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麻疹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1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l临床以发热、i咳嗽、i流涕、i结膜炎、i口腔麻疹粘膜斑(又称Koplik1spots)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特征。多见于6月~5岁小儿。传播方式主要为空气飞沫传染。

【病因】

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l无亚型,l为单股RNA病毒。电镜下呈球形或丝杆状,l直径约100~250nm,l由6种结构蛋白组成,l具有血凝、i溶血及细胞融合等生物学活性。其抗原性稳定,l在体外生活力较弱,l于阳光照射或流通空气中20分钟即可失去致病力。但耐寒冷及干燥,l于0℃可存活1月,l-70℃可保存活力数月至数年。

【流行病学】

麻疹患者为最主要的传染源,l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及隐性感染者传染性较低。麻疹患者的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内都具有传染性,l其口、i鼻、i咽、i眼结合膜的分泌物中均含有病毒,l在咳嗽、i打喷嚏、i说话时,l以飞沫形式传染易感者,l而经被污染的衣物、i食物及用具等间接传染的机会较少。该病的传染性较强,l未患过麻疹而又未接种疫苗者,l即易感者接触后,l约90%以上发病。易感人群主要在6月~5岁小儿,l好发季节为冬春季。

【发病机制及病理】

当麻疹病毒侵入易感者的呼吸道粘膜或眼结合膜时,l在其局部繁殖,l并于感染后第2~3天少量病毒释放人血,l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继之病毒在全身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复制活跃,l于感染后第5~7天,l大量病毒释放入血,l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此时病毒可播散至全身组织器官,l但以口、i呼吸道、i眼结合膜、i皮肤及胃肠道等部位为主,l并表现出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麻疹病理特征是感染部位形成两种类型的多核巨细胞,l其一为网状内皮巨细胞,l又称“华-佛细胞”;其二为上皮巨细胞。两者均系多个细胞融合而成。前者广泛存在于全身淋巴结及肝脾等器官中,l后者主要位于皮肤、i眼结合膜、i鼻、i咽、i呼吸道和胃肠道粘膜等处。

麻疹系全身性疾病,l皮肤浅表血管内皮细胞肿胀、i增生、i渗出,l真皮淋巴细胞浸润、i充血肿胀。表皮细胞坏死及退行性变性形成脱屑,l因红细胞崩解及血浆渗出使皮疹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呼吸道病变最明显,l可表现为鼻炎、i咽炎、i支气管炎及肺炎。肠道粘膜可有受累,l严重时可并发脑炎。

【临床表现】

1.典型麻疹

(1)潜伏期:i一般为6~18天,l可有低热及全身不适。

(2)前驱期:i一般持续3~4天,l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及眼结合膜炎的表现,l有发热、i咳嗽、i流涕、i流泪,l眼结合膜充血、i畏光及咽痛和周身乏力。病后的第2~3天,l于第二磨牙相对应的颊粘膜处,l可见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l外周有红晕,l即麻疹粘膜斑,l为麻疹前驱期的特异性体征,l有诊断价值。初起时仅数个,l1~2天内迅速增多,l可波及整个颊粘膜,l甚至唇部粘膜,l于出疹后1~2天迅速消失。部分病人也可有头痛,l呕吐、i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出疹期:i多于发热后的3~4天出疹,l此时发热、i呼吸道症状达高峰。皮疹先出现于耳后、i发际,l渐及前额、i面、i颈,l自上而下至胸、i腹、i背及四肢,l最后达手掌和足底,l2~3天波及全身。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l压之退色,l疹间皮肤正常,l继之转为暗红色,l可融合成片,l部分病例可出现出血性皮疹。此期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轻度肿大,l肺部可有湿啰音。

(4)恢复期:i出疹3~4天后,l按出诊先后顺序依次消退。此期体温下降,l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疹退后,l皮肤有糠麸状脱屑及浅褐色色素沉着,l7~10天痊愈。

2.非典型麻疹

(1)轻型麻疹:i多见于对麻疹具有部分免疫力者,l如6个月以内婴儿、i近期接受过被动免疫或曾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前驱期较短,l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较轻,l麻疹粘膜斑不典型或不出现,l皮疹稀疏,l无并发症,l病程1周左右。

(2)重型麻疹:i多见于全身状况差,l免疫力低下或继发严重感染者。起病急骤,l持续高热,l全身中毒症状重,l可出现中毒性麻疹、i出血性麻疹、i休克型麻疹、i疱疹性麻疹。此型病情危重,l病死率高。

(3)异型麻疹(非典型麻疹综合征):i多见于接种麻疹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后4~6年,l再次感染麻疹者。表现高热、i头痛、i肌痛、i乏力等,l多无麻疹粘膜斑,l2~3天后出疹,l但从四肢远端开始,l渐及躯干及面部。皮疹为多型性,l有斑丘疹、i疱疹、i紫癜或荨麻疹等。

