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的基本问题

血管疾病常见临床表现1111血管外科疾病种类繁多,l但是主要的病理改变是狭窄、i闭塞、i扩张、i破裂以及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等。临床表现各有异同,l现将常见的症状体征归纳如下。

(一)疼痛11是常见的症状,l通常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两类。

1.间歇性疼痛11与下列三种因素有关。

(1)肢体活动:i在慢性动脉阻塞或静脉功能不全时,l步行时可以出现疼痛,l迫使病人止步,l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l因此又称“间歇性跛行”。疼痛程度不一,l可表现为沉重、i乏力、i胀痛、i钝痛、i痉挛痛或锐痛。从开始行走到出现疼痛的时间,l称跛行时间,l其行程称跛行距离。如行走速度恒定,l跛行时间和距离愈短,l提示血管阻塞的程度愈严重。

(2)肢体体位:i肢体所处的体位与心脏平面的关系,l可以影响血流状况。动脉阻塞性疾病时,l抬高患肢后因供血减少而加重症状;患肢下垂则可增加血供而缓解疼痛。相反,l静脉病变时,l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而减轻症状;患肢下垂则因加重瘀血而诱发或加重胀痛。

(3)温度变化:i疼痛与环境温度相关。动脉阻塞性疾病时,l热环境能舒张血管并促进组织代谢,l如果后者超过了血管舒张所能提供的血液循环,l则疼痛加剧。血管痉挛性疾病,l在热环境下疼痛减轻,l寒冷刺激则使之加重;血管扩张性疾病则在热环境下症状加重。

2.持续性疼痛11严重的血管病变,l在静息状态下仍有持续疼痛,l又称为静息痛。

(1)动脉性静息痛:i无论急性或慢性动脉闭塞,l都可因组织缺血及缺血性神经炎引起持续性疼痛。急性病变,l如动脉栓塞可引起急骤而严重的持续性疼痛。由慢性动脉阻塞引起者,l症状常于夜间加重,l病人不能入睡,l常取抱膝端坐体位,l以求减轻症状。

(2)静脉性静息痛:i急性主干静脉阻塞时,l肢体远侧因严重瘀血而有持续性胀痛。其特点是伴有静脉回流障碍的其它表现,l如肢体肿胀及静脉曲张等,l抬高患肢可有一定程度减轻。

(3)炎症及缺血坏死性静息痛:i见于动脉、i静脉或淋巴管的急性炎症,l局部有持续性疼痛。由动脉阻塞造成组织缺血坏死,l或静脉性溃疡周围炎,l因激惹邻近的感觉神经引起持续性疼痛。由缺血性神经炎引起的疼痛,l不仅为持续性,l且常伴有间歇性剧痛及感觉异常。

(二)肿胀11静脉或淋巴回流障碍时,l组织液积聚于组织间隙,l引起肢体肿胀。

1.静脉性肿胀11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或有逆流病变时,l下肢静脉处于高压状态,l其特点是肿胀呈凹陷性,l以足、i踝部最明显,l除浅静脉曲张外,l常有色素沉着或足靴区溃疡等表现。动静脉瘘也会造成静脉高压而引起肢体肿胀,l但范围比较局限,l程度较轻,l局部温度升高,l伴有震颤及血管杂音等症状。

2.淋巴性肿胀11淋巴管阻塞时,l富有蛋白质的淋巴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内,l形成肢体肿胀。肿胀一般较硬实,l多起自足趾,l皮肤增厚且粗糙,l后期形成典型的象皮肿。

(三)感觉异常11主要有肢体沉重、i浅感觉异常或感觉丧失等表现。

1.沉重11行走不久肢体即出现沉重、i疲倦,l休息片刻可消失,l提示早期动脉供血不足。静脉病变时,l常于久站、i久走后出现倦怠,l平卧或抬高患肢后消失。

2.异样感觉11动脉缺血影响神经干时,l可有麻木、i麻痹、i针刺或蚁行等异样感觉。小动脉栓塞时,l麻木可以成为主要症状。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而肿胀时间较久者,l皮肤感觉往往减退。

