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退行性疾病:颈椎病

颈椎病(cervical1spondylosis)系指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l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i神经、i血管和食管等组织,l并引起相应的症状或体征者,l称为颈椎病。

病因及病理11颈椎功能单位由两个相邻椎骨的椎体、i两个关节突关节、i两个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和钩突)和椎间盘构成。颈椎在脊椎骨中体积最小,l而运动度最大,l因而易引起退变。在长期从事屈颈姿势工作和有颈椎外伤或有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者,l较易发生退变,l颈椎间盘在20岁左右即可开始退变。早期为椎间盘髓核中蛋白多糖减少,l使保持水分的功能减退。蛋白多糖和椎间盘绝对水分含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由于椎间盘水分丢失,l导致其生物力学性能改变。使纤维环的胶原纤维变性,l纤维排列紊乱,l出现裂纹和断裂,l使纤维环出现裂隙。此种裂隙以后方居多,l在外力下可诱发髓核从此裂隙向后方突出。由于纤维环缺乏良好血运,l故断裂的纤维难以愈合。生物力学的改变亦影响邻近髓核的软骨终板提供营养的渗透作用,l加重了髓核的营养障碍。同时,l椎体和终板的反应性骨组织修复,l使软骨下骨硬化和骨赘形成。当椎间盘高度下降,l颈椎出现不稳,l成纤维细胞活跃发生机化并继而骨化,l最后形成凸向椎体前方或凸向椎管内的骨赘。此在颈椎运动范围大,l易受劳损的部位为多,l如C5、i6iC4、i5和C6、i7节段。在同一椎骨的骨赘以钩突关节为多,l其次为椎体后缘及前缘。同时关节突关节由于异常负载软骨先行退变,l逐渐亦累及软骨下骨产生创伤性关节炎,l引起颈项痛和颈椎运动受限。在椎间盘、i椎骨的退变基础上,l连接颈椎的前、i后纵韧带,l黄韧带及项韧带,l发生松弛引致颈椎失稳,l渐而增生、i肥厚,l特别当后纵韧带及黄韧带增生情况下,l减少了椎管和椎间孔容积。

上述颈椎间盘退变进展到一定程度,l可影响脊髓、i神经和椎动脉等,l产生相应的症状。当因椎间盘突出和骨赘形成向椎管内凸入可压迫脊髓锥体束出现感觉、i运动功能障碍。由于颈神经根离开硬膜囊时呈短横走向且缺乏移动范围,l当钩椎关节骨赘形成时,l易使颈椎间孔处神经根嵌压出现神经症状。发生于上6个颈椎的钩椎关节部位或颈椎横突孔附近的骨赘,l即椎动脉行经于上6个颈椎横突孔内时,l可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的交感神经支,l引起椎动脉痉挛或狭窄,l影响小脑后部和脑干循环血供的障碍产生症状。亦可为椎间关节直接刺激交感神经,l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在少见情况下,l椎体前缘的巨大骨赘,l可压迫食管引起吞咽不适或吞咽困难的症状。

临床表现11依据上述累及脊髓、i神经、i血管等产生的病理,l颈椎病有以下临床主要分型:i

1.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1spondylotic1radiculopathy)11此型发病率最高。由于颈椎退变,l致压物压迫脊神经根或被动牵拉产生神经根性症状。表现为与受累神经一致的神经干性痛或神经丛性痛,l同时有感觉障碍、i感觉减弱和感觉过敏等。神经支配区的肌力减退,l肌萎缩,l以大小鱼际和骨间肌为明显。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因脊神经根被膜的窦椎神经末梢受到刺激,l而出现颈项痛。当颈椎间盘和骨赘压迫神经根,l则有明显的颈项痛和上肢痛。由于C4、i5lC5、i6和C6、i7发病率最高,l病人表现颈肩痛,l前臂桡侧痛,l手的桡侧3指痛。压颈试验出现阳性,l表现为诱发根性疼痛。

2.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1spondylotic1myelopathy)11脊髓型颈椎病占颈椎病的10%~15%,l由于颈椎退变结构压迫脊髓,l为颈椎病诸型中症状最严重的类型。锥体束在脊髓内的排列由内及外,l依次为发自颈、i上肢、i胸、i腰、i下肢及骶部的神经纤维。通常可分为三型。

(1)中央型(上肢症状为主型):i锥体束深部邻近中央管处先被累及,l先出现上肢症状,l以后出现下肢症状。

(2)周围型(下肢症状为主型):i锥体束表现受累,l先出现下肢症状,l当进一步发展累及锥体束深部,l则出现上肢症状,l但症状严重度仍以下肢为重。

(3)前中央血管型(四肢症状型):i脊髓前中央动脉受累,l上、i下肢同时出现症状。

病人出现上肢或下肢麻木无力、i僵硬、i双足踩棉花感,l足尖不能离地,l触觉障碍,l束胸感,l双手精细动作笨拙,l夹东西、i写字颤抖,l手持物经常掉落。在后期出现尿频或排尿、i排便困难等大小便功能障碍。

检查时有感觉障碍平面,l肌力减退,l四肢腱反射活跃或亢进,l而腹壁反射、i提睾反射和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Hoffmann征、i髌阵挛、i踝阵挛及Babinski征等阳性。依据上、i下肢感觉、i运动和括约肌功能进行颈脊髓功能评分,l目前国际通用的为日本整形学会(JOA)17分评分(见下表),l可作为临床脊髓功能的评定。

