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

解剖概要11肱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1fracture1of1humerus)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发生的骨折。肱骨干轴线与肱骨髁轴线之间有30°~50°的前倾角(图75-11),l为密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处,l是较薄弱处,l也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在肱骨髁内、i前方,l有肱动脉、i正中神经经过。在神经血管束的浅面有坚韧的肱二头肌腱膜,l后方为肱骨,l一旦发生骨折,l神经血管容易受到损伤。在肱骨髁的内侧有尺神经,l外侧有桡神经,l均可因肱骨髁上骨折的侧方移位而受到损伤。在儿童期,l肱骨下端有骨骺,l若骨折线穿过骺板,l有可能影响骨骺的发育,l因而常出现肘内翻或外翻畸形。

图75-1111肱骨干与肱骨髁的前倾角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l根据受伤机制和骨折移位的方向,l可分为屈曲型和伸直型。成人的肱骨髁上骨折较少见,l常因较大暴力引起。易发生血循环障碍,l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一)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病因11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当肘关节处于过伸位跌倒时,l手掌着地,l暴力经前臂向上传递,l身体向前倾,l由上向下产生剪式应力,l再加上尺骨鹰嘴向前施加的杠杆力,l使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骨折。通常是近折端向前下移位,l远折端向后上移位(图75-12)。如果在跌倒时,l同时遭受侧方暴力,l可发生尺侧或桡侧移位(图75-13、i14)。

图75-1211伸直型骨折的典型移位

图75-1311伸直型骨折的尺侧移位

图75-1411伸直型骨折的桡侧移位

分型11根据骨折移位的程度,l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可分为三种类型:iⅠ型,l骨折无移位;Ⅱ型,l骨折远端后倾,l或有横向移位,l后侧骨皮质完整;Ⅲ型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临床表现与诊断11儿童有手着地受伤历史,l肘部出现疼痛、i肿胀、i皮下瘀斑,l肘部向后突出并处于半屈位,l应想到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能。检查局部明显压痛,l有骨摩擦音及假关节活动,l肘前方可扪到骨折断端,l肘后三角关系正常。在诊断中,l应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图75-15),l应特别注意观察前臂肿胀程度,l腕部有无桡动脉搏动,l手的感觉及运动功能等。肘部正、i侧位X线照片是必须的,l不仅可以确定骨折的存在,l更主要的是准确判断骨折移位情况,l可发现骨折线由后上斜向前下的斜形骨折,l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图75-151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近断端损伤肱动脉

治疗

1.手法复位外固定11若受伤时间短,l局部肿胀轻,l没有血循环障碍者,l属于Ⅰ、iⅡ型骨折者,l可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

局部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屈肘约50°、i前臂中立位时,l沿前臂纵轴牵引。经同侧腋窝部向上作反牵引。在持续牵引下,l克服重叠畸形。要首先矫正尺侧或桡侧移位。术者在前方,l以双手2~5指顶住骨折远折端,l拇指在近折端用力推挤,l同时缓慢使肘关节屈曲90°或100°,l即可达到复位。术者在后方进行复位时用拇指顶住骨折远端,l向远侧推挤,l同时用2~5指挤压近折端并缓慢屈肘,l达到复位(图75-16)。经X线证实骨折对位对线良好,l即可用外固定维持复位位置。

图75-161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

复位时应注意恢复肱骨下端的前倾角和肘部提携角。屈肘角度的多少以能清晰地触及桡动脉搏动、i无感觉运动障碍来决定。一般情况下,l在超过100°位时,l复位后骨折端较稳定,l但要注意远端肢体的血循环情况。因为骨折后肢体水肿,l若屈肘太多,l肘前方皮肤凹陷,l会压迫肱动脉。复位后用后侧石膏托在屈肘位固定4~5周,lX线照片证实骨折愈合良好,l即可拆除石膏,l开始功能锻炼。

伤后时间较长,l局部组织损伤严重,l出现骨折部严重肿胀时,l不能立即进行手法复位。应卧床休息,l抬高患肢,l采用尺骨鹰嘴悬吊牵引(图75-17)或Dunlop牵引,l同时加强手指活动,l待肿胀消退后进行手法复位。手法复位以后,l可继续牵引维持复位位置,l或加用过肘关节的小夹板固定。4~6周X线照片证实已有骨愈合,l可取消牵引,l继续小夹板固定,l逐渐开始肘关节主动活动。

