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科颈骨折

解剖概要11肱骨近端包括肱骨头、i大结节、i小结节,l与肩胛盂、i肩峰共同形成肩关节。肱骨头与肱骨干有130°~135°夹角,l是易致骨折的解剖因素。在大、i小结节间,l有一相对狭窄的斜形部分为解剖颈。若解剖颈发生骨折移位,l易导致肱骨头血循环障碍。在解剖颈下方2~3cm为外科颈,l松质骨和密质骨以此处为界,l也是易发生骨折的部位。

肱骨头的血流供应来自腋动脉发出的旋肱前动脉和旋肱后动脉。旋肱前动脉发出升支,l在大结节平面入骨,l供应肱骨头大部分血液。旋肱后动脉发出后内侧血管供应肱骨头部分血液。严重肱骨近端骨折可破坏其血供,l发生肱骨头缺血坏死。

病因与分类11暴力作用是外科颈骨折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是上肢在伸展位摔伤,l手掌着地,l或上肢外展及过度旋转位摔伤,l肱骨上端与肩峰撞击而发生骨折。肩部侧方遭受直接暴力也可致外科颈及大结节骨折。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易致骨质量下降,l在遭受中小暴力作用时,l易引起肱骨外科颈骨折。由于暴力作用的大小、i方向、i肢体的位置及患者原来的骨质量等因素,l按传统的分类法,l肱骨外科颈骨折可分为:i①无移位骨折;②外展型骨折;③内收型骨折(图75-5)和④粉碎型骨折。

图75-511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分类

(一)无移位骨折11无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有两种情况,l一是裂纹骨折,l二是嵌插骨折。一般情况下,l直接暴力常导致裂纹骨折,l间接暴力由手掌向上传递,l常导致嵌插骨折。

受伤后肩部疼痛、i肿胀、i瘀斑,l肩关节活动障碍,l肱骨近端明显压痛,l叩击肘部在肱骨近端引起疼痛,l应怀疑骨折的存在。在肩部摄正位、i腋间位X线照片,l必要时应在上臂旋前、i旋后位摄片,l可明确诊断。

不需进行手法复位。用三角巾悬吊上肢3~4周即可开始进行功能锻炼。

(二)外展型骨折11为间接暴力引起。跌倒时用手掌着地,l暴力自下向上传递,l身体前倾或侧方倒地,l若患肢处于外展位时,l即发生外展型骨折。

临床表现与诊断11伤后肩部疼痛,l肿胀畸形,l上肢活动障碍。检查可发现局部明显压痛及轴向叩击痛。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可使疼痛加重,l伤后24小时左右可在肩、i胸背部发现皮下瘀斑。正位及侧位X线照片可证实骨折的存在及移位情况。常见到骨折近端呈内收位,l肱骨大结节与肩峰的间隙增宽,l肱骨头旋转;远折端肱骨的外侧骨皮质插入近端髓腔,l呈外展位成角畸形;也可能远折端向内、i上移位而呈重叠畸形。无论哪种移位,l均可能合并向内、i向前的侧方移位和成角畸形。

治疗11肱骨外科颈外展型骨折可采用手法复位、i外固定方法治疗。

1.复位方法11局部麻醉或经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床上。助手在伤侧肩关节外展45°、i前屈30°、i上臂中立位、i屈肘90°位,l沿肱骨纵轴向下牵引,l待牵引矫正重叠、i成角畸形之后,l沿着骨折移位方向的反方向进行手法复位,l以骨折远端与近端相接,l注意矫正成角畸形及侧方移位。X线证实骨折复位良好后,l缓慢放松牵引,l沿肱骨纵轴轻轻叩击尺骨鹰嘴,l使骨折端嵌入准确、i牢固,l即可进行外固定。

2.固定

(1)超肩小夹板固定:i根据肱骨长度选择相适应的小夹板固定。超肩小夹板共四块,l分别置于上臂前后内外侧,l3~4道绷带捆扎固定(图75-6),l注意松紧度适当,l避免腋窝及肘部神经血管压迫。

