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理骨折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将病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不仅需要对骨折本身进行评估,l而且需要判断软组织损伤程度。根据医院的设备、i技术条件作出正确的治疗方案,l并向病人及其家人作出解释,l可使病人建立对医生和治疗计划的信心。
目前国际上常采用AO组织的骨折治疗原则
(1)通过骨折复位及固定重建解剖关系。
(2)按照骨折的“个性”及损伤的需要使用固定或夹板重建稳定。
(3)使用细致操作及轻柔复位方法以保护软组织及骨的血供。
(4)全身及患部的早期和安全的活动训练。
治疗运动系统创伤的目的是完全恢复病人肢体的功能。传统的骨折治疗原则为复位、i固定和功能锻炼。
(一)骨折的复位11骨折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l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复位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l也是骨折固定和功能锻炼的基础。早期正确的复位,l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在关节部位,l为防止术后骨关节炎,l特别要强调骨折解剖学复位。复位技术应做到轻柔、i无创,l要尽量避免对循环的损伤,l以免破坏骨折处的血供。
1.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i骨折段通过复位,l恢复了正常解剖关系,l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i对线(指两骨折端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l称解剖复位(anatomic1reduction)。
解剖复位是骨折固定和功能锻炼的良好基础,l可使骨折愈合获得满意的生理功能。但不可片面追求解剖复位。因为有些骨折(如粉碎形骨折)本身就不具备解剖复位的条件,l如果不顾客观困难而一味追求解剖复位,l则可能事与愿违。因此,l在解剖复位难以达到的情况下,l功能复位也是可以接受的。
(2)功能复位:i由于各种原因,l未能达到解剖复位,l但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l称功能复位(functional1reduction)。
需要注意的是,l由于上下肢体的结构特点及对功能的要求各不相同,l每一部位功能复位的标准也不尽一致。如肱骨干稍有畸形,l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的尺桡骨双骨折就要求对位对线均良好,l否则将影响前臂的旋转功能。但功能复位仍有一些必须遵守的标准:i
1)旋转、i分离移位:i骨折部的旋转、i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纠正。
2)缩短移位:i成人下肢骨折缩短移位不应超过1cm,l上肢不应超过2cm。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l下肢骨折缩短在2cm以内,l若无骨骺损伤,l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矫正。
3)成角移位:i具有生理弧度的骨干,l可允许与其弧度一致的10°以内的成角。因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l日后可在骨痂改造塑形过程中自行纠正。而侧方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l不能自行纠正,l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i外侧负重时受力不均,l可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和功能障碍。
4)侧方移位:i长骨干横骨折,l骨折端对位至少应达1/3。干骺端骨折对位应不少于3/4。
2.复位方法11骨折的复位方法包括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
(1)闭合复位(closed1reduction):i是指通过非手术方法,l达到骨折端复位,l包括手法复位和牵引复位。多数骨折均可通过闭合复位获得满意效果。
(2)切开复位(open1reduction):i是指通过手术,l直视下将骨折复位。目前强调微创技术的应用,l尽量避免手术的副损伤,l尤其是对骨折处血运的破坏。
切开复位适应证
(1)骨折断端间有肌、i肌腱等软组织嵌入。
(2)关节内骨折,l手法复位后对位不理想,l将影响关节功能者。
(3)手法复位与外固定难以维持骨折复位,l达不到功能复位的标准者。
(4)骨折并发主要的神经血管损伤,l在处理神经血管时,l可同时切开复位。
(5)多发性骨折为了便于护理及治疗,l防止发生并发症,l可选择适当骨折部位施行切开复位。
(6)骨折畸形愈合及骨不愈合者。
切开复位的优缺点
(1)优点:i①可以使骨折容易达到解剖复位;②切开复位一般同时采取内固定或外固定器材固定,l固定相对牢固,l便于护理。
(2)缺点:i①增加对骨折周围软组织及骨膜的损伤,l使骨折局部的血液供给遭到进一步破坏,l影响骨折愈合;②使骨折局部的抵抗力降低,l若无菌操作不严格,l易于发生感染;③内固定器材在体内,l可能因电解而蚀损,l导致局部发生无菌性炎症,l使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④骨折愈合后,l某些内固定物需要二次手术取出。
(二)骨折的固定11由于大多数的骨折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移位,l而复位后的骨折还有再移位的趋势,l加之骨折的愈合需要较长时间,l都要求骨折复位后必须进行合理的固定。良好的固定是骨折愈合的关键。
1.骨折固定的种类11骨折的固定,l可分为外固定和内固定两类。
(1)外固定(external1fixation):i外固定的器材和种类很多,l各有优缺点和适应范围。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外固定方法有石膏绷带固定、i小夹板固定、i牵引固定、i外固定器固定和外展架固定等(详见第七十四章)。
外固定器固定:i即将骨圆针穿过远离骨折处的骨骼,l利用夹头和钢管装成的外固定器固定。利用夹头在钢管上的移动和旋转矫正骨折移位。
外固定器适用于:i①开放性骨折;②闭合性骨折伴广泛软组织损伤;③骨折合并感染和骨折不愈合;④截骨矫形术或关节融合术后。