3.感觉丧失11严重的动脉缺血性病变,l如急性动脉阻塞时,l可以出现缺血肢体远侧浅感觉减退或丧失。如果病情进展,l深感觉随之消失,l常伴有足(腕)下垂及主动活动障碍。

(四)皮肤温度改变11皮肤温度与通过肢体的血流量相关,l动脉阻塞性病变时,l血流量减少,l皮温降低;静脉阻塞性病变时,l由于血液淤积,l皮温高于正常;动静脉瘘时,l局部血流量增多,l皮温明显升高。皮肤温度的改变除病人能自我察觉外,l可作皮肤测温检查。用指背比较肢体两侧对称部位,l可以感觉出皮温的差别,l或在同一肢体的不同部位可以查出皮温改变的平面。

(五)色泽改变11皮肤色泽能反映肢体的循环状况。

1.正常和异常色泽11正常皮肤温暖,l呈淡红色。皮色呈苍白色或发绀,l伴有皮温降低时提示动脉供血不足。皮色暗红,l伴有皮温轻度升高,l是静脉瘀血的征象。

2.指压色泽改变11如以手指重压皮肤数秒后骤然放开,l正常者受压时因血液排入周围和深部组织而呈苍白色,l放开1~2秒钟即复原。有动脉血流减少或静脉回流障碍疾病时,l复原时间延缓。在发绀区,l如果指压后不出现暂时的苍白色,l提示局部组织已发生不可逆的坏死。

3.运动性色泽改变11静息时正常,l但在运动后肢体远侧皮肤呈苍白色,l提示动脉供血不足。这是由于原已减少的皮肤供血,l选择性分流入运动的肌造成。

4.体位色泽改变11又称Buerger试验。先抬高下肢70°~80°,l或高举上肢过头,l持续60秒,l正常者趾(指)、i跖(掌)皮肤保持淡红色或稍微发白,l如呈苍白色或蜡白色,l提示动脉供血不足;再将下肢垂于床沿或上肢下垂于身旁,l正常人皮肤色泽可在10秒内恢复,l如恢复时间超过45秒,l且色泽不均匀者,l进一步提示动脉供血障碍。肢体持续下垂,l正常人至多只有轻度潮红,l凡出现明显潮红或发绀者,l提示为静脉逆流或回流障碍性疾病。

(六)形态改变11动脉和静脉都可以出现扩张或狭窄性形态改变,l并引起临床症状。

1.动脉形态改变11可有下列三方面征象:i①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l见于管腔狭窄或闭塞性改变;②杂音,l动脉管腔狭窄或局限性扩张,l或者在动静脉之间存在异常交通,l血液流速骤然改变,l可在体表位置听到杂音,l可触及震颤;③形态和质地,l正常动脉富于弹性,l当动脉有粥样硬化或炎症性病变后,l扪触动脉时,l可以发现呈屈曲状、i增硬和结节等变化。

2.静脉形态改变11主要表现为静脉曲张。肢体出现浅静脉曲张时,l往往是静脉瓣受破坏或回流障碍。如果曲张原因为动静脉瘘,l常常伴有皮肤温度升高,l伴有杂音及震颤。曲张静脉炎症后,l可在局部出现硬结,l并与皮肤粘连。

(七)肿块11由血管病变引起的肿块,l可以分为搏动性和无搏动性两类。

1.搏动性肿块11单个、i边界清楚、i表面光滑的膨胀性搏动性肿块,l提示为动脉瘤或假性动脉瘤,l可以伴有震颤和血管杂音。肿块边界不清楚,l或范围较大,l可能为蔓状血管瘤。与动脉走行一致,l范围较大的管状搏动性肿块,l多由动脉扩张所致,l最常见于颈动脉。

2.无搏动性肿块11浅表静脉的局限扩张,l透过皮肤可见蓝色肿块,l常见于颈外静脉、i肢体浅静脉及浅表的海绵状血管瘤。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及颈内静脉扩张,l肿块部位深在,l边界不清。静脉性肿块具有质地柔软,l压迫后可缩小的特点。淋巴管瘤呈囊性,l色白透亮。

