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猩红热

猩红热(scarlet1fever)是一种由A族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l其临床以发热、i咽峡炎、i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及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多见于3~7岁的儿童,l少数患儿于病后2~3周可发生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

病原菌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其直径约0.6~1.0μm,l依据其表面抗原M,l可分为80个血清型。该M蛋白是细菌的菌体成分,l对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都有免疫毒性作用。链球菌能产生A、iB、iC三种抗原性不同的红疹毒素,l其抗体无交叉保护力,l均能致发热和猩红热皮疹。此外,l该细菌还能产生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l前者可溶解血块并阻止血液凝固,l后者可溶解组织间的透明质酸,l使细菌在组织内扩散。细菌的致热性外毒素可引起发热、i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对热及干燥抵抗力不强,l经55℃处理30分钟可全部灭活,l也很容易被各种消毒剂杀死,l但在0℃环境中可生活几个月。

【流行病学】

猩红热通过飞沫传播,l由于这种链球菌在外界环境中普遍存在,l带菌者和不典型的病例为主要传染源,l急性病人因比较容易引起重视,l及时隔离,l直接传播机会反而较少。被污染的日常用品的间接传播偶可发生,l皮肤脱屑本身没有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l冬春季为发病高峰,l夏秋季较少。

【发病机制及病理】

溶血性链球菌从呼吸道侵入咽、i扁桃体,l引起局部炎症,l表现为咽峡及扁桃体急性充血、i水肿,l有中性粒细胞浸润,l纤维素渗出,l可为卡他性,l脓性或膜性,l并可向邻近组织器官扩散,l亦可通过血源播散。炎症病灶处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红斑毒素,l经吸收后使机体表皮毛细血管扩张,l真皮层广泛充血,l在毛囊口周围有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l形成猩红热样皮疹。恢复期表皮细胞角化过度,l并逐渐脱落形成临床上的脱皮。舌乳头红肿突起,l形成杨梅舌。重型患者可有全身淋巴结、i肝、i脾等网状内皮组织增生,l心肌发生中毒性退行性变。部分患者于2~3周后出现变态反应,l主要表现为肾小球肾炎或风湿热。

【临床表观】

1.潜伏期11通常为2~3天,l短者1天,l长者5~6天。外科性猩红热潜伏期较短,l一般为1~2天。

2.前驱期11从发病到出疹为前驱期,l一般不超过24小时,l少数病例可达2天。起病多急骤,l当局部细菌繁殖到一定数量,l并产生足够的外毒素时即出现症状,l有畏寒,l高热伴头痛、i恶心、i呕吐、i咽痛等。婴儿在起病时烦躁或惊厥。检查时可见咽部炎症,l轻者仅咽部或扁桃体充血,l重者咽及软腭有脓性渗出物和点状红疹或出血性红疹,l或可有假膜形成。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及压痛。

3.出疹期11多见于发病后1~2天出疹。皮疹从耳后,l颈及上胸部,l然后迅速波及躯干及上肢,l最后到下肢。皮疹特点是全身皮肤弥漫性发红,l其上有点状红色皮疹,l高出皮面,l扪之有粗糙感,l压之退色,l有痒感,l疹间无正常皮肤可见,l以手按压则红色可暂时消退数秒钟,l出现苍白的手印,l此种现象称为贫血性皮肤划痕,l为猩红热的特征之一。在皮肤皱褶处,l如腋窝、i肘弯和腹股沟等处,l皮疹密集成线压之不退,l称为帕氏线,l为猩红热特征之二。前驱期或发疹初期,l舌质淡红,l其上被覆灰白色苔,l边缘充血浮肿,l舌刺突起,l2~3天后舌苔由边缘消退,l舌面清净呈牛肉样深红色,l舌刺红肿明显,l突出于舌面上,l形成“杨梅”样舌,l为猩红热特征之三。猩红热病人还可出现口周苍白区,l系口周皮肤与面颊部发红的皮肤比较相对苍白,l但其诊断价值不及以上特征重要,l因其他发热性疾病如肺炎,l麻疹有时亦会出现类似情况。

4.恢复期11皮疹于3~5天后颜色转暗,l逐渐隐退。并按出疹先后顺序脱皮,l皮疹愈多,l脱屑愈明显。轻症患者呈细屑状或片状屑。重症患者有时呈大片脱皮,l以指、i趾部最显。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炎症也很快消退。此期约1周左右。

