淋巴结转移(T3N0M0);ⅣA期:i侵犯肝>2cm(T4N0M0,lTXN1M0);ⅣB期:i远处淋巴结或脏器转移(TXN2M0,lTXN0M1)。
治疗1111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l早期诊断,l及时行根治性切除。①单纯胆囊切除术:i癌肿仅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l单纯胆囊切除可达根治目的。此种情况多见于胆囊结石,l或胆囊息肉样病变行胆囊切除术后发现胆囊癌。②胆囊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除术:i肿瘤侵及胆囊肌层或全层,l胆囊淋巴结转移。切除胆囊,l清除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i胰头后方淋巴结和第8组淋巴结。③联合肝部分切除术:i胆囊底体部癌伴肝浸润,l联合肝部分切除,l并清除淋巴结。如有毗邻器官(如横结肠或十二指肠)浸润,l应扩大切除范围。④联合肝外胆管部分切除术:i胆囊颈部或胆囊管部癌,l肝外胆管受累伴梗阻性黄疸,l施胆囊切除,l同时切除受累胆管,l清除淋巴结,l行肝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⑤术后放疗、i化疗和中药治疗,l其治疗效果甚微。
预后1111临床见到的胆囊癌多属晚期,l根治切除率低(20%~38%),l术后1年生存率小于80%,l5年生存率小于5%。统计资料显示,l一旦肿瘤超过粘膜层,l其治愈的机会很小。分化较好的乳头状癌预后较好。早期切除合并结石或息肉的胆囊,l对预防胆囊癌的发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