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骨髓炎: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

大多数的儿童骨髓炎为血源性的,l而80%以上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例为12岁以下的儿童,l男女患病比约为4:i1。长骨干骺端为原发病灶所在,l以胫骨近端、i股骨远端为好发部位,l胫骨远端、i肱骨近端、i髂骨等其它骨骼也可发生。

病因和病理

1.病因学11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l约占75%,l其次是β溶血性链球菌,l约占10%。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发病前,l身体其它部位常有明显或不明显的感染性病灶,l当处理不当或机体抵抗力降低时,l感染灶内致病菌经血液循环至骨内停留而引起骨组织的急性感染,l而免疫功能缺陷会增加骨髓炎的发病。

2.病理学

(1)原发灶:i大多数病例,l骨髓炎原发在干骺端,l可能的原因为:i①儿童干骺端的骨滋养动脉为终末端血管,l血流缓慢,l经血液循环散播的细菌易在此停留(图84-1);②局部免疫功能缺陷,l干骺端的单核-吞噬细胞、i多核白细胞比骨干相对减少,lT细胞和免疫细胞因子下降。

(2)病理演变:i细菌首先在于骺端的松质骨内停留繁殖,l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反应,l如充血、i水肿、i白细胞浸润等。局部骨内压升高,l引起剧痛,l而后白细胞坏死释放溶蛋白酶破坏骨基质形成脓肿,l脓肿再向压力低的方向扩张、i蔓延。蔓延方向可以是:i①向骨干髓腔方向扩张蔓延;②沿Havers管和Volkmann管蔓延,l引起密质骨感染;③如脓液再穿破密质骨外层骨板蔓延到骨膜下,l形成骨膜下脓肿。因干骺端密质骨薄,l此部位易被脓液穿破。也可穿破密质骨外层骨板后沿关节囊表面向皮下蔓延;④骨膜下脓肿可穿破骨膜而进入软组织间隙,l引起软组织蜂窝织炎;⑤若再经皮肤破溃,l则形成窦道(图84-2);⑥干骺端脓肿极少穿破骨骺生长板、i关节软骨,l引起关节感染,l但常引起关节腔内反应性积液;如果干骺端位于关节内,l如股骨或肱骨近端,l脓液可积存于干骺端并进入关节内,l并发化脓性关节炎(图84-3)。

图84-111儿童长骨干骺端骨滋养动脉为终末端,l血流缓慢,l细菌易于停留

图84-21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病灶和扩散

图84-311股骨上端的骨髓炎,l脓液可穿破股骨颈密质骨进入关节腔,l引起急性化脓性髋关节炎

(3)病理改变:i①脓肿及骨坏死:i干骺端脓肿及炎性肉芽组织扩展,l骨髓腔滋养动脉因炎性栓子栓塞,l骨膜下脓肿可使骨膜血管栓塞,l加之细菌毒素的作用可引起局部密质骨骨坏死,l或大块密质骨或整段骨干的骨坏死。骨坏死在尚未与周围活组织脱离时,l如炎症被控制,l可以通过建立侧支循环而再血管化,l病变骨有可能复活。若与周围组织脱离,l则形成死骨,l并被肉芽组织、i纤维组织包绕,l若无脓肿形成,l其可长期存留体内。②骨膜下新骨形成:i骨膜在未被感染破坏时,l炎症刺激骨膜下形成新骨,l可包绕死骨及其上、i下活骨段表面,l称为包壳。包壳可以保持骨干的连续性,l使其不会发生病理性骨折。如骨膜被感染破坏,l无新骨壳形成,l可发生感染性骨缺损及病理性骨折。死骨和包壳可使病灶经久不愈,l是慢性骨髓炎的特征之一(图84-4)。

临床表现和诊断

1.症状和体征

(1)病史:i应包括可能的潜在血源感染源、i药物治疗史、i影响病人的系统和局部免疫状态的并发症等。

(2)全身中毒症状:i起病急,l伴有高热;小儿可出现惊厥,l体温常在39~40℃,l伴寒战、i精神不振、i消化道症状等,l病情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

(3)局部表现:i感染早期,l局部剧痛,l皮温升高,l患肢呈半屈曲制动状态,l拒绝活动和负重。当骨脓肿形成至穿破密质骨到骨膜下时,l常伴剧痛,l随后骨内压缓降,l疼痛也随之减轻。当脓肿穿至皮下时,l局部红、i肿、i热、i痛明显。