(4)无皮疹型麻疹:i多见于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全病程无皮疹,l不出现麻疹粘膜斑,l呼吸道症状可有可无、i可轻可重。因此,l临床诊断较困难,l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查诊断。

【辅助检查】

1.血常规11白细胞总数减少,l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若白细胞总数增高,l尤为中性粒细胞增加,l提示继发细菌感染;如淋巴细胞严重减少,l常提示预后不良。

2.血清学检查11ELISA测定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l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好。IgM抗体于病后5~20天最高,l故测定其是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IgG抗体恢复期较早期增高4倍以上也有意义。

3.病原学检测11取患儿鼻咽部分泌物、i血细胞及尿沉渣细胞,l应用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法检测麻疹病毒抗原,l可做出早期诊断。此外,l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也是一种敏感和特异的监测方法。

【并发症】

1.肺炎11为麻疹的最常见并发症,l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l可发生于麻疹过程中各个时期,l是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麻疹病毒引起的肺炎多不严重,l主要为继发细菌或其他病毒感染。

2.喉炎11多见于2~3岁以下小儿,l常由继发细菌感染所致。临床可表现为声音嘶哑、i犬吠样咳嗽及吸气性呼吸困难。轻者随体温下降、i皮疹消退症状逐渐消失,l重者可因窒息而导致死亡。

3.心肌炎11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l轻者仅有心音低钝、i心率增快、i一过性心电图改变,l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l甚至心源性休克。

4.脑炎11多发生于出疹后的2~6天,l其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多数可恢复,l重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i癫痫及瘫痪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11是麻疹的一种远期并发症,l较罕见。多发生麻疹后2~17年(平均7年)。临床逐渐出现智力障碍、i性格改变、i运动不协调、i视听、i语言障碍及癫痫发作等,l最后因昏迷、i强直性瘫痪而死亡。

【诊断】

典型病例不难诊断。根据当地有麻疹流行,l患儿有接触史,l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l如急性发热,l上呼吸道卡他症状,l结膜充血、i畏光,l口腔麻疹粘膜斑等即可诊断。非典型病例,l需依赖于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1.风疹11呼吸道表现及全身中毒症状较轻,l无口腔麻疹粘膜斑。常于发热1~2天后出疹,l皮疹分布以面、i颈及躯干为主,l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常伴有耳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2.幼儿急疹11突然高热,l持续3~5天,l上呼吸道症状较轻,l热骤降而出现皮疹,l皮疹分布以躯干为主,l1~3天皮疹退尽。故热退疹出为本病特点。

3.猩红热11发热、i咽痛明显,l1~2天后全身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l疹间皮肤充血,l面部无皮疹,l口周苍白圈,l持续3~5天皮疹消退,l1周后全身大片脱皮。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4.药物疹11近期有用药史,l皮疹痒,l伴低热或无热,l停药后皮疹逐渐消退。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升高。

【治疗】

目前尚无抗麻疹病毒药物。其主要治疗原则对症治疗,l加强护理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一般治疗11应卧床休息,l保持室内空气新鲜,l注意温度及湿度。保持眼、i鼻及口腔清洁,l避免强光刺激,l给予营养丰富并易于消化的食物,l注意补充维生素,l尤其是维生素A和D。

2.对症治疗11高热可采用物理降温或酌用小剂量退热药;咳嗽可适当用镇咳祛痰剂;惊厥时可给予镇静止抽剂;体弱病重患儿可早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此外,l还应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稳。

3.并发症治疗11根据各种并发症的发生,l给予及时而相应的有效治疗。抗生素无预防并发症的作用,l故不宜滥用。

【预防】

预防麻疹的关键是对易感者接种麻疹疫苗,l提高其免疫力。

1.管理传染源11对麻疹患儿,l应做到早发现、i早报告、i早隔离及早治疗。一般病人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l合并肺炎者应延长到出疹后10天。易感的接触者应检疫3周,l并给予被动免疫制剂。

2.切断传播途径11在麻疹流行期间,l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l轻型无并发症者可在家中隔离,l病人居住处应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

3.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i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国内规定初种年龄为生后8个月,l因疫苗的免疫期为4~6年,l故7岁时应复种一次。易感者若在接触病人2天内接种疫苗,l则仍有可能预防麻疹发生或减轻病情。

(2)被动免疫:i对体弱多病儿和婴幼儿,l未接受过麻疹预防接种者,l若在接触麻疹5天内,l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0.25ml/kg可预防发病。若在接触麻疹5天后注射,l则只能减轻症状。被动免疫仅维持3~8周,l以后还应采取主动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