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为多种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性疾病,l致病病毒包括甲型(HAV)、i乙型(HBV)、i丙型(HCV)、i丁型(HDV)及戊型(HEV)5种肝炎病毒。近年又发现庚型肝炎病毒和输血传播病毒,l但这两种病毒的致病性尚未明确。文献报道孕妇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为0.8%~47.8%,l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的高发国家,l因此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产科与传染科医生共同的研究重点。同时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有重症化倾向,l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妊娠与病毒性肝炎的相互影响】

1.妊娠、i分娩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11妊娠本身并不增加对肝炎病毒的易感性,l但因为妊娠期新陈代谢率高,l营养物质消耗增多,l糖原储备降低;妊娠早期食欲不振,l体内营养物质相对不足,l蛋白质缺乏,l使肝脏抗病能力降低;妊娠期肾上腺皮质、i卵巢、i胎盘产生多量雌激素等需在肝内灭活,l并妨碍肝脏对脂肪的转运和胆汁的排泄;胎儿代谢产物需经母体肝内解毒;分娩时体力消耗、i缺氧,l酸性代谢物质产生增加以及产后失血等因素,l加重肝脏负担,l使病毒性肝炎病情加重、i复杂,l增加诊断和治疗的难度,l重症肝炎及肝昏迷的发生率较非妊娠期高37~65倍。妊娠并发症引起的肝损害,l极易与急性病毒性肝炎混淆使诊断难度增加。

2.病毒性肝炎对母儿的影响

(1)对围生儿的影响:i欧美国家报告乙型肝炎除引起早产的几率增高以外,l对围生儿无其它影响。但国内的文献一般认为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使流产、i早产、i死胎、i死产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l新生儿患病率及死亡率也增高。有报道肝功能异常的围生儿死亡率高达46‰。妊娠早期患病毒性肝炎,l胎儿畸形发生率约高2倍。近年研究发现病毒性肝炎与唐氏综合征(Down’s1syndrome)的发病密切相关。妊娠期患病毒性肝炎,l胎儿可通过垂直传播而感染,l尤以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率较高。婴儿T细胞功能尚未完全发育,l对HBsAg有免疫耐受,l容易成为慢性携带状态。围生期感染的婴儿,l有相当一部分将转为慢性病毒携带状态,l以后容易发展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

(2)对母体的影响:i妊娠并发症、i合并症发生率增加:i妊娠早期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l可使早孕反应加重;妊娠晚期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l可能因为醛固酮的灭活能力下降,l使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分娩时因凝血因子合成功能减退,l容易发生产后出血。妊娠晚期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重症率及死亡率较非孕妇女高。有资料报道,l重症肝炎的发生率为非孕妇女的66倍,l在肝功能衰竭基础上,l以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产后出血、i消化道出血、i感染等为诱因,l最终导致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l直接威胁母婴安全。另外,l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l部分孕妇出现“肝掌”、i“蜘蛛痣”,l并随妊娠进展加重,l分娩后4~6周后可消失。

3.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

(1)甲型病毒性肝炎:i甲型肝炎病毒一般不通过胎盘传给胎儿,l故垂直传播的可能性极小,l孕期患甲肝不必人工流产或引产。但分娩过程中接触母体血液、i吸入羊水或受粪便污染可使新生儿感染。

(2)乙型病毒性肝炎:i孕妇患乙型病毒性肝炎极易使婴儿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l母婴传播引起的HBV感染在我国约占婴幼儿感染的1/3,l40%~50%的慢性HBsAg携带者是由母婴传播造成的。婴儿能否感染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i①母亲发生乙型肝炎的时间:i妊娠早、i中期发病者婴儿感染率仅6.2%,l而妊娠晚期直至产后2个月内患病者,l其婴儿感染率达70%;②孕妇HBsAg携带情况:i当孕妇HBsAg阳性时,l婴儿感染率在欧美国家不超过15%,l而我国、i日本等多在40%以上,l提示这种差异与种族与地区有关,l但更与病毒复制情况有关。一般认为,l母亲外周血HBsAg滴度及HBV-DNA阳性率越高则婴儿感染率越高。此外,l感染肝炎病毒的时间越接近妊娠晚期、i羊水中存在HBsAg,l且产程越长,l胎儿感染率越高。弓形体、i风疹病毒、i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l导致胎盘裂隙形成,l胎盘屏障功能破坏,l亦可增加HBV感染的可能性。艾滋病病毒感染同样会增加HBV的感染率。HBV母婴传播有3种途径:i

