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1septicemia)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并生长、i繁殖、i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常见病原体为细菌,l但也可为真菌、i病毒或原虫等其他病原体。本节主要阐述细菌性败血症(bacterial1sepsis)。尽管医学和抗生素发展迅速,l但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其发生率占活产儿的1‰~10‰,l出生体重越轻,l发病越高,l极低出生体重儿可达164‰。病死率13%~50%。本病早期诊断困难,l易误诊。处理不及时,l可导致败血症休克(septic1shock)和多器官功能不全(multiple1organ1dysfunction1syndrome,lMODS)。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原菌因不同地区和年代而异,l我国多年来一直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为多见。近年来随着NICU的发展,l静脉留置针、i呼吸机和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l以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等原因,l使机会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i绿脓杆菌、i克雷伯氏杆菌、i肠杆菌、i变形杆菌、i不动杆菌、i沙雷菌、i微球菌等),l厌氧菌(脆弱类杆菌、i产气荚膜梭菌)以及耐药菌株所致的感染有增加趋势。空肠弯曲菌、i幽门螺杆菌等已成为新的致病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group1B1streptococcus,lGBS)和李斯忒菌为美国和欧洲新生儿感染常见的致病菌,l但国内极为少见。

1.非特异性免疫功能11①屏障功能差,l皮肤角质层薄、i粘膜柔嫩、i脐残端的创面;胃液酸度低、i胆酸少使消化液的杀菌力弱,l加上肠粘膜通透性大;血脑屏障功能薄弱;以上这些因素均有利于细菌进入。②淋巴结发育不全,l缺乏吞噬细菌的过滤作用,l不能将感染局限在局部淋巴结。③经典补体途径及替代补体途径的部分成分(C3iC5i调理素等)含量低,l机体对细菌抗原的调理作用差。④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和粘附性低,l备解素、i纤维结合蛋白、i溶菌酶含量低,l吞噬和杀菌能力不足,l影响中性粒细胞吞噬和杀菌能力。⑤单核细胞产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i白细胞介素8(IL-8)等细胞因子的能力低下。

2.特异性免疫功能11①新生儿体内IgG主要来自母体,l胎龄越小,l其含量越低,l因此早产儿更易感染;②IgM和IgA分子量较大,l不能通过胎盘,l新生儿体内含量很低,l因此易感染革兰阴性菌,l也易患消化道及呼吸道感染;③T细胞不能产生足量的细胞因子,l对外来特异性抗原的应答差;④巨噬细胞、i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低。

【临床表现】

根据败血症发病时间的早晚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在出生后7天内起病;感染发生在出生前或出生时;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杆菌为主;多系统受累、i病情凶险、i病死率高。晚发型在出生7天后起病;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l病原体以葡萄球菌、i机会致病菌或医源性感染为主;常有脐炎、i肺炎等局部感染病灶,l病死率较早发型低。

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症状常不典型,l早产儿尤其如此。表现为进奶量减少、i溢乳、i嗜睡或烦躁不安、i哭声低、i发热或体温不升、i不吃、i反应低下、i面色苍白或灰暗、i神萎、i嗜睡、i体重不增等症状。出现以下表现时应高度怀疑败血症发生:i①黄疸:i有时可为败血症的惟一表现。表现为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i黄疸迅速加深、i或黄疸退而复现,l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②肝脾肿大:i出现较晚,l一般为轻至中度肿大。③出血倾向:i皮肤粘膜瘀点、i瘀斑、i紫癜、i针眼处流血不止、i呕血、i便血、i肺出血、i严重时发生DIC。④休克:i面色苍灰,l皮肤花纹,l血压下降,l尿少或无尿。⑤其他:i呼吸窘迫、i呼吸暂停、i呕吐、i腹胀、i中毒性肠麻痹。⑥可合并脑膜炎、i坏死性小肠结肠炎、i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等。

【辅助检查】

1.周围血象11白细胞总数<5.0×109/L或>20×109/L,l中性粒细胞中杆状核细胞所占比例≥0.2、i出现中毒颗粒或空泡、i或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诊断价值。

2.细菌培养11①血培养:i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作血培养,l同时作L型细菌和厌氧菌培养可提高阳性率。②脑脊液培养:i约有1/3的败血症病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l故做腰穿者均应作脑脊液培养。③尿培养:i最好从耻骨上膀胱穿取标本,l以免污染。④其他:i胃液、i外耳道分泌物、i咽拭子、i皮肤拭子、i脐残端、i肺泡灌洗液等均可作细菌培养,l若培养出的细菌与血培养一致则意义更大。因新生儿抵抗力低下,l故即使血中培养出机会致病菌也应予以重视,l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败血症。

3.直接涂片找细菌11肝素血离心后吸取白细胞层涂片找细菌;脑脊液直接涂片找细菌意义大。

4.急相蛋白11C反应蛋白(C-reactive1protein,lCRP)、i触珠蛋白(Hp)、iα1酸性糖蛋白(α1-AGP)、iα1-抗胰蛋白酶(α1-AT)等在急性感染早期即可增加。CRP测定国内已普遍开展,l细菌感染后6~8小时即上升,l最高可达正常值(<8mg/L)的数百倍以上,l当感染被控制后短期内即可下降,l因此还有助于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5.鲎试验11用于检测血和体液中细菌内毒素,l阳性提示有G-细菌感染。

6.病原菌抗原检测11采用对流免疫电泳(countercurrent1immuno-electrophoresis,lCIE)、i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1immunosorbent1assay,lELISA)、i乳胶颗粒凝集(latex1agglutination,lLA)等方法用于血、i脑脊液和尿中致病菌抗原检测。

7.基因诊断方法11应用质粒(plasmid)分析、i限制性内切酶分析(restriction1endonuclease1analysis,lREA)、i核酸杂交(nucleic1acid1hybridization)、i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1chain1reaction,lPCR)等方法用于鉴别病原菌的生物型和血清型,l有利于寻找感染源。

【诊断】

根据病史中有高危因素、i临床症状体征、i周围血象改变、iCRP增高等可考虑本病诊断,l确诊有赖于病原菌或病原菌抗原的检出。

【治疗】

1.抗生素治疗11用药原则:i①早用药:i对临床拟诊败血症的新生儿,l不病等血培养结果即应使用抗生素。②合理用药、i联合用药:i病原菌未明确前可结合当地菌种流行病学特点和耐药菌株情况选择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明确病原菌后改用药敏试验敏感的抗菌药(见下表);对临床有效、i药敏不敏感者也可暂不换药。③静脉给药。④疗程足:i血培养阴性者经抗生素治疗病情好转时应继续治疗5~7天;血培养阳性者至少需10~14天;有并发症者应治疗3周以上。⑤注意药物毒副作用:i1周以内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l因肝肾功能不成熟,l给药次数宜减少,l每12~24小时给药1次,l1周后每8~12小时给药1次;头孢三嗪和头孢他啶易影响凝血机制,l使用时要警惕出血发生;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因可能产生耳毒性不宜使用。

2.处理严重并发症11①及时纠正休克:i输新鲜血浆或全血,l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②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③积极处理脑水肿和DIC。

3.清除感染灶11局部有脐炎、i皮肤感染灶、i粘膜溃烂或其他部位化脓病灶时,l应及时予以相应处理。

4.支持疗法11注意保温,l供给足够热卡和液体。

5.免疫疗法11静脉免疫球蛋白每日1300~500mg/kg,l3~5日;对重症患儿可行交换输血;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者可应用粒细胞集落因子(G-C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