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内分泌肿瘤:胰岛素瘤

胰岛素瘤(insulinoma)来源于胰腺B细胞,l约占胰岛细胞瘤的70%~80%,l占年住院病人的1/25万。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l但青壮年多见,l男女比例为2:i1;90%以上为单发良性,l直径一般为1~2cm,l肿瘤的分布在胰头、i体、i尾大致相等。

临床表现11胰岛素瘤临床症状复杂多样,l可能与低血糖程度有关。第一组是低血糖造成的脑部症状,l表现为头痛、i复视、i焦虑、i饥饿、i行为异常、i神志不清、i昏睡以至昏迷,l或一过性惊厥或癫痫发作,l部分可表现为脑瘤症状。另一组为继发于低血糖之后,l儿茶酚胺大量释放进入血流的表现,l如出汗、i心慌、i震颤、i面色苍白、i脉速等。这种低血糖发作的症状可自行缓解或摄取葡萄糖后迅速缓解,l但对发作的情况不能记忆,l长期低血糖发作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低血糖症状发作如未确诊和得到治疗,l发作次数常愈来愈频,l症状愈来愈重,l有的病人在家属帮助下,l认识到进食可以缓解,l夜间加餐可以预防发作。

诊断11胰岛素瘤的诊断包括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

1.定性诊断11首先要确定症状是否由低血糖引起,l经典的Whipple三联征(Whipple’s1triad)对诊断仍具有重要意义,l即①空腹时低血糖症状发作;②空腹或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50mg%);③进食或静脉推注葡萄糖可迅速缓解症状。测定血清胰岛素水平较血糖更为直接,l特别是同时测定空腹或症状发作时免疫反应性胰岛素(IRI)和血糖(G),l并计算其比值,l如IRI/G>0.3则具有较大诊断价值;如在0.3左右,l需作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饥饿试验是最简单可靠的诊断试验,l绝大多数胰岛素瘤病人在72小时内出现低血糖发作,l当症状出现时应立刻采血同时测定血糖和胰岛素,l并立即注射葡萄糖后中止试验。其它方法还有胰岛素抑制试验、i血清C肽测定及抑制试验、i甲苯磺丁脲试验和钙激发试验等,l可根据情况加以选用。

仅有低血糖而无相应的胰岛素浓度,l或仅有高胰岛素血症而无相应的低血糖,l均应慎重考虑诊断,l需注意以下情况并加以鉴别。①内源性胰岛素生成或转化异常:i如胰岛增生、i抗胰岛素抗体及抗胰岛素受体自身抗体的生成;②非胰岛素瘤性恶性肿瘤:i有些胰外的恶性肿瘤可刺激胰岛素释放或肿瘤本身分泌胰岛素样物质,l加上巨大肿瘤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l肿瘤对肝组织的破坏,l或对胰高血糖素分泌功能的干扰均可引起低血糖症状;③糖的摄入不足、i利用或丢失过多:i如慢性酒精中毒或营养不良;肝糖原合成或胰高血糖素储备缺陷;糖过分损失等;④药物性因素:i外源性胰岛素以及降糖药物均可造成低血糖。

2.定位诊断11定位诊断可分为非入侵性检查和入侵性检查两大类。

(1)非入侵性检查:iB超、iCT和MRI对发现直径<1cm的肿瘤阳性率很低,l肿瘤直径在2cm以上时阳性率较高,l但75%的胰岛素瘤直径<2cm。超声内镜(EUS)近年来开始用于小的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定位,l阳性率为80%~90%。利用放射性核素(125I和111In)标记的生长抑素显示胰岛素瘤,l其中111In标记二乙烯氨戊乙酸奥曲肽效果较好,l阳性率40%~60%,l并可发现原来未知的转移灶。

另外,l术中超声能有效地发现术中不能触及的肿瘤,l如胰头及钩突部肿瘤病变,l从而弥补单纯术中扪诊的不足,l使术中定位的准确性提高,l减少了盲目性。

(2)入侵性检查:i主要适应于以下情况:i有类似低血糖的症状发作,lIRI/G比值在0.3左右;虽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阳性的实验室检查,l但影像诊断不能提供证据;胰岛素瘤手术后,l而临床症状未缓解;可能为多发或恶性胰岛素瘤者。

选择性动脉造影:i由于胰岛素瘤为多血运肿瘤,l分别行胃十二指肠动脉、i肠系膜上动脉、i脾动脉和胰背动脉插管造影,l阳性表现为肿瘤充盈染色,l血管扭曲增多,l阳性率约为60%~80%,l对已经手术探查过或多发肿瘤的病人极易出现假阳性或漏诊,l应特别注意。

