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长期以来对脾功能认识不足,l导致无辜性脾切除难以避免。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OPSI和70年代发现脾促吞噬肽(Tuftsin)以来,l脾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重大进展,l对脾功能和相关疾病有了深入认识。脾虽属非生命必需器官,l但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保留脾已达共识。

(一)脾的胚胎发生和解剖学11人胚在妊娠第5周时开始发生脾,l至6周时,l脾实质部为密集的细胞团,l8周时分出原始脾索和脾窦,l约9周时进入造血期。胎儿第3个月末,l脾开始产生红细胞、i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胎儿第4~5个月,l脾造血功能活跃,l不仅有窦外造血灶,l且可见窦内造血灶。胎龄5个月后,l脾的造粒细胞和红细胞功能逐渐被骨髓替代,l粒细胞已很少产生,l但造红细胞功能持续到出生前,l而终生保留造淋巴细胞功能。胎龄6个月时红髓、i白髓已很分明,l此后脾内淋巴组织渐多,l脾亦由骨髓样器官逐渐转变为淋巴器官。随胎龄增加,l脾的支持组织也增加,l胎龄7~8个月时脾小梁已很清楚,l被膜组织亦渐增厚。

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l又是一高度血管化器官,l质软而脆,l外覆一层结缔组织被膜,l内含少量弹力纤维组织和少量平滑肌组织,l在保留性脾手术时可用以缝合修补脾。脾的大小与年龄、i营养状况、i生理状况及病理变化等有关。脾的体积约为(12~14)cm×(7~10)cm×(3~4)cm,l正常人脾重100~250g,l病理情况下脾可增大至正常的十倍至数十倍。

正常时脾位于左季肋部深处,l膈面被第9~11肋遮盖,l其长轴平行于第10肋。脾毗邻胃、i胰尾、i左肾和左肾上腺、i结肠脾曲、i膈等重要结构。脾除脾门与胰尾接触的部位外,l皆有腹膜覆盖,l因而属腹膜间位器官。其腹膜反折形成脾重要的韧带:i与胃大弯间形成脾胃韧带,l与左肾间形成脾肾韧带,l与横膈间形成脾膈韧带,l与结肠脾曲构成脾结肠韧带。脾借助其周围韧带以固定位置及缓和冲击。在某些病理情况下韧带内扩张的侧支血管构成脾重要的循环通路。

脾血液循环丰富。脾动脉发自腹腔动脉,l多沿胰腺上缘向胰尾走向,l进入脾门前分支为脾叶动脉,l继而分为脾段动脉、i小动脉至终末动脉,l故常将脾实质由脾门至外周分为脾门区、i中间区及周围区。脾静脉自脾门汇合后多伴行脾动脉汇入门静脉系统。相邻脾叶、i段间动静脉吻合甚少,l形成脾实质相对无血管平面,l构成多种保留性脾手术的解剖学基础。脾周血管亦丰富,l多走行于各脾周韧带内,l如脾动脉在近脾门处分出胃网膜左动脉和数支胃短动脉,l走行于脾胃韧带中,l在主干血管脾动、i静脉阻断后对保证脾血运具有重要意义。脾的淋巴引流汇入脾门淋巴结,l继而至腹腔动脉旁淋巴结。

(二)脾的生理功能

1.造血和储血11脾内含有少量造血干细胞(约为骨髓的1/10),l在严重贫血、i某些类型白血病和传染病及某些破坏血细胞的药物中毒时,l脾索内可重新出现造血现象。脾通过血窦发挥储血作用,l剧烈运动、i失血或情绪激动时,l脾窦内血液即可进入循环。正常脾储血量仅约40ml,l并无重要临床意义;而当脾显著肿大时,l储存的大量血液可起到“自体输血”作用。

2.滤血及毁血11脾窦壁上的滤孔可滤除细菌、i缺损或衰老的红细胞、i血小板和细胞碎片,l并被巨噬细胞吞噬,l每天滤血量约350L,l清除约20g红细胞。

3.免疫功能11突出表现在:i对血液的滤过作用;含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如巨噬细胞、iT细胞、iB细胞、iNK细胞、iK细胞、iLAK细胞、i树突状细胞等;产生Tuftsin因子、i调理素(opsonin)、i补体、i备解素(properdin)、i内源性细胞毒因子等免疫活性因子;具有抗肿瘤免疫等重要功能。

4.其它功能11临床上采用同种脾移植和脾细胞输注治疗甲型血友病获得成功,l表明脾具有产生Ⅷ因子功能。

(三)脾与感染11OPSI的发现是揭示脾具有重要抗感染免疫功能的里程碑。1952年King和Schumacker首次提出脾切除术后患儿的凶险性败血症和脑膜炎发生率增高与脾切除直接相关。这种凶险性感染具有以下特点:i多发生于脾切除术后2年左右,l临床上起病突然,l凶猛,l病情迅速恶化,l短期内陷入休克,l病程中常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肾上腺皮质出血,l血细菌培养阳性(多为肺炎球菌),l机体无特定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灶存在。根本预防方法是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脾切除,l而对已行脾切除者,l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l接种多效价肺炎球菌疫菌,l并加强无脾患者的预防教育。

Tuftsin是机体天然存在的四肽(Thr-Lys-Pro-Arg),l分子量500Da,l来源于IgG重链CH2区。脾切除后体内Tuftsin含量明显减少。现已证实其具有包括抗感染和抗肿瘤在内的诸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