1)宫内传播:iHBV宫内感染率为9.1%~36.7%。宫内传播的机制尚不清楚,l可能由于胎盘屏障受损或通透性增强引起母血渗漏造成。

2)产时传播:i是HBV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l占40%~60%。胎儿通过产道时吞咽含HBsAg的母血、i羊水、i阴道分泌物,l或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使胎盘绒毛破裂,l母血漏入胎儿血循环。只要有10-8ml母血进入胎儿体内即可使胎儿感染。

3)产后传播:i与接触母乳及母亲唾液有关。据报道,l当母血HBsAg、iHBcAg、i抗HBc均阳性时母乳HBV-DNA出现率为100%,l单纯HBsAg阳性时,l母乳HBV-DNA出现率为46%左右。

(3)丙型病毒性肝炎:i国外文献报道丙型肝炎病毒在母婴间垂直传播的发生率4%~7%。当母血清中检测到较高滴度的HCV-RNA(超过106拷贝/ml)时,l才发生母婴传播。妊娠晚期患丙型肝炎,l约2/3发生母婴传播,l受感染者约1/3将来发展为慢性肝病,l许多发生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在生后一年内自然转阴。

(4)丁型病毒性肝炎:i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可以同时混合感染,l也可在HBV携带基础上重叠感染。近年发现HBV标志物阴性、iHDV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也可能发生HDV感染。传播途径与HBV相同,l经体液、i血行或注射途径传播。与HBV相比,l母婴传播较为少见。在感染HBV基础上重叠HDV感染,l易发展为重症肝炎。

(5)戊型病毒性肝炎:i通过粪-口途径传播,l水及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目前已有母婴间传播的病例报告。孕妇一旦感染易转成重症,l妊娠晚期发生急性感染后母亲的死亡率可达15%~25%,l其抗原检测较困难,l而抗体出现较晚,l因此在疾病的急性期有时难以诊断,l即使抗体阴性也不能排除诊断。

(6)庚型肝炎和输血传播病毒(己型)引起的肝炎:i己型肝炎主要经输血传播;庚型(HGV)肝炎可发生母婴传播。但有人认为,lHGV母婴传播虽较常见,l但婴儿感染HGV后并不导致肝功能紊乱。慢性乙、i丙型肝炎患者易发生HGV感染。

【诊断】

妊娠期病毒性肝炎诊断与非孕期相同,l但比非孕期困难。发生在妊娠早期,l可因早孕反应而忽视肝炎的早期检查与诊断;在妊娠晚期,l可因伴有其它因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影响诊断,l故不能仅凭转氨酶升高作出肝炎诊断,l应根据流行病学详细询问病史,l结合临床症状、i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1.病史11有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l半年内曾接受输血、i注射血制品史。

2.临床表现11孕妇出现不能用早孕反应或其它原因解释的消化系统症状,l如食欲减退、i恶心、i呕吐、i腹胀、i肝区痛、i乏力、i畏寒、i发热等,l部分患者有皮肤巩膜黄染、i尿色深黄,l孕早、i中期可触及肝肿大,l并有肝区叩击痛。妊娠晚期受增大子宫影响,l肝脏极少被触及,l如能触及应考虑异常。

3.实验室检查11血清ALT增高,l如能除外其他原因引起升高的因素,l特别是数值很高(大于正常10倍以上),l持续时间较长时,l对肝炎有诊断价值。血清总胆红素在17μmol/L(1mg/dl)以上,l尿胆红素阳性,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均有助于肝炎的诊断。

4.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1)甲型肝炎:i在潜伏期后期和急性早期可使用免疫电镜检测粪便中HAV颗粒,l或用cDNA-RNA分子杂交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血清或粪便中HAV-RNA。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和酶免疫分析(EIA)检测血清中抗HAV抗体。抗HAV-IgM急性期患者发病第1周即可阳性,l1~2个月抗体滴度和阳性率下降,l于3~6个月后消失,l对早期诊断十分重要,l特异性高。抗HAV-IgG在急性期后期和恢复早期出现持续数年甚至终身,l属保护性抗体,l有助于了解既往感染情况及人群免疫水平。