除了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外,l随着细菌毒力的强弱,l侵入部位的差异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l又有其特殊表现:i

(1)脓毒型:i咽峡炎明显,l渗出物多,l局部粘膜可坏死而形成溃疡。细菌扩散到附近组织,l发生化脓性中耳炎、i鼻旁窦炎、i乳突炎及颈部淋巴结炎,l重者导致败血症。目前该型已较少见。

(2)中毒型:i全身中毒症状重,l高热40℃以上。往往出现意识障碍、i萎靡、i嗜睡或烦躁,l重者谵妄,l惊厥及昏迷。亦可呈循环衰竭及中毒性心肌炎表现。皮疹可为出血性,l延时较久,l但咽峡炎不明显。此型患者易引起全身或局部的细菌感染性并发症。自抗生素应用以来,l已很少见到。

(3)外科型(包括产科型):i病原菌通过咽外途径如伤口、i产道、i烧、i烫伤创面或皮肤感染侵入人体引起发病,l其皮疹先出现于细菌入侵部位附近,l邻近的淋巴结炎较显著,l全身症状轻,l咽扁桃体无炎症。预后良好。

【辅助检查】

1.血象11患儿白细胞总数增加,l约在(10~20)×109/L,l中性粒细胞可达80%以上,l严重者可出现中毒颗粒。

2.血清学检查11可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咽拭涂片进行快速诊断。

3.细菌培养11从鼻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内取标本作细菌培养。

【诊断和鉴别诊断】

典型皮疹、i帕氏线,l“杨梅”舌等是诊断猩红热的主要依据,l再结合全身症状如发热、i咽痛、i扁桃体红肿,l以及流行病学特点,l诊断并不难。诊断困难者多系极轻和极重的或就诊时恰在出疹期与脱屑期之间,l缺乏显著症状的病例。应仔细询问病史,l体检时尤需注意本病特征性表现。咽拭子细菌培养阳性有助于诊断。

本病应与下列疾病作鉴别诊断:i

1.风疹11其皮疹有时与猩红热不易鉴别,l但枕后淋巴结肿大,l白细胞减少,l当地流行情况可供鉴别。

2.麻疹11典型麻疹皮疹与猩红热皮疹不相同,l但在麻疹前驱期偶或暂现猩红热样的皮疹,l反之猩红热患儿四肢有时可见麻疹样皮疹。但麻疹的卡他症状,l麻疹粘膜斑,l皮疹特点及出疹次序及疹退后的色素沉着,l白细胞降低,l流行史等有助于鉴别。

3.药物疹11奎宁、i苯巴比妥、i磺胺类、i安替比林、i颠茄合剂、i阿托品等药物,l有时可致皮肤弥漫性潮红,l或可表现为斑丘疹。但缺乏全身症状、i无咽峡炎征,l皮疹分布不均匀,l主要靠仔细询问药物史有助鉴别。

4.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1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红斑毒素也可引起类似猩红热样皮疹,l与中毒型猩红热不易鉴别,l其皮疹多在起病后3~5天出现,l持续时间较短,l中毒症状更为明显,l大多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灶,l病灶的细菌培养、i血培养有助于鉴别。

【治疗】

1.一般治疗11供给充分的营养、i热量。在发热,l咽痛期间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l保持口腔清洁,l较大儿童可用温盐水漱口。高热者,l应物理降温或用退热剂。

2.抗菌治疗11青霉素能迅速消灭病原菌,l预防和治疗脓毒并发症,l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更重要的在于预防并发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急性风湿热的发生。治疗开始愈早,l预防效果愈好。青霉素剂量每日5万U/kg,l分2次肌注。严重感染者,l剂量可加大到10~20万U/kg,l静脉滴注。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l剂量每日30~40mg/kg,l分4次口服,l疗程7~10天。

【预防】

1.早期隔离病人11明确诊断后将患儿进行隔离治疗,l由于早期使用抗生素,l病原菌很快消失,l隔离期限缩短为1周。病情不需住院者,l尽可能在家隔离治疗。最好咽培养3次阴性后解除隔离。

2.接触者的处理11儿童机构发生猩红热时,l应严密观察接触者。认真进行晨间检查,l有条件可做咽拭子培养。对可疑猩红热、i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l都应给予隔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