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的慢性损伤:肩关节周围炎

简称肩周炎,l俗称凝肩(frozen1shoulder),l是肩周、i肌腱、i肌、i滑囊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临床以其活动时疼痛、i功能受限为其临床特点。

病因

1.肩部原因11①本病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l软组织退行性变,l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是基本因素;②长期过度活动,l姿势不良等所产生的慢性致伤力是主要的激发因素;③上肢外伤后肩部固定过久,l肩周组织继发萎缩、i粘连;④肩部急性挫伤、i牵拉伤后治疗不当等。

2.肩外因素11如颈椎病、i心、i肺、i胆道疾病发生的肩部牵涉痛,l因原发病长期不愈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i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l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病理11肩关节周围炎的病变主要发生在盂肱关节周围,l其中包括:i

1.肌和肌腱11可分两层,l外层为三角肌;内层为冈上肌、i冈下肌、i肩胛下肌和小圆肌四个短肌及其联合肌腱。联合肌腱与关节囊紧密相连,l附着于肱骨上端如袖套状,l称为旋转肩袖或肩袖。肩袖是肩关节活动时受力最大结构之一,l易于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起于关节盂上方,l经肱骨结节间沟的骨纤维隧道,l此段是炎症好发之处。肱二头肌短头起于喙突,l经盂肱关节内前方到上臂,l受炎症影响后肌痉挛,l影响肩外展、i后伸。

2.滑囊11有三角肌下滑囊、i肩峰下滑囊及喙突下滑囊。其炎症可与相邻的三角肌、i冈上肌腱、i肱二头肌短头相互影响。

3.关节囊11盂肱关节囊大而松弛,l肩活动范围很大,l故易受损伤。

上述结构的慢性损伤主要表现为增生、i粗糙及关节内、i外粘连,l从而产生疼痛和功能受限。后期粘连变得非常紧密,l甚至与骨膜粘连,l此时疼痛消失,l但功能障碍却难以恢复。

临床表现

1.本病女性多于男性,l左侧多于右侧,l亦可两侧先后发病。多为中、i老年患病。

2.逐渐出现肩部某一处疼痛,l与动作、i姿势有明显关系。随病程延长,l疼痛范围逐渐扩大,l并牵涉到上臂中段,l同时伴肩关节活动受限。如欲增大活动范围,l则引起剧烈锐痛。严重时患肢不能梳头、i洗面和扣腰带。夜间因翻身移动肩部而酸痛。病人初期尚能指出疼痛点,l后期疼痛范围扩大。

3.查体时可见三角肌有轻度萎缩,l斜方肌痉挛。冈上肌腱、i肱二头肌长、i短头肌腱及三角肌前、i后缘均可有明显压痛。肩关节以外展、i外旋、i后伸受限最明显(图82-4),l少数人内收、i内旋亦受限,l但前屈受限较少。

图82-411肩周炎外展时的姿势

4.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者,lX线平片可见到肩部骨质疏松或冈上肌腱、i肩峰下滑囊钙化征。

鉴别诊断

1.颈椎病11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因C5神经根受到刺激出现肩部疼痛,l而长时间疼痛、i肌痉挛又可导致慢性损伤性炎症。故颈椎病可有肩部症状,l也可继发肩周炎。二者主要鉴别点是颈椎病时单根神经损害少,l往往有前臂及手的根性疼痛,l且有神经定位体征。此外,l头颈部体征多于肩周。

2.肩部肿瘤11肩部肿瘤虽较其它疾病少见,l但后果严重。临床上有时将中老年人的肩痛长期以肩周炎或颈椎病治疗,l从而延误诊断。因此,l凡疼痛进行性加重,l不能用固定患肢方法缓解疼痛,l并出现轴向叩痛者,l均应摄片检查,l以除外骨肿瘤。

治疗

1.肩周炎有其自然病程,l一般在1年左右能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l即使自愈也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2.早期给予理疗、i针灸、i适度的推拿按摩,l可改善症状。

3.痛点局限时,l可局部注射醋酸泼尼松龙,l能明显缓解疼痛。

4.疼痛持续、i夜间难以入睡时,l可短期服用芬必得0.3g每日2次,l或加用氯唑沙宗0.2g每日3次,l以松弛痉挛的肌肉。

5.无论病程长、i短,l症状轻、i重,l均应每日进行肩关节的主动活动,l活动时以不引起剧痛为限。

6.肩外因素所致肩周炎除局部治疗外,l还需对原发病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