图75-611上臂或超肩夹板固定

(2)U形石膏固定:i在肘关节屈曲90°位,l用有棉垫作衬垫的石膏板由腋窝绕过肘关节、i上臂外侧达肩部,l再用绷带环形缠绕,l使石膏板紧贴肩及上臂。过去常用此方法固定,l但因肩部固定常不牢固,l容易松动,l同时患者有不适感,l现在很少应用。

(三)内收型骨折11常为间接暴力所致。当跌倒时手掌或肘部着地,l力沿上肢向上传导,l撞击肩部同时身体向前侧方倾倒,l引起内收型骨折。

临床表现与诊断11受伤后肩部肿胀、i疼痛、i皮下瘀斑,l上臂呈内收位畸形,l活动障碍。检查可发现肱骨上端明显压痛,l常可扪到骨折断端。正位及侧位X线照片可见骨折远折端位于肱骨头的外侧,l大结节与肩峰的间隙变小,l肱骨头有旋转,l可产生向前、i外方的成角畸形或侧方移位。

治疗11内收型骨折可采用手法复位、i外固定方法治疗。

1.复位方法11麻醉、i体位和牵引方法与外展型骨折复位方法相同。在牵引情况下矫正成角、i重叠、i旋转移位后,l术者用手挤压远、i近折端,l同时助手将患肢外展超过90°,l上举120°,l矫正侧方移位及向外侧成角畸形。若为向前成角及侧前方移位,l则先固定近端,l由前向后推压远折端,l助手使患肢逐渐前屈90°,l即可复位。轻轻叩击鹰嘴,l使折端嵌入紧密。X线证实复位成功后,l进行外固定。

2.外固定11小夹板固定基本方法与外展型相同。妥善固定后,l上肢在肩外展70°位用外展支架固定,l避免再发生移位。

(四)粉碎型骨折11这类骨折常发生于中老年人,l或骨质疏松患者,l属于肱骨近端骨折。当摔倒时,l肩部或上肢着地,l暴力由手掌、i前臂、i肘、i肱骨传达到关节盂及肩峰下时,l由于肩峰的阻挡和身体的重力作用,l使骨发生粉碎型骨折。年轻人的这类骨折常由高能量交通事故或运动所致。

临床表现与诊断11与内收型和外展型骨折一样,l损伤局部疼痛、i肿胀、i瘀斑,l其程度较内收型、i外展型骨折更重,l肢体不能活动。X线片可发现骨折块的数量、i大小、i位置等。为了更准确判断关节内骨折移位情况,l有时需行CT检查。骨折可有以下几种情况:i①外科颈骨折合并大结节或小结节骨折;②外科颈骨折合并肱骨头碎裂骨折;③外科颈骨折合并肱骨头脱位;④外科颈骨折端有碎裂骨片(图75-7)。骨折的预后取决于骨移位的程度和肱骨头血供损害的程度。

分类与治疗11按AO组织推荐的分类方法,l肱骨近端骨折分为A型:i关节外骨折,l有一骨折块;B型:i关节外双处骨折,l有2~3个骨折块;C型:i波及解剖颈的关节内骨折。每一型又分为三类。按AO分类法,l肱骨外科颈骨折可分属于A型或B型。1970年,lNeer根据300例肱骨近端骨折和骨折脱位患者的X线表现及手术发现,l不考虑骨折的平面和发生的机制,l可以将骨折分为四个部分,l即肱骨头、i大结节、i小结节和肱骨干,l分别称为一部分,l二部分,l三部分和四部分骨折。根据移位情况将肱骨近端骨折分为六种类型。

第一型:i肱骨近端骨折块无移位,l或移位小于1cm,l骨折端嵌插,l无成角,l或成角小于45°,l骨折稳定。多属于一部分骨折,l只需短期外固定治疗,l如三角巾悬吊或石膏托制动,l即可开始早期功能锻炼。

