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系统慢性损伤是临床常见的伤病。机体组织无论是骨、i关节、i肌、i肌腱、i韧带、i筋膜或其相关的血管、i神经等,l均可因慢性损伤而受到损害。尽管运动系统的慢性损伤累及的多系非重要部位、i非重要组织或器官,l对机体生命无影响,l但其顽固性的病痛常给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和痛苦,l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l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人体对长期、i反复、i持续的姿势或职业动作在局部产生的应力往往造成组织的肥大、i增生为代偿,l超越代偿能力即形成轻微损伤,l累积、i迁延而形成慢性损伤。若机体有慢性疾病或退行性变时可降低对应力的适应能力;局部有畸形时可增加局部应力,l在技术不熟练、i姿势不正确或疲劳时工作等,l均可使应力集中,l这些都是慢性损伤的原因。一些特殊职业者、i长期伏案工作者及家庭妇女均是本类疾病的好发人群。
多数慢性损伤是可以进行预防或经处理而减轻其发病症状的。对特殊岗位、i职业人员应注意职业健康,l科学地进行职业工作,l合理地运用姿势,l以助于分散相应部位的应力,l改善血液循环,l减轻局部累积性损伤。
分类11按运动系统慢性损伤所累及的组织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类:i
1.软组织慢性损伤11如肌、i筋膜、i肌腱、i腱鞘、i韧带和滑囊的慢性损伤。
2.骨慢性损伤11主要指在骨结构较纤细及易产生应力集中部位的疲劳性骨折。
3.软骨慢性损伤11包括关节软骨及骨骺软骨的慢性损伤。
4.周围神经卡压伤11神经本属软组织结构,l但因其功能特殊,l损害后表现及后果与其它软组织损伤不同,l故单列为一类。
临床特点11运动系统慢性损伤涉及到机体多类组织、i多个部位,l症状不一,l但均有如下特点:i①局部长期慢性病痛,l但无明显外伤史;②有特定部位的压痛点和肿块,l常伴有放射痛及某种特殊的体征;③局部无明显炎症表现;④近期有与疼痛部位相关的过度活动史;⑤部分患者有导致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的工种、i坐姿和工作习惯或职业史。
治疗原则
1.运动系统慢性损伤是由于长期不良的体位性、i姿势性及职业性的局部损害所致,l故限制致伤活动、i纠正不良姿势、i维持关节的不负重活动和定时改变姿势,l以使应力分散是治疗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的首要环节。
2.积极、i系统地辅以物理治疗、i按摩推拿、i中药外敷及熏蒸等中医药治疗,l是治疗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的重要措施。这些方法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i减少粘连、i软化瘢痕、i改善症状。
3.正确、i合理地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l如醋酸泼尼松龙、i甲基泼尼松龙、i地塞米松等。这些药物均有助于抑制损伤性炎症,l减少粘连,l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应用类固醇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i①使用指征为慢性损伤性炎症,l而非细菌性炎症或肿瘤;②严格无菌操作;③注射部位准确无误;④按规定剂量及方法使用;⑤注射后一旦局部出现肿胀甚或红热者,l应立即停止使用。
4.非甾体抗炎药的合理应用11非甾体抗炎药物种类较多,l是治疗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的常用药物,l对于解除或减轻局部的炎症、i疼痛具有明显的疗效。但此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l故不宜长期或大剂量服用,l多适用于病情加重或反复发作时服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i①应短期用药;②病灶局限且表浅者使用涂擦剂;③为减少对胃肠道损害宜首选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i前体药物及各种缓释剂、i肠溶片、i栓剂等;④对肾功能欠佳者可选用短半衰期药物、i对肾血流量影响较小的药物,l如硫茚酸及丙酸类;⑤为减少对肝功能的影响可选用结构简单、i不含氮的药物,l避免使用吲哚美辛和阿司匹林;⑥不宜将两种非甾抗炎剂联合使用,l因其同时使用非但不增加疗效,l反而副作用倍增。
5.适时采用手术治疗11对某些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慢性损伤,l如狭窄性腱鞘炎、i神经卡压综合征及腱鞘囊肿等,l可适时采用手术的方法予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