(2)乙型肝炎:i人体感染HBV后血液中可出现一系列有关的血清学标志物。

1)HBsAg:i阳性是HBV感染的特异性标志,l其滴定度随病情恢复而下降。慢性肝炎、i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可长期检出HBsAg,l但HBsAg滴度与病情无平行关系。其本身为病毒表面外壳,l无传染性。血清中抗-HBs抗体阳性提示有过HBV感染,l是保护性抗体,l血清中出现阳性表示机体有免疫力,l不易再次患乙型肝炎。此外,l乙型肝炎预防接种后,l检测抗-HBs抗体是评价疫苗效果的标志之一。

2)HBcAg:i是核心抗原的亚成分,l其阳性和滴度反映HBV的复制及传染性的强弱。急性乙型肝炎时HBeAg呈短暂阳性,l如持续阳性提示转为慢性。在慢性HBV感染时HBeAg阳性常表示肝细胞内有HBV活动性复制,l当HBeAg转阴伴有抗-HBe抗体转阳,l常表示HBV复制停止。抗-HBe抗体出现于急性乙肝恢复期,l可持续较长时期。抗-HBe抗体的出现,l意味着血清中病毒颗粒减少或消失,l传染性减低。

3)HBcAg.为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l当完整的病毒颗粒被缓和的去垢剂脱去蛋白外壳后,l暴露出HBcAg。其相应的抗体为抗-HBc抗体。一般血清中无游离的HBcAg,l但可在病毒颗粒中检测到。应用电镜和酶免疫技术可检出肝细胞内的HBcAg。HBcAg阳性表示HBV在体内复制,l反映血清中病毒颗粒数量与DNA多聚酶关系密切。抗-HBc抗体包括HBc总抗体、i抗HBc-IgM和抗HBc-IgG。抗-HBc抗体出现于急性乙型肝炎的急性期,l恢复后可持续数年或更长。慢性HBV感染者抗-HBc抗体持续阳性。急性乙肝患者抗HBc-IgM呈高滴度阳性,l特别对HBsAg已转阴性的患者,l抗HBc-IgM阳性可确诊为急性乙肝。抗HBc-IgG主要见于恢复期和慢性感染。

4)应用DNA分子杂交和PCR技术检测HBV-DNA和DNA多聚酶。阳性为HBV存在的直接标志,l表示体内病毒在复制。

(3)丙型肝炎:i目前尚无检测HCV抗原的方法。血清中出现HCV抗体可诊断为HCV感染。PCR技术测HCV-RNA阳性是病毒血症的直接证据。

(4)丁型肝炎:i下列情况应考虑丁型肝炎的可能:iHBsAg携带者急性肝炎发作;乙型慢性活动肝炎而无乙肝病毒复制;原有乙型肝炎发展为重型肝炎或肝衰竭。急性感染时HDV-IgM出现阳性,l一般持续2~4周,l随后抗HDV-IgG阳性。慢性感染时HDV-IgM持续阳性。测定HDV-IgM不仅有助于早期诊断,l其滴度的下降或增高往往表示疾病的缓解或进展。另外,l分子杂交技术、i核酸印迹试验及PCR技术可测定血清或肝脏HDV-RNA的存在。

(5)戊型肝炎:i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初期,l在患者的粪便中,l急性和恢复期血清处理后,l可用免疫电镜检测到27~34nm病毒样颗粒。急性期血清内可检测出高滴度的HEV-IgM,l恢复期血清内可测出低水平的HEV-IgG。

5.妊娠合并急性重症肝炎的诊断要点11目前认为,l5种类型肝炎病毒均能引起重症肝炎,l其中乙型、i尤其乙型与丙型、i乙型与丁型肝炎重叠感染为重症肝炎的重要原因。孕妇感染戊型肝炎后,l也易发生重症肝炎。以下症状有助于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诊断:i①消化道症状严重,l表现食欲极度减退,l频繁呕吐,l腹胀,l出现腹水;②黄疸迅速加深,l血清总胆红素值>171μmol/L(10mg/dL);③出现肝臭气味,l肝呈进行性缩小,l肝功能明显异常,l酶胆分离,l白/球蛋白倒置;④凝血功能障碍,l全身出血倾向;⑤迅速出现肝性脑病表现,l烦躁不安、i嗜睡、i昏迷;⑥肝肾综合征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鉴别诊断】

1.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1发生在妊娠晚期,l少数发生在25周之前,l以瘙痒及黄疸为特点,l先痒后黄,l痒重于黄。分娩后数日内症状消失,l胆酸升高明显,l转氨酶可有轻度升高;胆红素正常或升高,l血清病毒学检查抗原和抗体均阴性;肝活检主要为胆汁淤积。