(4)体征:i早期压痛不一定严重,l脓肿进入骨膜下时,l局部才有明显压痛;被动活动肢体时疼痛加剧,l常引起患儿啼哭。

图84-411长骨干急性骨髓炎

2.诊断

(1)患肢剧痛,l不敢活动,l长骨干骺端有深压痛。

(2)化验检查:i①白细胞总数升高(10×109/L及以上),l中性粒细胞比值增大;②血沉加快;③血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1protein,lCRP)水平在骨髓炎的诊断中比血沉更有价值、i更敏感;④在病人高热或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前,l可行血培养检查,l如果为阳性,l则有助于诊断及指导合理地选择抗生素治疗。

(3)局部分层穿刺:i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在肿胀及压痛最明显处,l用粗针头先穿入软组织内抽吸,l如无脓液再向深处穿刺入骨膜下;如果骨膜下穿刺抽吸也无脓液,l则应通过薄层干骺端皮质穿刺进入骨。即使仅抽出几滴血性穿刺液也必须送检。涂片检查有脓细胞或细菌则可明确诊断,l并同时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4)X线检查:i早期骨髓炎患儿X线平片一般正常,l但对于鉴别诊断是有益的。发病7~14天平片显示可有骨破坏,l此前仅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和脂肪消减,l以后可见干骺端模糊阴影,l骨纹理不清;2周后逐渐出现松质骨虫蛀样散在骨破坏,l骨膜反应、i新骨形成等;病变继续发展,l可见分层骨膜增生,l游离致密的死骨,l围绕骨干形成的骨包壳,l是转为慢性骨髓炎的表现。

(5)放射核素扫描(scintigraphy):i也称ECT(emission1computed1tomography),l虽然敏感,l但特异性不高。在发病48小时内即可显示感染病灶的二磷酸锝(99mTc)摄取增加,l该影像学改变较X线显示的变化出现的早,l对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6)CT:i有助于评价骨膜下脓肿、i软组织脓肿以及骨破坏的定位。

(7)MRI:i该检查对病灶敏感性高、i特异性强,lT2像炎症病变信号加强,l有早期诊断价值。

鉴别诊断

1.急性蜂窝织炎11全身中毒症状轻,l病灶局限于肢体非干骺端的一侧,l局部红、i肿、i热、i痛及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均较急性骨髓炎明显,l并有波动感,l但无骨局部深压痛。

2.化脓性关节炎11参见本章第二节。

3.Ewing瘤11全身和局部表现与急性骨髓炎相似,l鉴别困难。Ewing瘤也可以在骨膜下形成渗出液,l有分层骨膜反应,l但其渗出液中主要含红细胞。局部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

4.恶性神经母细胞瘤、i骨肉瘤、i急性白血病及嗜酸性肉芽肿也易误诊为骨髓炎。

治疗11刚发病时,l如果致病菌不能用G染色法予以鉴定,l则只能凭经验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l同时应考虑患儿年龄和其它因素。治疗应积极,l以防发生中毒性休克和感染蔓延。局部治疗也应及早进行,l力争在急性期获得治愈。

1.全身支持疗法11提高机体免疫力,l可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或球蛋白。给予高蛋白、i维生素饮食。高热时可应用物理降温,l并注意保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l纠正酸中毒。

2.合理选用抗生素11获得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测结果后,l再调整对细菌敏感的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或G杆菌引起的感染至少要治疗3周,l直到体温正常,l局部红、i肿、i热、i痛等减轻。另外,l在停止应用抗生素前,l实验室检查必须显示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正常或明显下降。

3.局部处理11早期行骨开窗减压、i引流,l防止炎症扩散及死骨形成,l而转变成慢性骨髓炎。引流越早、i越彻底越好。方法:i在病灶一侧切开显露有病变的骨,l不剥离骨膜,l在骨膜外先对病灶钻孔,l如有脓液溢出,l表示已进入病灶;再钻一系列孔形成方框,l沿骨孔方框凿开一骨窗,l即可充分减压,l又可置放引流(图84-5)。于骨窗内放置两根导管,l以便术后予以灌洗:i一根导管用以连续滴注抗生素,l另一根持续负压引流。最后再次消毒并缝合手术切口。维持2周后,l如引流液清亮无脓,l先将滴注管拔除,l3日后再考虑拔出引流管。

图84-511急性骨髓炎骨开窗减压引流

4.肢体制动11患肢用石膏托或皮牵引制动,l有利于炎症消散和减轻疼痛,l防止病理性骨折和关节挛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