(八)营养性改变11主要有皮肤营养障碍性变化、i溃疡和坏疽、i增生性改变等三类。

1.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11由动脉缺血引起的营养障碍性变化表现为皮肤松弛,l汗毛脱落,l趾(指)甲生长缓慢、i变形发脆。较长时间的慢性动脉缺血,l可引起肌萎缩。静脉淤血性改变好发于小腿足靴区,l表现为皮肤光薄,l色素沉着,l伴有皮炎、i湿疹。淋巴回流障碍时,l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纤维化,l汗腺、i皮脂腺均遭破坏,l皮肤干燥、i粗糙,l出现疣状增生物。

2.溃疡或坏疽11动脉缺血或静脉瘀血都可以并发溃疡。动脉性溃疡好发于肢体远侧、i趾(指)端或足跟。溃疡边缘常呈锯齿状,l底为灰白色肉芽组织,l挤压时不易出血。由于溃疡底部及其周围神经纤维缺血,l因而有剧烈疼痛。静脉性溃疡好发于足靴区,l即小腿下1/3,l尤以内侧多见。初期溃疡浅,l类圆形,l以后溃疡扩大而且不规则。底部常为湿润的肉芽组织覆盖,l易出血,l周围有皮炎、i水肿和色素沉着等,l愈合缓慢且易复发。肢体出现坏疽性病灶,l提示动脉供血已不能满足静息时组织代谢的需要,l以致发生不可逆转性变化。初为干性坏疽,l继发感染后可转变为湿性坏疽。

3.肢体增长变粗11在先天性动静脉瘘的病人,l肢体出现增长、i软组织肥厚的改变,l并伴有骨骼增长、i肥大。

血管疾病的检查方法

(一)无损伤检查技术(noninvasive1examination1technique)11是指用仪器在体表进行心血管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检查的技术。

1.多普勒听诊器

(1)血流测听法:i用多普勒听诊器在血管体表位置测定动脉血流频谱信号,l可以测到手不能感受的血流。在测听静脉血流时,l多普勒听诊器可听到静脉呼吸起伏声,l挤压远端肢体时,l静脉回流声加强。静脉多普勒可闻及连续性“隆隆音”,l缺乏呼吸性波动以及屏气(Valsalva试验)时不能增强血流音或比健侧减弱,l是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表现。

(2)节段性肢体血压测定:i是诊断动脉闭塞性疾病常用方法。测定肢体不同平面的血压,l可判断动脉通畅程度以及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多普勒听诊器可以测定四肢各条血管的收缩压,l正常下肢血压较上臂高20~30mmHg,l两侧肢体对称部位血压相仿。如果对称部位压差大于20mmHg,l提示血压低的一侧近心端有狭窄或闭塞。下肢节段性测压所用的指标是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1index,lABI)。正常ABI≥1.0,lABI<0.6~0.8时病人出现间歇性跛行;ABI<0.4时,l病人可能出现静息痛。踝部动脉收缩压在30mmHg以下,l病人将很快出现静息痛、i溃疡或者坏疽。正常趾血压为踝部血压的60%以上。正常人下肢运动后,l踝部血压不降低或略降低,l1~5分钟后即恢复正常。轻度间歇性跛行病人静息状态时,l下肢血压可以在正常范围,l但运动后患肢血压明显降低,l且需在20分钟以上才能恢复至运动前水平。因此,l有时要作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1exercise1test)才能检出潜在病变。常规将平板车坡度定为12°,l速度3km/h。运动前测病人平卧位踝部血压。病人在平板车上行走,l直到下肢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或行走5分钟为止。病人迅速平卧,l测即时、i2分钟和10分钟时的踝部血压,l根据运动后踝部血压降低程度及血压恢复时间判断病变的程度。

2.彩色多普勒超声11将B超实时成像与多普勒血流测定有机结合,l可提供受检血管的形态、i血流方向、i血管阻力、i血流波形、i频谱宽度以及最大收缩期血流流速(峰速)等指标。适用于大多数周围血管疾病的检测,l如探查和定位肾动脉、i肠系膜上动脉、i腹主动脉、i髂动脉、i股动脉、i腘动脉以及颅外颈动脉的闭塞性或扩张性病变,l也可判断深静脉瓣膜功能或血栓形成情况等。