外固定器具有固定可靠,l便于处理伤口,l不限制关节活动,l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常见的外固定器有单边形、i双边形、i半环形等(图73-21)。
图73-2111骨外固定器的种类
外展架固定:i将用铅丝夹板、i铝板或木板制成的外展架以石膏绷带固定于病人的胸廓侧方,l可将肩、i肘、i腕关节固定于功能位。患肢处于抬高位,l有利于消肿止痛,l还可避免因重力作用使骨折分离移位。
外展架固定适用于:i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或肱骨干骨折手法复位、i小夹板固定后;肿胀严重的上肢闭合性骨折和严重的上臂或前臂开放性损伤;臂丛神经牵拉伤;肩胛骨骨折;肩、i肘关节化脓性关节炎或关节结核。
(2)内固定(internal1fixation):i是指采用金属或可降解材料,l将切开复位的骨折固定在适当位置的固定方法。
内固定的主要目的是使患肢的功能迅速并尽可能得到完全恢复。出于对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的考虑,l对于内固定来讲,l并不需要强度最大或刚度最高的内固定物。内固定不能永久性代替折断的骨骼,l而只能作为临时的支撑。
鉴于坚强内固定或绝对固定存在不少缺点,l如应力遮挡、i骨质疏松、i破坏血运等,l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生物学内固定的概念,l强调骨折治疗要重视骨的生物学特性,l不破坏骨生长发育的正常生理环境。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血供,l给骨与软组织的愈合创造最好的条件。
生物学内固定(biological1osteosynthesis,lBO)原则
1.远离骨折部位进行复位,l以保护骨折局部软组织的附着。
2.不以牺牲骨折部的血运来强求粉碎骨折块的解剖复位,l如必须复位的较大的骨折块,l也应尽力保存其供血的软组织蒂部。
3.使用低弹性模量,l生物相容性好的内固定器材。
4.减少内固定物与骨之间的接触面积。
5.尽可能减少手术暴露时间。
骨折切开复位后,l根据骨折固定的实际需要,l选用不同的内固定器材。常用的内固定器材有各种接骨钢板、i螺丝钉、i髓内针、i骨圆针(斯氏针、i克氏针等)、i不锈钢丝、i可降解材料等(图73-22,l23)。
图73-2211接骨板、i螺丝钉内固定
图73-2311自锁髓内针内固定
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1invasive1plate1osteosynthesis,lMIPO)是近年在BO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l其设计思路也是为了保护骨折的血供。该技术已发展成为微创固定系统(less1invasive1stabilization1system,lLISS),l有规定的手术步骤、i专门设计的内植物和操作器械。在固定骨骼时,lLISS位于肌下骨膜外,l与骨膜之间有一层薄薄的缝隙,l因此,l可以看作是一种“不接触”钢板。
关于内固定物材料的选择,l根据需要,l在有些情况下要采用强度较大的不锈钢材料,l有些情况下更宜采用钛金属材料,l特别是纯钛形式的材料,l它的电化学惰性、i生物相容性较好,l其缺点是易变形、i强度较低。
(三)功能锻炼11功能锻炼(functional1exercise)是骨折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l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并发症和及早恢复患肢功能的重要条件。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l充分发挥病人的积极性,l遵循动静结合、i整体和局部结合、i主动和被动结合、i阶段性和持续性结合的原则,l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及其它康复治疗。
1.骨折早期11一般是指伤后1~2周内。由于患肢常肿胀、i疼痛,l且骨折容易再移位,l此期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l消除肿胀,l防止肌萎缩。其主要形式是患肢肌作舒缩活动,l骨折部上下关节暂不活动,l而身体其它各关节均应进行功能锻炼。
2.骨折中期11一般指骨折2周以后,l肿胀基本消退,l局部疼痛缓解的一段时间。由于骨折端已纤维连接,l日趋稳定,l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或借助于功能康复器逐步活动骨折处的上下关节。动作要缓慢轻柔,l逐渐增加活动次数、i运动幅度和力量。
3.骨折后期11骨折已达临床愈合标准,l内外固定已拆除。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l消除肢体肿胀和关节僵硬,l并辅以各种物理和药物治疗,l尽快恢复各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和肌力。
(四)辅助治疗11在运动系统创伤治疗中,l康复治疗很重要,l不仅包括传统的物理、i中医治疗,l同时也应包括职业康复治疗师、i营养师、i社会工作者、i心理学工作者的参与,l以能够提供全面、i长期、i关键的康复指导,l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及功能的康复。
骨折病人在进行功能锻炼的同时,l配合实施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对促进骨折的愈合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许多促进骨折愈合的方法不断涌现,l常见的总结如下:i
1.物理疗法11常用的有电、i热、i磁、i光、i波、i水等为主要原理的仪器。如各种电磁骨折治疗仪等,l对促进骨折愈合有一定疗效。
2.中医治疗11中医治疗是祖国传统医学,l以中药、i推拿、i按摩、i针灸为主要手段,l通过舒筋活络,l改善局部血液循环,l促进骨折愈合。千百年来,l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经验,l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3.药物治疗11常用于消炎、i止痛、i消肿的目的。近年来,l一些利用高科技手段研制而成的生物制剂已应用于临床,l如各种骨生长因子等。它们在微环境下调节骨的形成,l促进骨折的愈合。
4.营养治疗11通过调节饮食,l补充有利于骨折愈合的营养成分,l也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祖国传统医学很重视药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