2.妊娠期急性脂肪肝11常发生于妊娠晚期,l起病急,l病情重,l病死率高。起病时常有上腹部疼痛,l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l进一步发展为急性肝功能衰竭,l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l出血倾向,l低血糖,l黄疸,l肝昏迷等。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升高,l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l但尿胆红素常阴性。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肝脏活检见严重脂肪变性为确诊依据。

3.HELLP综合征11在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基础上发生,l以肝酶升高、i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综合征。本病常有妊娠高血压疾病的表现,l同时出现乏力、i右上腹疼痛不适,l近期出现程度较轻的黄疸,l有血管内溶血的特征以及出血倾向等;外周血涂片见破碎红细胞,l总胆红素升高,l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血细胞比容<0.30,l网织红细胞>0.015。妊娠结束后病情可迅速缓解。

4.妊娠剧吐引起的肝损害11妊娠早期食欲减退、i恶心呕吐,l严重者可有肝功能轻度异常;反复呕吐和长期饥饿,l导致水、i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l低钾低钠,l尿酮体阳性,l称为妊娠剧吐,l严重的妊娠剧吐可引起肝肾功能受损。纠正酸碱失衡与水、i电解质紊乱后,l病情好转,l肝功能可以完全恢复,l无黄疸出现。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阴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5.药物性肝损害11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有氯丙嗪、i异丙嗪、i苯巴比妥类镇静药、i他巴唑、i异烟肼、i利福平、i磺胺类、i四环素等。药物性肝损害均有服药史而无病毒性肝炎史,l服药后迅速出现黄疸及转氨酶的升高,l可伴有皮疹、i皮肤瘙痒,l嗜酸粒细胞增多。孕期肝脏负担较重,l孕妇因服药发生肝损害或黄疸者较非孕期多见,l停药后多可恢复。

【治疗】

1.轻症肝炎的处理11妊娠期处理原则与非孕期相同。注意休息,l加强营养,l补充高维生素、i高蛋白、i足量碳水化合物、i低脂肪饮食。应用中西药物,l积极进行保肝治疗。有黄疸者应立即住院,l按重症肝炎处理。避免应用可能损害肝的药物(镇静药、i麻醉药、i雌激素)。注意预防感染,l产时严格消毒,l并用广谱抗生素,l以防感染诱发肝昏迷。

2.重症肝炎的处理要点

(1)保护肝脏:i高血糖素-胰岛素-葡萄糖联合应用能改善氨基酸及氨的异常代谢,l有防止肝细胞坏死和促进肝细胞新生的作用。高血糖素1~2mg、i胰岛素6~12U溶于10%葡萄糖液500ml内滴注,l1次/日,l2~3周为一疗程。人血白蛋白10~20g,l每周1~2次,l静脉滴注能促进肝细胞再生。新鲜血浆200~400ml,l每周2~4次输入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和补充凝血因子。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i可促进肝细胞再生,l降低胆红素,l使黄疸消退,l用法为40ml/d,l溶于10%葡萄糖液500ml缓慢滴注,l本品含钾离子,l高钾血症患者慎用。

(2)预防及治疗肝昏迷:i为控制血氨,l蛋白质摄入量每日应<0.5g/kg,l增加碳水化合物,l使热量每日维持在7431.2kJ(1800kcal)以上。保持大便通畅,l减少氨及毒素的吸收。口服新霉素或甲硝唑抑制大肠杆菌、i减少游离氨及其它毒素的形成;醋谷胺600mg溶于5%葡萄糖液中静滴或精氨酸15~20g每日一次静脉滴注,l可以降低血氨,l改善脑功能;六合氨基酸注射液250ml,l加等量10%葡萄糖液稀释后静滴,l每日1~2次,l能补充支链氨基酸,l调整血清氨基酸比值,l使肝昏迷患者清醒。目前不主张应用传统的脱氨药物谷氨酸钠(钾)等,l因其不易透过血脑屏障,l且易碱化血液,l反而加重肝性脑病。

在治疗肝性脑病过程中,l应注意有无脑水肿,l重症肝炎患者半数以上出现脑水肿,l有时肝性脑病与脑水肿直接相关。在治疗过程中要适当限制补液量,l静脉补液不宜超过1500ml,l有脑水肿者应及时应用甘露醇治疗。