经皮经肝门静脉置管分段采血测定胰岛素(PTPC):i穿刺进入门静脉后,l将导管送至脾静脉近脾门处,l然后逐渐后退,l每退1cm抽血一次,l退至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处,l再改变导管方向进入肠系膜上静脉分段取血。最后取门静脉主干血,l测定各标本中胰岛素含量,l作出曲线,l观察是否有峰值,l峰值部位可能是肿瘤所在部位,l如是多发肿瘤,l可显示出两个高峰,l增生或恶性胰岛素瘤表现为持续的高胰岛素,l阳性率可达80%。

动脉刺激静脉取血试验(ASVS):i通过选择性动脉造影依序插管到脾动脉,l胃十二指肠动脉,l肠系膜上动脉等部位,l分别注射葡萄糖酸钙(1mgCa2+/kg)后立即从肝静脉采血测定胰岛素含量,l根据其峰值进行定位诊断,l其正确率可达90%。

治疗

1.手术治疗11胰岛素瘤诊断确定后应尽早手术。

(1)术前准备及麻醉:i病人入院后,l应详细了解其为避免发病所形成的加餐规律,l并嘱护士提醒和督促病人按时加餐,l避免低血糖发作,l减少对脑组织的损害。手术当日晨不加餐,l以免麻醉中误吸和影响术中血糖监测。如无低血糖发作,l术前及术中不输糖及含糖的药物。手术当日晨抽血测定空腹血糖及胰岛素,l作为术中血糖及胰岛素监测的基础值。通常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2)手术程序:i采用上腹横弧形切口可充分显露胰腺,l观察其表面有无隆起或变色处,l由于瘤肿血运丰富,l呈暗红色,l寻找并不困难。其次是用手探查胰腺表面,l由头自尾仔细触摸,l肿瘤质地较硬,l边界清楚。容易被忽略的常是位于胰腺实质内或背侧的肿瘤,l尤其是在实质较厚的头部或钩突部。因此,l不管在胰腺前面是否发现肿瘤,l都应常规切开胰腺下缘的后腹膜,l钝性分离胰腺。将整个胰腺放在拇指与示指和中指之间,l仔细检查。对可疑病变可用细针穿刺,l即刻作涂片细胞学检查,l需要有经验的病理医师配合作出诊断。

(3)切除肿瘤方法:i常用方法有:i肿瘤摘除术,l包括肿瘤周围一部分正常胰腺组织的局部切除和同时切脾的胰体尾切除术。位于胰头钩突部的巨大肿瘤、i多发肿瘤和恶性胰岛素瘤可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肿瘤摘除术采用蚊式钳钝性分离肿瘤与周围胰腺组织,l并逐步钳夹、i切断和缝扎。肿瘤部分剥离后,l以丝线贯穿瘤体向上牵引,l既有利于肿瘤深部的显露和剥离,l又不致过多损伤肿瘤本身和周围胰腺组织。此种剥离方法止血较好,l视野清晰,l切断的小胰管亦可以结扎,l可减少出血和胰瘘的发生。直径在2cm以下的胰岛素瘤,l如边界清楚,l可行单纯剥离摘除。恶性胰岛素瘤术中应尽量切除原发病灶和转移淋巴结,l以及肝表面易摘除的转移灶。对于胰岛增生的病例,l切除85%~90%的胰腺可解除症状。对于确实找不到肿瘤的病例,l不宜盲目行胰体尾切除,l应中止手术,l关腹前最好作门、i脾静脉的分段取血以备术后测定胰岛素作为将来定位诊断和再手术的参考。

(4)术中血糖监测:i胰岛素瘤约10%为多发性,l故在切除一个肿瘤后必须查明有无肿瘤残留。血糖监测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判断方法。一般在手术当日晨先测空腹血糖,l待手术探查找到肿瘤后再测血糖,l以此二值为基础值,l然后再切除肿瘤。肿瘤切除后分别在30、i45、i60分钟等不同时间内测定血糖,l如血糖升高达术前基础值的一倍或上升到5.6mmol/L(100mg%),l则可认为切除完全。约有5%的病例血糖监测结果不满意,l即肿瘤虽已完全切除,l但血糖上升缓慢,l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

(5)术后“反跳性高血糖”的处理:i胰岛素瘤病人由于胰岛素瘤细胞不断分泌大量胰岛素,l造成病人体内肿瘤以外的正常B细胞长期处于被抑制状态;一旦切除肿瘤,l由于正常胰岛的分泌尚未及时恢复,l加上手术创伤刺激,l势必出现术后“反跳性高血糖”。90%以上术后出现高血糖反应,l持续在2周以内。应常规使用胰岛素,l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

2.药物治疗11对于术中不能摘除干净、i有转移的恶性胰岛素瘤,l以及无法手术治疗的病例,l可用链脲霉素、i5-FU、i阿霉素、i干扰素等药治疗,l联合化疗优于单一化疗。生长抑素类药物有明显缓解症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