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1disease,lID)是由免疫系统先天性发育障碍或后天损伤而致的一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抗感染功能低下,l反复发生严重的感染;或因(同时可伴有)免疫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功能异常,l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i过敏症和某些恶性肿瘤。由遗传因素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良造成的免疫功能障碍,l称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1immunodeficiency1disease,lPID)。由后天因素(如感染、i营养、i疾病、i药物等)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l称为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econdary1immunodeficiency1disease,lSID)或获得性(acquired)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种类较多,l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快速发展,l诊断技术不断改进,l新PID数目随之增加,l仅2003年就发现12种新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l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疾病总数达到110种。其分类与所占比例如下:iB细胞缺陷(50%),l联合免疫缺陷(20%),lT细胞缺陷(10%),l吞噬细胞缺陷(18%),l补体缺陷(2%)。见图8-2,l见下表。

图8-21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相对发病率

大约40%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起病于1岁以内,l另外40%在5岁以内,l15%于16岁以内,l仅5%发病于成人期。感染呼吸道最常见,l其次为胃肠道和皮肤,l也可为全身性感染。应排除非免疫性因素所致的感染易感性,l如糖尿病、i肾病综合征、i阻塞性疾病、i外伤、i微生态失常、i体内异物和营养不良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尤其是淋巴系统肿瘤的发生率,l较正常人高数10倍乃至100倍以上。多数患儿有明显家族史。

大多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遗传形式已明确,l几乎均为单基因遗传,l多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l其次为X-连锁隐性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60%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突变基因的DNA序列已被克隆,l突变位点(包括突变基因定位的染色体节段和基因位点)和突变形式(单个核苷酸缺失、i替代、i插入、i移码突变、i无义或错义突变等)也已确定。在WHO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l成立了有关疾病基因库,l记录登记全球范围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基因突变及其类型。多基因遗传性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确定较困难,l至今尚无确切的报道。

(一)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11B细胞缺乏或B细胞功能缺陷可导致各种抗体生成障碍,l以体内Ig水平降低或缺失为主要特征。Ig缺陷可涉及某1类或亚类,l亦可包括全部5类。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化脓性感染。这类病原主要为有细胞外包膜的微生物,l例如肺炎链球菌、i流感嗜血杆菌及链球菌,l真菌和病毒感染少见。

1.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1agammaglobulinaemia,lXLA)11本病又称为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和Bruton综合征。此病为最常见的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l见于男性患儿。其特点是血循环中B细胞及各类Ig均减少或缺乏,lT细胞数量和功能正常。通常在生后6~12月时开始出现反复严重的化脓性感染,l如鼻窦炎、i肺炎、i脑膜炎、i中耳炎、i败血症和脓疱病等。常并发恶性淋巴瘤、i白血病和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开始丙种球蛋白替代疗法的患者预后较好。本病发病机制为:i位于X染色体上的btk基因突变或缺失,l导致酪氨酸激酶合成障碍,l致使B细胞发育成熟障碍。

2.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11为原因未明的自限性疾病,l男女均可发病,l偶有家族史。以婴儿自己开始合成免疫球蛋白(Ig)的时间推迟为特征。自身合成的Ig在生后9~18个月才开始出现,l至2~4岁时其含量才达到正常儿童水平,l而自然痊愈。血清IgG、iIgA、iIgM总量常低于4g/L,lIgG<2.5g/L。在低Ig期间,l患儿容易罹患由革兰氏阳性菌所致的皮肤、i呼吸道和脑膜感染。

3.选择性IgA缺陷11为较常见的免疫缺陷病,l主要免疫学异常为IgA水平低(<50mg/L),lsIgA含量极低,l其他各类Ig水平正常。细胞免疫功能正常。多无明显症状,l或仅表现为呼吸道、i消化道、i泌尿道反复感染。少数患者可有严重感染。

4.选择性IgG亚类缺陷11患者的血清总IgG水平一般都正常,l而单个或多个IgG亚类的含量低于同龄正常儿童2个标准差以上。临床上与全丙球蛋白低下血症同样容易感染。2岁前难与生理性IgG亚类低下相鉴别,l故不宜过早诊断本病。