(3)凝血功能障碍的防治:i补充凝血因子,l输新鲜血、i凝血酶原复合物、i纤维蛋白原、i抗凝血酶Ⅲ和维生素K1等。有DIC者可在凝血功能监测下,l酌情应用肝素治疗,l可以用肝素钠3125单位(25mg)静脉滴注,l根据病情和凝血功能调整剂量,l用量宜小不宜大。产前4小时至产后12小时内不宜应用肝素,l以免发生产后出血。

(4)晚期重症肝炎并发肾功能衰竭的处理:i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l严格限制入液量,l一般每日入液量为500ml加前一日尿量。呋塞米60~80mg静脉注射,l必要时2~4小时重复一次,l2~3次无效后停用。多巴胺20~80mg或654-2140~60mg静滴,l扩张肾血管,l改善肾血流。检测血钾浓度,l防止高血钾。避免应用损害肾脏的药物。

3.产科处理

(1)妊娠早期:i妊娠早期患急性肝炎如为轻症,l应积极治疗,l可继续妊娠。慢性活动性肝炎,l妊娠后对母儿威胁较大,l故适当治疗后终止妊娠。

(2)妊娠中、i晚期:i尽量避免终止妊娠,l避免手术、i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加强胎儿监护,l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避免妊娠延期或过期。

(3)分娩期:i分娩前数日肌注维生素K1l每日20~40mg。准备好新鲜血液。防止滞产,l宫口开全后可行胎头吸引术或产钳术助产,l缩短第二产程。防止产道损伤和胎盘残留。胎肩娩出后立即静注缩宫素以减少产后出血。

对重症肝炎,l经积极控制24小时后迅速终止妊娠。因母儿耐受能力较差,l过度的体力消耗可加重肝脏负担,l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宜。有食管静脉曲张的肝硬化孕妇,l或有产科指征的应剖宫产终止妊娠。手术尽可能减少出血及缩短手术时间。

(4)产褥期:i产褥期注意休息及营养,l随访肝功能。应用对肝脏损害较小的广谱抗生素预防及控制感染,l是防止肝炎病情恶化的关键。不宜哺乳者应及早回奶。回奶不能用雌激素等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l可口服生麦芽或乳房外敷芒硝。肝炎妇女至少应于肝炎痊愈后半年,l最好两年后再怀孕。

(5)产后哺乳问题:i一般认为母血HBsAg、iHBeAg、i抗-HBc三项阳性及后两项阳性孕妇均不宜哺乳。乳汁HBV-DNA阳性者不宜哺乳;目前主张只要新生儿接受免疫,l仅HBsAg阳性母亲可为婴儿哺乳。

【预防】

预防方法因病毒类型而异,l但总的原则是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预防措施。

1.加强围生期保健11重视孕期监护,l加强营养,l摄取高蛋白、i高碳水化合物和高维生素食物。常规检测肝功能及肝炎病毒血清学抗原抗体,l并定期复查。

2.甲型肝炎的预防11甲型肝炎密切接触史的孕妇,l接触后7日内肌注丙种球蛋白2~3ml。

3.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11乙型肝炎密切接触史的孕妇,l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l并筛查HBsAg、i抗-HBs抗体和抗-HBc抗体,l3项均阴性的孕妇可肌注乙型肝炎疫苗。

HBsAg和HBeAg阳性孕妇分娩时,l应严格施行消毒隔离制度,l防止产伤及新生儿损伤、i羊水吸入等,l以减少垂直传播。我国新生儿出生后常规行免疫接种。

(1)主动免疫:i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肌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30μg,l生后1个月、i6个月再分别注射10μg。新生儿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良好,l体内产生抗HBs抗体,l可有效保护肝脏不受HBV的感染,l免疫成功率达75%。

(2)被动免疫:i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肌内注射HBIG10.5ml,l生后1个月、i3个月再各肌内注射0.16ml/kg。特别对乙型肝炎母亲所分娩的婴儿,l可减少或阻止HBV进入肝脏,l生后6个月查血清中HBsAg阴性为免疫成功,l免疫成功率达71%。

(3)联合免疫:i乙型肝炎疫苗按上述方法进行,lHBIG改为出生后24小时内肌注0.5ml一次。在主动免疫建立之前,l先获得被动免疫。使有效保护率达94%。

4.丙型肝炎的预防11尚无特异的免疫方法。减少医源性感染是预防丙型肝炎的重要环节。保护易感人群可用丙种球蛋白对人群进行被动免疫。对抗HCV抗体阳性母亲的婴儿,l在1岁前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对婴儿起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