3.椎动脉型颈椎病(arteria1vertebralis1type1of1the1cervical1spondylosis)11由于颈椎退变机械性压迫因素或颈椎退变所致颈椎节段性不稳定,l致使椎动脉遭受压迫或刺激,l使椎动脉狭窄、i折曲或痉挛,l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l出现偏头痛、i耳鸣、i听力减退或耳聋、i视力障碍、i发音不清、i突发性眩晕而猝倒。因椎动脉周围有大量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l还可出现自主神经症状,l表现为心慌、i心悸、i心律紊乱、i胃肠功能减退等。

4.交感型颈椎病(sympathetic1type1of1the1cervical1spondylosis)11中年妇女为多,l职业多与长期低头、i伏案工作有关,l如会计、i描图员、i计算机操作者等。表现为症状多,l客观体征少。病人感颈项痛,l头痛头晕,l面部或躯干麻木发凉,l痛觉迟钝。易出汗或无汗,l感心悸、i心动过速或过缓,l心律不齐。亦可有耳鸣、i听力减退、i视力障碍或眼部胀痛、i干涩或流泪;或诉记忆力减退、i失眠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11颈椎病的诊断影像学检查十分重要,l但临床诊断必须依据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l而不能单独依靠影像学诊断作为诊断颈椎病的依据。

X线片可示颈椎曲度改变,l生理前凸减小、i消失或反常,l椎间隙狭窄,l椎体后缘骨赘形成,l椎间孔狭窄。在动力位过伸、i过屈位摄片可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表现为在颈椎过伸和过屈位时椎间位移距离大于3mm(图83-1)。颈椎管测量狭窄,l矢状径小于13mm。CT可示颈椎间盘突出,l颈椎管矢状径变小,l黄韧带肥厚,l硬膜间隙脂肪消失,l脊髓受压。MRI1T2像硬膜囊间隙消失,l椎间盘呈低信号,l脊髓受压或脊髓内出现高信号区。T1像示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入等(图83-2)。

图83-111颈椎节段性不稳定测量

图83-211脊髓型颈椎病MRI所示征象

鉴别诊断

1.脊髓型颈椎病

(1)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1lateral1sclerosis):i脊髓型颈椎病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l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系40岁左右,l发病突然,l病情进展迅速,l常以肌无力改变为主要症状,l一般无感觉障碍。肌萎缩以手内在肌明显,l并由远端向近端发展出现肩部和颈部肌肉萎缩,l而颈椎病罕有肩部肌萎缩,l故应检查胸锁乳突肌和舌肌。EMG示胸锁乳突肌和舌肌出现自发电位。

(2)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i脊髓空洞症系脊髓慢性退行性变,l脊髓内空洞形成,l白质减少,l胶质增生。多见于青壮年发病。病人可出现感觉分离现象,l呈痛、i温觉消失,l触觉及深感觉存在。因关节神经营养障碍,l无疼痛感觉,l出现关节骨质破碎脱落,l关节活动范围扩大或异常运动的神经性、i创伤性关节炎称之为Charcot关节。MRI示脊髓内有与脑脊液相同之异常信号区。

2.神经根型颈椎病11由于颈椎退变压迫单根或多根神经根,l可出现与周围神经嵌压综合征相似的症状,l如胸廓出口综合征、i肘管综合征、i桡管综合征和尺管综合征等。但这些综合征均有局部的骨性和纤维性嵌压神经的因素,l而神经根型颈椎病致压因素为颈椎间盘突出,l颈椎钩椎关节增生等,l凭藉仔细体检和影像学分析以及EMG可以确定。

3.椎动脉型颈椎病11此型颈椎病表现复杂,l鉴别诊断较为困难,l应排除梅尼埃(Meniere)综合征,l以及眼肌疾患所表现的相似症状。颈椎动力位片示颈椎不稳和椎动脉造影或磁共振成像椎动脉显影(MRA)显示椎动脉狭窄、i迂曲或不通等,l可作为此型颈椎病诊断的参考。

4.交感型颈椎病11交感型颈椎病临床征象复杂,l常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l且少有明确诊断的客观依据。当除外心脑血管疾病,lX线颈椎动力位摄片示有颈椎不稳时,l用0.5%普鲁卡因5~8ml行颈硬膜外封闭后,l原有症状消失可诊断此病。

治疗11颈椎病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11神经根型、i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主要行非手术治疗,l包括颈椎牵引、i理疗、i改善不良工作体位和睡眠姿势。颈椎牵引取端坐位颌枕带牵引,l牵引重量3~5kg,l每次持续时间20~30分钟,l1日2~3次,l2周为一疗程。服用复方丹参片1mg,l1日3次和硫酸软骨素1g,l1日3次等,l一般能经非手术治疗而愈。

2.手术治疗11当保守治疗半年无效或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或神经根性疼痛剧烈,l保守治疗无效;或上肢某些肌肉,l尤其手内在肌无力、i萎缩,l经保守治疗4~6周后仍有发展趋势者,l则应采取手术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l由于疾病自然史显示症状将逐渐发展加重,l故应确诊后及时手术治疗。脊髓损伤较重并病程时间长者,l手术疗效则差。手术依据颈椎病病理及临床情况决定行颈椎前路或后路手术。手术包括对脊髓、i神经构成致压物的组织、i骨赘、i椎间盘和韧带切除或椎管扩大成形,l使脊髓和神经得到充分减压和通过植骨或内固定行颈椎融合,l获得颈椎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