3.容积描记仪11常用的方法包括:i①阻抗容积描记仪(impedance1plethysmography,lIPG):i当肢体血液增加时,l对电流的阻力(阻抗)减少,l阻抗容积描记法通过测量电阻抗的变化以了解肢体血容量的改变。IPG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准确率达95%。②光电容积描记仪(photoelectric1plethysmography,lPPG)11其探头部位包括一个发射红外线的光源和一个接收光的光电晶体管,l可测量皮肤毛细血管循环的变化。用PPG检测下肢静脉瓣膜功能的方法是病人坐在床沿,l两下肢下垂,l将光电容积描记仪电极置于小腿上。让病人作快速足背屈、i跖屈或足趾踮举3~5次,l描记小腿容量回覆时间-静脉再充盈时间。正常运动前基线和稳定点静脉回覆时间大于19~20秒。静脉瓣膜关闭不全者,l静脉回覆时间明显缩短。采用止血带依次阻断膝下和踝部浅静脉,l重复测定静脉回覆时间,l用以区别浅静脉瓣膜、i穿通支瓣膜或者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PPG检查方法见图60-1。

图60-111静脉PPG检查方法示意图

(二)血管疾病的特殊检查

(1)放射性核素:i注射131Ⅰ标记纤维蛋白或99mTc-尿激酶后进行γ照相机照相,l可显示深静脉血栓部位。用放射性核素进行肾血流量测定和肺扫描,l对诊断肾动脉闭塞性病变以及肺栓塞都有肯定价值。

图60-211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和两侧髂动脉硬化行闭塞症的MRA图像

(2)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1resonance1angiography,lMRA):iMRA对颅内血管、i颈动脉、i腹主动脉及其大分支、i髂-股动脉和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i动脉瘤以及动静脉畸形等病变均能作出影像学检测。胸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大分支等由于心脏搏动而影响图像质量,l有待进一步改进。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和两侧髂动脉闭塞的MRA见图60-2。

MRA与顺磁质造影剂联合使用可以增强血管内信号,l提高图像质量。3D-PC技术应用于颅内血管和腹部血管,l特别是在肾动脉和门静脉的检查中,l可通过确定血流方向以及进行血流流速的定量分析提高诊断价值。

(3)螺旋CT血管造影:i高速螺旋CT进行3~5mm层厚断层扫描,l经过三维重建,l可以得到动脉的立体图像,l称为SCTA(spirals1CT1angiography)。目前SCTA对胸主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显影,l是血管腔内治疗术前评估的依据。图60-3是腹主动脉瘤的CTA图像。

(4)血管造影术: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1subtraction1angiography,lDSA)既减少了造影剂的用量,l又使血管显影的分辨度更高,l是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血管造影是指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l使血管与周围组织产生不同的密度对比,l在X线照射下显影血管的操作。血管造影术是有创检查,l可能伴发造影剂引起的过敏、i肾功能损害以及医源性的血管损伤、i栓塞或血栓等,l临床上应予重视。尽管无创检查可部分代替有创检查,l但很多病例仍然需要血管造影。

动脉造影主要用于诊断血管畸形、i血管损伤、i动脉瘤、i动脉狭窄或闭塞和动静脉瘘等病变。最常见的静脉造影术是下肢静脉造影术。下肢静脉造影分为顺行性和逆行性两种。顺行性静脉造影时,l在踝部阻断浅静脉可观察深静脉通畅度和深浅静脉之间的穿通支瓣膜功能。造影时不阻断浅静脉,l可同时观察深浅静脉通畅度和大隐静脉进入股静脉部位的属支情况。逆行性静脉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股静脉,l观察深静脉瓣膜功能以及深、i浅静脉之间的交通支。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DSA见图60-4。

图60-311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CTA三维图像

图60-411DSA显示左髂动脉长段狭窄

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

(一)抗凝血疗法(anticoagulant1therapy)11是用药物降低或消除血液的凝固性,l预防和治疗血栓闭塞性疾病的方法。

1.适应证11①预防和治疗血管血栓闭塞性疾病,l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动脉血栓形成和栓塞;②手术后需要预防血栓形成者,l例如血管吻合或移植术后、i动脉血栓内膜切除术后、i心脏和主动脉瓣膜移植后以及术中需要预防血栓形成者,l体外循环和血液透析操作时或阻断动脉时需向其远端血管注入抗凝血药物等;③急性肺动脉栓塞,l急性心肌梗死,l脑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l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④视网膜血管血栓闭塞性疾病。