图75-711肱骨近端粉碎型骨折

第二型:i解剖颈骨折移位,l不合并大结节或小结节分离,l多为二部分骨折。此型少见,l常因骨折畸形愈合或肱骨头缺血坏死而导致功能障碍,l对年轻人主张切开复位内固定,l术中尽量少剥离软组织,l内固定选择简单方法,l以保护肱骨头的血液供应。对于老年患者,l可考虑行一期人工关节置换术。

第三型:i外科颈骨折,l移位超过1cm,l成角超过45°,l为不稳定骨折。可为二部分或三部分骨折。常表现为成角、i分离和粉碎形骨折,l肩袖常不受损伤。可采用手法复位或牵引治疗。若复位后不稳定,l可行切开复位,l采用松质骨螺钉、i克氏针、i钢丝或钢板内固定。

第四型:i大结节骨折或大结节的一个面骨折移位超过1cm,l多为二部分骨折。常伴有肩袖损伤,l手法复位难以成功,l多主张手术治疗。术中除对骨折块进行内固定外,l还应修复肩袖。

第五型:i单纯的小结节撕脱骨折或伴有无移位的外科颈骨折,l多为二部分骨折。若骨折块较小,l移位不多,l不影响肩关节旋转时,l可采用保守治疗。若骨折块较大,l可切开复位内固定。

第六型:i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肱盂关节移位,l为三部或四部骨折。肱骨头关节面可能被损伤,l发生肱骨头缺血坏死的几率较大。对此型多主张切开复位,l用克氏针、i张力带钢丝内固定。若关节软骨面缺损超过50%,l可考虑人工关节置换术。

除了按Neer的分类方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外,l在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中,l还应注意以下原则:i

(1)对无移位骨折,l或严重粉碎形骨折,l若患者年龄过大,l全身情况很差,l尽管有移位,l可不要求复位,l用三角巾悬吊,l任其自然愈合。

(2)不稳定骨折手法复位难以成功,l即便复位也不容易使骨折端稳定,l可采用手术方法治疗。术中注意修复肩轴。术后4~6周开始肩关节活动。

(3)对青壮年的严重粉碎骨折,l估计切开复位难以内固定时,l可作尺骨鹰嘴外展位牵引,l辅以手法复位,l小夹板固定。注意牵引重量不宜过大,l避免过度牵引。6~8周后去除牵引,l继续用小夹板固定,l并开始肩关节活动。

(4)对于健康情况较好的老年人,l严重粉碎骨折合并关节软骨损伤者,l可考虑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

图75-811肱骨外科颈骨折T形钢板内固定

肱骨外科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1.手术适应证11①不稳定骨折手法复位失败;②陈旧骨折有明显移位;③合并肩袖损伤;④合并神经血管损伤;⑤合并肩胛颈骨折。对于关节面严重被破坏者,l不适宜行复位内固定术,l可考虑人工关节置换术。

2.手术方法11高位硬膜外麻醉,l仰卧位,l患肩垫高。作肩前外侧切口,l暴露关节囊。切开关节囊,l充分显露骨折端。将骨折块复位,l用克氏针,l或拉力螺钉固定;将二部分、i三部分和四部分骨折变为一部分骨折,l用张力带钢丝固定、iT形加压钢板螺钉固定(图75-8)或解剖型钢板固定。若术中发现骨折合并肩袖、i神经血管损伤,l应同时予以修复。

3.康复治疗11若固定可靠,l术后可不用外固定。由于外科颈骨折多为中老年损伤,l术后早期活动是防止关节僵硬最重

要的方法,l术后第2天即可进行肘、i腕、i手指的屈伸活动。2周后可开始进行肩关节被动活动,l3~4周后开始主动活动。可配合理疗、i按摩等,l促进局部血液循环,l加速肿胀消退及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