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膀胱外翻11在5mm长的胚胎中,l由内胚层形成的泄殖腔与前面的外胚层靠近,l以后两层间又嵌入一层附有血管的中胚层,l形成前腹壁。如中胚层不发育或未在中线集合,l泄殖腔向前移位,l使内、i外胚层直接接触,l局部的外胚层和泄殖腔被吸收,l即导致不同程度的膀胱外翻(exstrophy1of1bladder)。每4万~5万个出生男婴中有一例这种畸形,l在脐下方的腹壁中可见一块粉红色的粘膜,l这是膀胱后壁向外翻出的内面,l外翻膀胱的周缘和腹壁相连接。膀胱外翻几乎均合并尿道上裂和耻骨联合分离,l或伴有髋关节脱位。此外,l还可并发腹股沟疝、i隐睾、i脐膨出、i脊柱裂等多种畸形。
裸露的膀胱粘膜色泽鲜红,l易擦伤出血,l伴有剧痛,l且因慢性炎症和长期机械性刺激,l可使粘膜上皮变性,l甚至恶变。在后壁还可见到略高起的输尿管口有尿液间歇喷出。尿液经常浸湿周围皮肤,l引起皮疹或湿疹。多数病儿在幼年因泌尿道上行性感染而死亡。
治疗采用手术方法:i①缝合膀胱,l重建膀胱括约肌,l修补前腹壁缺损,l但能取得控制排尿功能者不多;②切除外翻膀胱,l修补前腹壁缺损,l同时施行尿流改道术。
(二)尿道上裂11在胚胎第8周,l前腹壁下部形成阴茎的生殖结节始基向后移位过多,l尿生殖窦末端连接的尿生殖沟的位置靠前,l使以后形成的尿道位于阴茎背侧,l尿生殖沟不在中线汇合,l即形成尿道上裂(epispadias)。该病常与膀胱外翻并存,l在男性较多见,l约3万个婴儿中有一例。表现为尿道自开口至耻骨联合在阴茎背侧呈一沟槽,l包皮在背侧裂开,l阴茎头呈扁平状,l阴茎体较小。严重者,l膀胱括约肌发育不全,l膀胱直接向外开口,l有尿失禁。
一般施行尿道上裂整形手术,l包括阴茎伸直和尿道成形术。伴有尿失禁的病人,l如括约肌成形术失败,l再考虑尿流改道手术。
(三)尿道下裂11一种较多见的先天畸形。在生殖结节腹侧形成的一条纵行尿生殖沟,l此沟槽自后向前闭合而形成尿道。如闭合过程停止,l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尿道下裂(hypospadia)。本病以男性多见,l发生率在0.2%~0.44%之间。一般认为,l尿道下裂的形成是因胚胎睾丸产生雄激素不足,l而使左右尿道褶不能正常融合所致。在某些情况下,l末端器官对雄激素不应答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尿道下裂的病理表现主要是阴茎弯曲和尿道开口异常。正常位置无尿道开口,l仅见一略为凹形的浅窝,l异位尿道开口可见于阴茎头部至会阴部之间任何一处的阴茎缝上(图62-7)。根据尿道口所在的不同部位,l将尿道下裂分为四种类型:i①阴茎头型,l最常见,l尿道外口位于包皮系带部,l系带本身常缺如。②阴茎型,l尿道口位于阴茎腹面,l阴茎不同程度的向腹侧弯曲。③阴茎阴囊型,l尿道口位于阴茎根部与阴囊交界处,l阴茎发育不良并向腹侧严重弯曲。纤维变性的尿道海绵体,l形成一根粗硬的纤维带,l从系带部伸向阴茎脚部。阴囊常未闭合,l若同时并发隐睾,l颇似女性的阴唇。④会阴型,l尿道口位于会阴部,l阴茎高度弯曲,l阴茎短小,l发育不全的阴茎被头巾样包皮和分裂的阴囊所遮盖,l生殖器酷似女性。严重的阴茎阴囊型或会阴型,l可作染色体与性激素测定,l并进行直肠指检、iB超及CT检查。
图62-711尿道下裂示意图
尿道下裂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矫正阴茎弯曲,l使尿道口恢复或接近正常阴茎头的位置,l使小儿能站立排尿,l成人后有生育能力。手术年龄既往多偏重学龄期儿童,l而实际上1岁小儿阴茎发育的大小与5~6岁小儿相近,l且术后反应轻,l故应早作手术为宜。手术可一次完成,l也可分两期进行,l即先行阴茎弯曲矫正术,l待瘢痕软化后,l再作尿道成形术。尿道成形术的方法很多,l一般是利用阴茎腹侧的皮肤或阴囊的皮肤形成尿道。也有采用游离的膀胱粘膜或口腔粘膜形成尿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