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及阴道炎症:细菌性阴道病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1vaginosis)为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在不同年代由于对其病原体的认识不同曾被命名为非特异性阴道炎(1894)、i嗜血杆菌阴道炎(1955)、i棒状杆菌阴道炎(1963)、i加德纳菌阴道炎(1980),l1984年在瑞典召开的专题会上命名为细菌性阴道病。称细菌性是因阴道内有大量不同的细菌,l称阴道病是因临床及病理特征无炎症改变。

【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本病非单一致病菌所引起,l而是多种致病菌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常阴道内以产生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占优势。细菌性阴道病时,l阴道内产生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减少而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l主要有加德纳菌、i动弯杆菌、i普雷沃菌、i紫单胞菌、i类杆菌、i消化链球菌等厌氧菌以及人型支原体,l其中以厌氧菌居多,l这些微生物的数量可增加100~1000倍。随着微生物的繁殖,l其代谢产物使阴道分泌物的生化成分发生相应改变,lpH升高,l胺类物质(尸胺、i腐胺、i三甲胺)、i有机酸以及一些酶类(粘多糖酶、i唾液酸酶、i磷脂酶、iIgA蛋白酶等)增加。胺类物质可使阴道分泌物增多并有臭味。酶和有机酸可破坏宿主的防御机制,l如溶解宫颈粘液,l促进微生物进入上生殖道,l引起炎症。但微生物群发生改变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l可能与多个性伴侣、i频繁性交或阴道灌洗使阴道碱化有关。碱性环境不利于乳杆菌的粘附和生长,l而利于加德纳菌等厌氧菌的生长,l从而引发细菌性阴道病。

【临床表现】

多发生在性活跃期妇女。10%~40%患者无临床症状,l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l有鱼腥臭味,l性交后加重,l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烧灼感。分泌物呈灰白色,l均匀一致,l稀薄,l常粘附于阴道壁,l但粘度很低,l容易将分泌物从阴道壁拭去,l阴道粘膜无充血的炎症表现。

【诊断】

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下列4项中有3项阳性):i

1.匀质、i稀薄、i白色的阴道分泌物。

2.阴道pH值>4.5(pH值通常为4.7~5.7,l多为5.0~5.5)。

3.胺臭味试验(whiff1test)阳性11取阴道分泌物少许放在玻片上,l加入10%氢氧化钾1~2滴,l产生一种烂鱼肉样腥臭气味,l这是由于胺遇碱释放氨所致。

4.线索细胞(clue1cell)阳性11取少许分泌物放在玻片上,l加一滴生理盐水混合,l高倍显微镜下寻找线索细胞,l线索细胞即阴道脱落的表层细胞,l于细胞边缘贴附颗粒状物即各种厌氧菌,l尤其是加德纳菌,l细胞边缘不清。在严重病例,l线索细胞可达20%以上,l但几乎无白细胞。

此外,l可参考革兰染色诊断标准。乳杆菌为革兰阳性大杆菌,l常呈链状排列;加德纳菌为革兰阴性或阳性的小杆菌;动弯杆菌为革兰染色变异,l弯曲、i弧形的小杆菌;普雷沃菌为革兰阴性杆菌。革兰染色标准为每个高倍视野下,l形态典型的乳杆菌≤5,l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形态细菌(革兰阴性小杆菌、i弧形杆菌或革兰阳性球菌)≥6。

细菌性阴道病为正常菌群失调,l细菌定性培养在诊断中意义不大。目前,l已有细菌性阴道病试剂盒供临床应用。本病应与其他阴道炎相鉴别(下表)。

【细菌性阴道病的不良结局】

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可导致绒毛膜羊膜炎、i胎膜早破、i早产。非妊娠妇女可引起子宫内膜炎、i盆腔炎、i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感染。

【治疗】

选用抗厌氧菌药物,l主要有甲硝唑、i克林霉素。甲硝唑抑制厌氧菌生长,l而不影响乳杆菌生长,l是较理想的治疗药物,l但对支原体效果差。

1.口服药物11首选甲硝唑400mg,l每日2~3次,l口服,l共7日;也可选择甲硝唑2g,l单次口服;或克林霉素300mg,l每日2次,l连服7日。甲硝唑单次口服不如连用7日效果好。

2.局部药物治疗112%克林霉素软膏阴道涂布,l每次5g,l每晚1次,l连用7日;或甲硝唑泡腾片200mg,l每晚1次,l连用7~14日。局部用药与口服用药疗效相似,l治愈率在80%左右。

3.性伴侣的治疗11本病虽与多个性伴侣有关,l但对性伴侣给予治疗并未能改善治疗效果及降低其复发,l因此,l性伴侣不需常规治疗。

4.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11由于本病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l对任何有症状的孕妇及无症状的高危孕妇(有胎膜早破、i早产史)均需进行细菌性阴道病的筛查及治疗。由于本病在妊娠期有合并上生殖道亚临床感染的可能,l多选择口服用药,l治疗方案为甲硝唑200mg,l每日3~4次,l连服7日(有关妊娠期甲硝唑的应用见“滴虫性阴道炎”);或克林霉素300mg,l每日2次,l连服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