2.禁忌证11①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i维生素K或维生素C缺乏者;肝、i肾功能严重不全或恶病质;②高血压脑病或脑溢血;③溃疡病出血或肺部疾病咯血者;④DIC已过渡到纤溶亢进阶段;⑤妊娠初3个月或最后3周、i产后以及哺乳期应慎用;⑥大手术后慎用。

3.抗凝血药物

(1)普通肝素(heparin):i为了维持血液中稳定和足够的肝素浓度,l又避免出血,l必须定期检查血液的凝固性,l调节剂量。常用全血凝固时间(CT)Lee1White试管法,l正常值为4~12分钟,l超过15分钟为延长。肝素治疗要求延长CT到正常值的2~3倍,l即20~30分钟。CT<12分钟,l应加大肝素剂量;CT>30分钟则应延长用药间隔,l减小剂量或放慢滴注速度,l甚至停药。

采用输液泵持续静脉注射肝素,l便于严格控制滴速,l比较安全。为了立即获得抗凝效果,l先静脉注射首次剂量肝素0.5~1mg/kg,l然后将24小时所需剂量溶于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1000ml内,l以每分钟1ml的速度注射。用药3小时后即需实验室监测,l根据结果调整速度,l达到预期的抗凝血水平。治疗成人深静脉血栓形成时,l肝素的推荐剂量是1~1.5mg/(kg·6h)。间歇用药,l肝素剂量按1~1.5mg/kg,l溶于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40ml内,l静脉注射1次/4~6小时。深皮下脂肪层注射适合预防性治疗,l常用剂量为0.8~1mg/kg,l于术前2小时注射1次,l术后每8~12小时注射一次,l连用7天。

出血是肝素主要的副作用,l表现为创口渗血或血肿、i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l严重时可有脑等重要脏器出血。若有出血应立即中断给药,l出血常很快会停止。每毫克鱼精蛋白(protamin1sulfate)可中和相同剂量的肝素。但肝素半衰期短,l注射肝素30分钟后,l0.5mg鱼精蛋白即能中和原注射1mg的肝素。肝素偶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2)低分子量肝素(Low1molecular1weight1heparin,lLMWH):i有钠盐和钙盐两种制剂,l低分子量肝素从普通肝素中提取,l分子量小,l在4000~6000Da之间,l引起出血的副作用小。用量:i1~2支/天,l脐周腹部皮下注射。

(3)华法令钠片(warfarin1sodium):i是口服抗凝血药物。在开始肝素治疗的同时口服华法令钠片。首日剂量7.5~10mg,l次日5mg,l以后每日维持量2.5~5mg。每日用药需根据凝血酶原时间指数百分比调整剂量。凝血酶原时间(PT)反应因子Ⅱ、iⅦ、iⅨ和Ⅹ受抑制的程度,l正常值11~13秒。预防性口服抗凝剂时,lPT应控制在20~30秒,l即凝血酶原时间指数百分比(PT正常值/测得PT×100%)降至30%~40%。每天服药前应测定PT,l若凝血酶原时间指数百分比>50%,l则给维持量;指数百分比的30%~50%,l则维持量减半给药;若指数百分比<30%,l应停药1次,l待次日测定PT后决定剂量。经观察若PT稳定在25~30秒,l改为1周或数周测定1次。

口服抗凝剂的并发症是出血,l但发生率比肝素低。常见牙龈出血、i鼻衄、i血尿或损伤部位出血。亦可多部位自发性出血,l应立即停药。大出血者,l静脉注射维生素K50mg,l1~2次/天;可酌情输新鲜血、i血浆或者凝血酶原复合物。

(二)抗血小板疗法(antiplatelet1therapy)11主要用于防治动脉闭塞性疾病,l也用于静脉血栓形成。①肠溶阿司匹林(aspirin),l常用量每天口服50~150mg;②潘生丁(dipyradamole),l每天口服0.1~0.4g,l与阿司匹林合用,l效果更好;③低分子右旋糖酐(low1molecular1dextran),l每日静滴500ml,l14天为一个疗程;④噻氯匹啶(ticlopidine),l每次口服250mg,l2次/天;⑤前列腺素E1(PGE1)和前列环素(PGI2),l能抑制血小板功能和扩张血管。