(二)T细胞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

1.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11又称DiGeorge综合征。男女都可发生。起因于6~8周时第三和第四对咽囊管分化发育障碍,l导致胸腺、i甲状旁腺及大血管等多种脏器的发育不全。可为基因异常综合征的一部分,l多伴常染色体22q11-ter缺失。实验室检查显示为T细胞功能缺陷、i外周血T细胞数量少或正常,l血清Ig水平往往正常。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及在新生儿期发生不易纠正的低钙抽搐,l常伴先天性心脏病(房、i室间隔缺损)、i人中短、i眼距宽、i下颌发育不良和耳位低等畸形。

2.特发性CD4+T细胞减少症11主要特征为CD4+细胞数量少(绝对值<103/L);无HI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无明确的其他免疫缺陷症或用药情况,l出现严重持久的细胞免疫缺陷;存在一种或多种提示细胞免疫缺陷的疾病。患者易患机会性感染,l如隐球菌性脑膜炎和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免疫球蛋白可减少,l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楚。

(三)联合免疫缺陷病

1.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1combined1immunodeficiency1disease,lSCID)11是一组胸腺、i淋巴组织发育不全及Ig缺乏的遗传性疾病,l机体不能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因此患者出生后6个月左右即出现发育障碍,l因产生严重感染而死亡。

(1)X连锁性遗传SCID:i是最常见的性连锁遗传性SCID,l约占整个SCID病例的50%~60%。病理表现为T细胞缺乏或显著减少;B细胞数量正常但功能异常,l导致Ig生成减少和类别转换障碍;B细胞表面可表达pre-B细胞特异性标志p120抗原,l表明B细胞存在成熟障碍。患儿在出生后最初数月内就反复发生中耳炎、i肺炎、i败血症、i腹泻和皮肤感染等疾患。并易发生白色念珠菌病,l分枝杆菌感染,l卡氏肺囊虫性肺炎,l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接种活疫苗后的全身性疫苗病。婴儿期即出现消瘦、i生长停滞。未经恰当治疗,l多在1岁内死于严重感染。近来报道,l骨髓移植可治愈该病,l成功率达90%。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SCID:i临床表现、i免疫学检查和病理改变与X连锁性遗传SCID相似。该病为细胞内激酶Jak3基因突变所致。

(3)伴腺苷脱氨酶(adenosine1deaminase,lADA)缺陷的SCID:iADA在淋巴细胞内特别丰富,l且活性最高。ADA基因突变致ADA缺乏,l导致脱氧腺苷三磷酸和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大量堆积,l抑制DNA合成,l对淋巴细胞呈毒性作用,l抑制T、iB细胞增殖和分化。

2.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11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胸腺和外周淋巴组织发育不良,l小脑呈退行性变,l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一般在幼儿期发病,l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结合膜和皮肤毛细血管扩张,l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l发育不良,l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i鼻窦炎和肺炎。易患肿瘤性疾病。本病预后不良,l常于青春期前死亡。

(四)吞噬细胞缺陷

1.慢性肉芽肿病(chronic1granulomatous1disease,lCGD)11X连锁遗传(65%)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5%)。特征是吞噬细胞内杀菌力缺陷导致严重感染及伴全身性肉芽肿和反应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l皮肤、i肺和肛门附近常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l亦常有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感染。

2.Chediak-Hiashi综合征11由吞噬细胞杀菌力和趋化性缺陷引起。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生肺部、i皮肤化脓性感染和皮下脓肿。常伴有眼部皮肤白化症和神经病变。外周血象及骨髓象出现巨大的嗜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包涵体,l为特征性的实验室诊断。骨髓移植可治愈部分病人。见下表。

(五)补体及甘露聚糖结合素缺陷11补体对杀灭细菌和嗜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补体缺陷会发生反复性化脓性感染。如C3缺陷的感染型与抗体缺陷病类似;补体的前端成分(C2iC4)缺陷,l易发生红斑狼疮和膜性增殖性肾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补体后端成分(C5iC6和C7)缺陷者,l对脑膜炎双球菌和淋球菌敏感。

甘露聚糖结合素可同大多数病原体表面普遍存在的甘露聚糖结合,l从而活化补体。补体及甘露聚糖结合素缺陷是由于密码子54多态性(中国人和白种人)和密码子57多态性(非洲人)引起。这些导致低MBL的多态性频率颇高(超过10%)。有低MBL的个体易患其他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