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概要11髋臼是由髋骨的耻骨、i坐骨和髂骨部Y形软骨发育而形成的骨性臼凹,l与股骨头组成髋关节。髋臼后、i外、i上侧区是髋臼的顶盖部,l骨质粗厚,l与股骨头顶区相对应,l是主要负重部分。髋臼的内侧壁是臼的底部,l骨质薄弱仅5mm厚度。髋骨支撑着髋臼形成前柱和后柱:i①前柱(髂耻柱),l由髂嵴前部斜向内下致前方达到耻骨联合;②后柱(髂坐柱),l由坐骨大切迹角的平面到坐骨结节,l骨块体积小但骨质厚,l构成髋臼的顶盖部。划分前后柱的意义是:i髋臼凹附属在两柱的骨块上,l当髋臼骨折(fracture1of1acetabulum)时只有内固定两柱的骨块,l才能恢复和保持臼凹的形态(图78-13)。
损伤机制和病理11髋臼骨折青壮年较多,l其中髋臼前柱和后柱骨折发生率高,l大多数为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等。所有髋臼骨折都是由外力经股骨头传导而直接撞击髋臼所致。当髋关节外展、i内旋时,l股骨头正对髋臼底,l如受外力冲击可造成髋臼底骨折和股骨头中心性脱位;髋关节在屈曲、i内收、i内旋位受外力冲击则可造成髋臼后壁骨折或股骨头后脱位;而髋关节在外展、i外旋位时受外力冲击则可造成髋臼前壁骨折或股骨头前脱位。
髋臼骨折早期并发症常为股骨头骨折、i髋关节囊周围软组织损伤、i坐骨神经损伤等。晚期的局部并发症常为髋关节僵硬、i创伤性关节炎、i髋关节周围骨化性肌炎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l这些最终将导致髋关节严重残废。
图78-1311髋臼两柱范围
分类11髋臼骨折有Austin、iWatson-Jones、iTile及AO等多种分类方法,l其中AO分类方法较常用,l现予介绍。
A型:i骨折仅波及髋臼的一个柱、i另一柱完整。A1型,l各种类型的髋臼后壁骨折;A2型,l各种类型的后柱骨折;A3型,l髋臼前壁和前柱骨折。
B型:i髋臼为横形骨折,l臼顶仍保持与完整的髂骨成一体。B1型,l横形骨折/横形加后壁骨折;B2型,l各种类型的T型骨折;B3型,l前壁或前柱骨折加上后半侧横行骨折。
C型:i骨折波及前、i后两柱,l特点是关节内有分离的骨折片,l包括臼顶盖部骨折。C1型,l前柱骨折线延伸到髂骨嵴;C2型,l前柱骨折线延伸到髂骨的前缘;C3型,l骨折线波及骶髂关节。
临床表现及诊断11有外伤史,l伤侧髋及臀区疼痛、i肿胀、i压痛和功能障碍。如有髋关节脱位,l则髋部畸形,l下肢不等长。
X线检查可发现大部分的髋臼骨折,l但需进行以下方位的投照:i①骨盆前后位:i可显示多数骨折,l但髋臼前、i后柱及前、i后顶弓常显示不清晰;②髂骨斜位:i患者仰卧位X线球管向患外侧倾斜45°投照,l可清楚显示后柱、i后顶弓骨折;③闭孔斜位:i患者仰卧位X线球管向患髋内侧倾斜45°投照,l可清楚显示前柱、i前顶弓骨折。可通过抬高患侧臀部或健侧臀部进行闭孔斜位和髂骨斜位X线片检查,l在患者不允许搬动的情况下,l移动球管或检查床拍片。
CT可显示髋臼裂隙骨折、i粉碎骨折、i关节内游离碎骨片、i股骨头塌陷骨折。螺旋CT三维立体成像可显示髋臼骨折全貌及移位情况。
髋臼骨折常合并多发损伤,l在诊断时易被忽略,l应认真全面检查,l尤其是内脏损伤,l早期症状不明显,l应特别注意观察,l切不可漏诊,l否则可引起严重后果。
治疗11髋臼骨折的治疗原则与关节内骨折相同,l即解剖复位、i牢固固定与早期主、i被动活动。但由于髋臼位置深在、i盆腔软组织丰富,l若损伤涉及两柱、i粉碎骨折和有明显移位者,l常难以或不可能达到解剖复位。
1.非手术治疗11多适应于①无严重移位骨折;②髋臼底骨折并中心脱位者;③年迈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
在麻醉下手法复位或用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l合并中心脱位时可加用大转子侧方牵引6~8周,l待骨折坚固愈合后先行腋杖保护而部分负重活动以防骨折再移位,l后逐渐完全负重。
2.手术治疗11髋臼横形骨折及其它类型的明显移位骨折均适合手术复位内固定。手术目的:i①关节面骨折解剖复位,l促进关节功能恢复;②内固定两柱骨折段,l使髋骨稳定,l有利于早期活动。手术时机:i待骨折局部出血停止,l血压平稳时进行。一般在伤后3~7天,l超过2周则手术难度加大,l并且出血较多。
常用手术入路有:i①Kocher-Langenbeck入路(髋关节扩大后入路):i主要用以处理后柱骨折;②髂腹股沟入路:i主要用以处理前柱骨折;③髂股延长入路:i可处理前、i后两柱骨折。手术依骨折类型及骨的厚度可选用重建钢板、i螺钉或松质骨螺钉内固定(图78-14)。骨折能否达到解剖复位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l处理不妥易并发骨关节炎。
图78-1411髅臼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
术后负压引流预防感染,l伤肢继续牵引维持骨折复位的稳定,l早期非负重活动伤肢,l并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髋周围骨化性肌炎,l8周后骨折已达愈合,l可完全负重。
对于晚期并发的严重骨关节炎,l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