(三)溶血栓疗法111溶解血栓疗法(thrombolytic1therapy)是治疗急性血栓闭塞疾病有效的方法,l关键是早期发病3天内用药。溶血栓药物均可经导管直接注入到病变部位。

1.适应证11①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②动脉血栓形成和栓塞、i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i脑血栓形成或者栓塞和急性心肌梗死;③眼科血栓闭塞性疾病;④某些血管手术后、i导管检查后血栓闭塞、i血液透析、i静脉插管并发血栓阻塞。

2.禁忌证11①凝血功能不良、i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②严重肝、i肾功能不良;③溶栓药物过敏;④妊娠初3个月或产后3~5天内;⑤大手术后3~5天内慎用;⑥高血压病人慎用。

3.实验室监测11①凝血酶原时间(PT)控制在25秒以内;②纤维蛋白原正常含量200~400mg/dl,l低于100mg/dl可能出血。

4.溶血栓药物

(1)链激酶(streptokinase,lSK):i首次剂量50~150万U,l溶于50~100ml生理盐水注射液或5%葡萄糖溶液中,l于30~60分钟内静脉滴注完毕。维持剂量为1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l连用3~5天。

链激酶治疗并发症为出血,l表现为注射局部瘀斑、i血肿或新鲜创口渗血、i血尿、i消化道出血和鼻衄等。一旦发现,l立即停药,l可用纤维溶解抑制剂6-氨基己酸(EACA)、i对羧基苄胺(PANMBA)和凝血酸(AMCA)等对抗或中和。

(2)尿激酶(urokinase,lUK):i小剂量每次5000~10000U,l总量在5万U以内。大剂量首次15万~25万U,l于10分钟至1小时内静脉滴注,l24小时总剂量50万~150万U。应用尿激酶时最好联合应用凝血药物维持疗效,l预防新的血栓形成。尿激酶的出血发生率比链激酶低,l处理同链激酶。

(3)基因重组人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i如艾通力(actilyse),l每瓶含tPA50mg,l配有专用注射用水,l用量为100mg。首次剂量为10mg于1~2分钟内静脉推注;然后在60分钟内静脉滴注50mg;其余40mg在120分钟内静脉滴注。如果需要延长滴注时间,l按1:i5的比例稀释于生理盐水注射液,l并使用输液泵精确控制滴注速度。

r-tPA的副作用是出血。停药后凝血功能自行恢复。出血的处理同链激酶。

(四)血管扩张药和其它药物治疗11动脉闭塞性疾病、i动脉硬化和血管痉挛性疾病的药物治疗作用都有限。

1.α受体阻滞剂11有妥拉苏林(苄唑啉,ltolazoline)、i酚妥拉明(苄胺唑啉,lPhentolamien)和氢化麦角碱(海得金,ldihydroergotoxine,lhydergine)等。

2.β受体兴奋剂11有苄丙酚胺(nylidrin,larlidin)和苯氧丙酚胺(isoxsuprine)等。

3.直接作用于小动脉平滑肌的药物11有烟酸(nicotinic1acid)、i罂粟碱(papaverine)、i萘呋胺酯(nafidrofuryl,lpraxilene)、i低分子右旋糖酐、i已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i盐酸丁咯地尔(buflomedil)、i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包括硝苯地平、i尼卡地平、i尼莫地平和尼群地平等。其它制剂有烟酰醇、i烟酸肌醇脂等。

