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下垂

正常肾位于腹膜后,l脊柱两旁。一般上极平第12腰椎上缘,l下极在第2、i3腰椎之间,l左侧稍高于右侧。肾位置随呼吸或体位改变,l一般上下可移动2~4cm(约相当于一个椎体)。直立位时,l肾下移超过这一正常的活动范围,l即其移动范围超过一个椎体称为肾下垂(nephroptosis)。少数病人肾在腹部活动度较大,l降至下腹部或盆腔,l甚至跨过中线,l到对侧腹部,l此类肾下垂又称游走肾。

病因11肾正常位置的维持依靠肾窝内脂肪囊和肾周筋膜的包裹、i肾蒂及膈肾、i脾肾韧带或胃十二指肠韧带的牵拉和腹腔内压力。肾下垂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i①肾窝浅、i肾脂肪囊结缔组织松弛;②迅速消瘦、i肾周脂肪减少;③肾蒂长;④怀孕分娩后腹内压突然降低;⑤慢性咳嗽、i便秘等。对于具体病人,l其病因可能是单个因素,l也可能是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表现11肾下垂多见于20~40岁瘦长体型者,l女性多于男性,l长期站立工作者较易发生。右侧多于左侧,l约占70%~80%,l可能与右肾窝浅、i右肾上方有肝覆盖,l以及呼吸时右肾受挤压有关。20%的病人为双侧发病。

1.泌尿系统症状11肾下垂的主要症状为腰痛或腰部不适,l一般为钝痛、i胀痛或牵扯痛,l症状的出现多在长久站立或活动后,l与下垂肾牵拉肾蒂有关,l平卧休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部分病人有肾绞痛发作,l所谓的Dietl危象,l系由于肾蒂血管或输尿管扭曲成角发生急性梗阻所致,l伴有恶心、i呕吐、i脉搏增快等症状,l且有血尿,l平卧后可缓解。肾移动幅度增大时,l肾受挤压,l肾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滤出红细胞,l输尿管迂曲使肾盂压力增高形成静脉肾盂通路,l可出现血尿,l多为镜下血尿。肾蒂血管受牵拉肾血流减少可引起高血压。肾下移引起输尿管迂曲梗阻,l尿液引流不畅,l可引起肾积水。继发感染时,l可出现发热、i尿频、i尿急、i血尿等。也有部分肾下垂病人在无意中或进行腹部检查时发现肿块而就诊。

2.消化系统症状11有时合并神经反射性刺激导致厌食、i消化不良、i腹胀、i恶心、i呕吐、i腹泻、i便秘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l这是由于支配肾与支配胃肠的交感神经均源于腹腔神经丛。另外,l也与部分病人合并腹腔内脏下垂有关。

3.神经精神症状11部分病人伴有失眠、i乏力、i眩晕、i心悸、i头晕、i眼花等神经官能症状。

诊断和鉴别诊断11根据病史、i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l诊断并不困难。病人坐位和立位时,l可触及下垂之肾,l平卧后肾可复位。静脉尿路造影是诊断肾下垂最直接的方法,l如肾盂在站立位时,l较平卧位下降超过一个椎体即可诊断为肾下垂。同时还可观察肾盂和输尿管有无扩张和积水,l肾有无旋转不良和肾盂造影剂排空情况。

根据影像学检查肾盂的位置肾下垂可分为四度:iⅠ度,l肾盂降至第3腰椎水平;Ⅱ度,l肾盂降至第4腰椎水平;Ⅲ度,l肾盂降至第5腰椎水平;Ⅲ度,l肾盂降至第5腰椎以下者。

肾下垂需与先天性异位肾鉴别。先天性异位肾多位于盆腔,l位置固定,l且平卧后肾位置无变化,l肾上极或肾外肿瘤压迫也可导致肾位置的异常,l但通过B超、i静脉尿路造影、iCT和放射性核素肾显像,l肾下垂不难与这些疾病鉴别。

治疗1180%以上肾下垂病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l不需特殊治疗;症状反复发作或伴有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时需要治疗。因手术效果欠佳,l选择手术治疗时必须慎重。

1.非手术治疗11需要治疗时,l宜先行支持治疗,l包括休息、i加强营养、i增加体重、i锻炼腹肌,l增加腹部对肾的撑托作用。局部治疗包括应用宽束腰带、i肾托等,l一般需坚持3个月以上。中医治疗常用补中益气丸。

2.局部注射硬化剂或自体血液11部分病人症状较重,l影响工作学习,l局部可注射硬化剂(如奎宁明胶、i醋酸酚等)或自体血液,l使肾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l起到固定肾的作用,l有效率可达80%。适用于临床症状严重,l影响生活工作,l无上尿路梗阻及内脏下垂者。

3.手术治疗11对于有明显肾积水,l伴有严重肾绞痛,l应用保守治疗无效者,l可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的禁忌证为,l伴有其它内脏下垂或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状者。方法包括肾悬吊术、i肾包膜剥脱术和腹腔镜肾固定术等。手术后应卧床2~3周,l然后应用宽束腰带或肾托下床活动,l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