图75-1711肱骨髀上骨折的尺骨鹰嘴悬吊牵引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i①Ⅲ型骨折,l手法复位失败,l估计骨折难以愈合,l或愈合后会产生严重畸形;②有神经血管损伤的骨折;③成人的髁上骨折。

(2)手术方法:i在臂丛神经阻滞或硬膜外麻醉下手术。在肱骨内下方切口,l骨折准确对位后用动力加压钢板固定,l应根据骨折部位及外形,l将钢板放在合适的位置,l并应进行预弯,l以使钢板与骨有良好的接触。也可用交叉钢针作内固定。若有肱动脉、i正中神经、i尺神经或桡神经损伤,l应仔细探查神经血管,l进行修复手术。若为内侧髁或外侧髁骨折,l可选用拉力螺钉固定。

3.康复治疗11无论手法复位外固定,l还是切开复位内固定,l术后应严密观察肢体血循环及手的感觉、i运动功能。抬高患肢,l早期进行手指及腕关节屈伸活动,l有利于减轻水肿。4~6周后可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动。在手术切开复位并行内固定稳定者,l术后2周即可开始肘关节活动。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由于近折端向前下移位,l极易压迫肱动脉或刺破肱动脉,l加上损伤后的组织反应,l局部肿胀严重,l均会影响远端肢体血循环,l导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如果早期未能作出诊断及正确的治疗,l可导致缺血性肌挛缩,l严重影响手的功能及肢体的发育。在对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治中,l应严密观察前臂肿胀程度及手的感觉运动功能。如果出现前臂肿胀严重,l牵拉手指疼痛加重,l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l即应确定骨筋膜室高压存在,l应紧急手术,l探查肘部肱动脉;若为血管痉挛,l作血管外膜剥离术,l液压血管扩张术;若为血管破裂,l则作血管修补术或血管吻合术,l同时切开前臂掌、i背侧深筋膜,l充分减压,l辅以脱水剂,l扩张血管药物等治疗,l则可能预防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生。

(二)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病因11多为间接暴力引起。跌倒时,l肘关节处于屈曲位,l肘后方着地,l暴力经肱尺关节向上传导至肱骨下端导致骨折。

临床表现与诊断11受伤后,l局部肿胀、i疼痛、i肘后凸起和皮下瘀斑。检查可发现肘上方压痛,l后方可扪到骨折端。X线照片可发现骨折的存在及典型的骨折移位,l即近端向后移位,l远折端向前移位,l骨折线呈由前上斜向后下的斜形骨折(图75-18)。由于肘后方软组织较少,l折端锐利,l可刺破肱三头肌和皮肤形成开放性骨折。由于暴力作用的方向及跌倒时的体位改变,l骨折可出现尺侧或桡侧移位。少有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治疗11治疗的基本原则与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相同。对于无移位或移位程度很小的骨折,l部分骨皮质连续性存在,l或虽为完全骨折,l骨折断面仍有部分接触者,l可采用伸肘位缓慢牵引,l手法复位,l伸肘位石膏固定7~10天后,l改为肘关节屈曲40°左右外固定,l4~6周后开始主动练习肘关节屈伸活动。对于完全骨折,l移位明显,l手法复位不成功,l或复位后难以稳定者,l或骨折端插入肱三头肌内,l手法复位不能取消肌嵌入者,l可行切开复位,l钢针内固定。

儿童期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时,l桡侧或尺侧移位未得到纠正,l或合并了骨骺损伤,l骨折愈合后,l可出现肘内、i外翻畸形。不严重的畸形可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得到纠正。经过观察,l畸形有加重的趋势,l合并有功能障碍者,l在12岁~14岁时,l可作肱骨下端截骨矫正术。术中应注意桡神经和尺神经的牵拉损伤。可先解剖神经,l再作截骨矫正术。

图75-1811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典型移位

图75-1911肱骨髁上骨折的钢板内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属于肱骨远端骨折。在AO分类中,l肱骨远端骨折分为A型:i关节外骨折;B型:i部分关节内骨折;C型:i完全关节内骨折。每一型又分为3个亚型,l每一亚型又分为3组。在成年人,l单纯的肱骨髁上骨折发生较少,l而关节内、i外骨折较多见,l治疗较困难。A型骨折,l可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固定,l或拉力螺钉固定。B型骨折应达到解剖复位,l拉力螺钉固定。对于较大骨块可加用小钢板加强固定。C型骨折应尽可能将骨折块复位,l重建滑车及肱骨小头,l可先将关节内骨折块用螺钉固定后,l再用重建钢板与骨干固定(图7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