4.改善循环的药物11有前列腺素类(prostaglandins)的前列腺素E1(PGE1)和前列腺素I2(PGI2)、i西洛他唑(cilostazol)、i盐酸沙格雷酯(sarpogrelate1hydrochloride)等。活血化瘀中药,l例如丹参,l也有一定扩血管、i降低血粘度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5.预防动脉硬化的其它药物11①抑制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合成的药物,l有非诺贝特(fenofibrate)、i洛伐他汀(lovastatin)、i吉非贝齐(gemfibrozil)、i氯伐他汀(fluvastatin)、i普伐他汀(pravastatin)、i辛伐他汀(simvastatin)和氧甲吡嗪(acipimox)等;②促进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分解的药物,l有烟酸、i苯扎贝特(bezafibrate)、i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制剂烟酸肌醇酯、i多烯康和亚油酸等;③维生素C、i维生素B6以及泛酰巯基乙胺(patethine)等;④抑制动脉壁摄取蛋白的药物,l有肝素、i硫酸软骨素等;⑤中药如丹参、i川芎、i泽泻以及首乌等。

血管腔内治疗11血管腔内治疗(endovascular1therapy,l曾称endovascular1surgery),l即经导管进入血管腔内进行操作性治疗的方法。是一种新型的血管疾病治疗方法,l发展迅速,l与传统的血管手术治疗处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动脉瘤的腔内治疗

1.腹主动脉瘤和胸主动脉瘤腔内治疗11是在DSA动态监测下,l将人造血管内支架(endovascular1stenting1graft)经远端动脉(如股动脉、i髂动脉等)导入主动脉内,l将内支架人造血管固定在主动脉瘤近端和远端正常的动脉壁上,l使动脉瘤壁不再接触血流,l达到解除动脉瘤壁承受血流冲击并保持主动脉通畅的目的。腔内治疗的优点是创伤小,l恢复快,l使高危病人获得了救治希望。内支架手术必须具备:i①良好的手术室内血管造影和监测设备;②各种导管、i人造血管和人造血管内支架;③有经验的血管外科医师,l可进行紧急中转手术;④血管外科与介入放射科的合作等。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常见的并发症:i①内漏(endoleak);②支架移位(migration);③医源性血管损伤、i动脉血栓或栓塞;④动脉瘤破裂;⑤支架植入引起的全身性反应等。图60-5(1)是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前的图像,l图60-5(2)是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后的图像。

图60-5(1)11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前的图像

图60-5(2)11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后的图像

2.周围动脉瘤的腔内治疗11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瘤、i颈动脉瘤、i肱动脉瘤、i髂动脉瘤和腘动脉瘤均有文献报道。有些表浅的外周动脉瘤用经典手术治疗,l创伤可能更小。内脏动脉瘤可以在术中进行腔内治疗,l以减少手术创伤。

(二)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腔内治疗

1.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ercutenous1transluminal1angioplasty,lPTA)11与血管腔内支架术(stenting)11原理是通过球囊的扩张力分离狭窄的硬化内膜壳,l并破坏中膜的平滑肌、i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以扩大狭窄的管腔,l扩大的管腔被增大的血流量和压力脉冲所支持来达到治疗目的。病变长度超过5cm者不适合单纯PTA治疗。PTA术后远期可能再狭窄,l主要原因是血管壁机械扩张后不同程度的回缩以及血管新内膜过度增生。对抗PTA术后血管的弹性回缩的各种血管内支架应运而生。常用的支架有不锈钢、i钽及镍钛合金等三种。支架根据释放形式分为球囊扩张式和自膨胀扩张式两种。图60-6是动脉闭塞经球囊扩张成形术示意图。

2.动脉硬化血栓斑块切除术11如用旋切刀切除粥样硬化斑块,l常见的装置有Simpson硬化斑块切除导管、iKensey导管、iAuth旋切器、iTEC旋切导管。激光血管成形术是利用激光的热能、i光能、i电机械能和光化学能对硬化斑块进行切割。血管内超声消融术是利用低频高能量超声对血栓、i动脉斑块进行消融治疗的方法。这些技术多与PTA以及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技术结合使用。

(三)血管损伤、i动静脉瘘以及静脉腔内治疗11血管腔内治疗技术,l包括栓塞用钢圈、i血管支架、i腔内移植物等为治疗损伤性动静脉瘘和假性动脉瘤,l尤其是为锁骨下动脉、i无名动脉、i椎动脉、i颅底动脉和许多内脏动脉等手术显露特别困难部位的血管创伤提供了安全的治疗途径。血管腔内支架治疗布-加综合征、i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i腔静脉滤网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等也已广泛地应用,l效果良好。

图60-611动脉闭塞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