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1dysentery)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l而中毒型细菌性痢疾(bacillary1dysentery,ltoxic1type)则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起病急骤,l临床以高热、i嗜睡、i惊厥、i迅速发生休克及昏迷为特征。本病多见于3~5岁体格健康的儿童,l病死率高,l必须积极抢救。

【病因及流行病学】

本病的病原体为痢疾杆菌,l属肠杆菌的志贺菌属。志贺菌属分成A、iB、iC、iD四群,lA群也称痢疾志贺菌,lB群也称福氏志贺菌,lC群也称鲍氏志贺菌,lD群也称宋内志贺菌。我国引起流行的多数为福氏志贺菌,l其次为宋内志贺菌。

急性、i慢性痢疾病人及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其传播方式通过消化道传播。本病夏秋多见,l多见于体格健壮的小儿,l发病年龄以3~5岁多见。

【发病机制】

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志贺菌侵袭人体后,l细菌裂解,l产生大量内毒素和少量外毒素。志贺菌内毒素从肠壁吸收入血,l引起发热、i毒血症及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作用于肾上腺髓质及兴奋交感神经系统释放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等,l使小动脉和小静脉发生痉挛性收缩。内毒素直接作用或通过刺激网状内皮系统,l使组氨酸脱羧酶活性增加,l或通过溶酶体释放,l导致大量血管扩张物质释放,l使血浆外渗,l血液浓缩。此外,l血小板凝聚,l释放血小板因子3,l促进血管内凝血,l加重微循环障碍。

本病的上述病变在脑组织中最为明显,l可发生脑水肿,l甚至脑疝,l临床表现为昏迷、i抽搐及呼吸衰竭,l常是导致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死亡原因。

【病理】

本病的肠道病变轻而不典型,l特别在疾病的早期中毒症状虽极严重,l但病理改变并不明显。甚至在死亡病例中,l结肠仅见充血、i水肿。主要病理改变为大脑及脑干水肿,l神经细胞变性及点状出血,l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l部分肾上腺充血、i皮质出血和萎缩。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通常为1~2天,l但可短至数小时,l长达8天。

1.发病特点11起病急骤,l突发高热,l常在肠道症状出现前发生惊厥,l短期内(一般在数小时内)即可出现中毒症状。起病后体温很快上升至39℃以上,l可达40~41℃,l可伴有头痛,l畏寒等症状,l但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肠道症状往往在数小时或十数小时后出现,l故常被误诊为其他热性疾病。

2.分型11根据其临床表现,l分为如下三型。

(1)休克型(皮肤内脏微循环障碍型):i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初起面色灰白,l唇周青灰,l四肢冷,l指趾甲发白,l脉细速,l心率增快。后期出现青紫,l血压下降,l尿量减少,l脉细速或细弱,l甚至不能触及,l心音低钝,l无尿。重者青紫严重,l心率减慢,l心音微弱,l血压测不出。并可同时伴心、i肺、i血液及肾脏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

(2)脑型(脑微循环障碍型):i病初起时小儿烦躁或萎靡、i嗜睡,l严重者出现惊厥。惊厥可反复发作,l开始时发作前后神志清楚,l继之可转入谵妄昏迷,l并可在持续惊厥后呼吸突然停止,l这是由于脑细胞缺氧引起脑水肿产生脑疝所致。眼底检查可见小动脉直径变细,l小静脉淤血扩张。此型较重,l病死率高。

(3)肺型(肺微循环障碍型):i主要表现为呼吸窘迫综合征。以肺微循环障碍为主,l常由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休克型或脑型发展而来,l病情危重,l病死率高。

(4)混合型:i上述两型或三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l此型极为凶险,l病死率更高。

【辅助检查】

1.血常规11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l但发热仅数小时的患儿可以不高。

2.大便常规11可见成堆白细胞、i吞噬细胞和红细胞。尚无腹泻的早期病例,l应用生理盐水灌肠后作粪便检查。粪便常规一次正常,l不能排除该病的诊断,l需要复查。

3.便培养11可分离出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4.血清学检测11与细菌培养相比,l可早期快速诊断。但易出现假阳性,l故临床上广泛应用。

5.特异性核酸检测11采用核酸杂交或聚合酶链反应可直接检查大便中的痢疾杆菌核酸,l其灵敏度较高,l特异性较强,l快捷方便,l是较有发展前途的检测方法。

【诊断及鉴别诊断】

3~5岁的健康儿童,l夏秋季节突然高热,l伴反复惊厥、i脑病和休克表现者,l均应考虑本病。可用肛拭子或灌肠取便,l若镜检发现大量脓细胞或红细胞可确定诊断,l但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上呼吸道感染11本病初起高热可伴有惊厥,l但惊厥很少反复,l且高热时及惊厥后精神尚可,l面颊潮红,l而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患者常精神萎靡,l面色灰白。还可结合两者的接触史以资区别。

2.流行性乙型脑炎11本病也有发热,l惊厥等表现。但本病的热度是逐日升高的,l初1~2天热度并不很高,l常不引起家属注意,l神经症状也常在发热1~2天后出现。乙脑很少有循环障碍的症状。脑脊液检查可资鉴别。

3.流行性脑膜炎11本病也有高热、i惊厥、i昏迷,l亦可伴有面灰肢冷而很快发展为休克者。但流脑常伴有呕吐,l皮肤出血点或出血斑,l脑膜刺激征亦较为明显,l且多见于冬春季节。脑脊液检查可资区别。

4.大叶性肺炎、i尿道感染或败血症11这类细菌性感染亦常以发高热起病,l偶尔也可发生抽搐,l面色苍白等中毒症状,l鉴别需依赖肺部体征,l胸部X线检查,l尿常规及血培养等加以区别。

5.坏死性出血性小肠炎11本病常以发热起病,l有血便,l粪便具有特殊的臭味,l腹痛较剧。热度一般不高,l腹泻症状明显,l严重时便血较多。休克常出现在后期。

【治疗】

本病病情凶险,l必须及时抢救治疗。

1.降温止惊11可采用物理、i药物降温或亚冬眠疗法。持续惊厥者,l可用地西泮0.3mg/kg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最大剂量≤10mg/次);或用水和氯醛40~60mg/kg保留灌肠;或苯巴比妥钠肌肉注射。

2.控制感染11通常选用两种痢疾杆菌敏感的抗生素静脉滴注。因近年来痢疾杆菌对氨苄青霉素、i庆大霉素等耐药菌株日益增多,l故可选用丁胺卡那霉素、i头孢噻肟钠或头孢曲松钠等药物。

3.抗休克治疗

(1)扩充血容量,l纠正酸中毒,l维持水、i电解质酸碱平衡。

(2)改善微循环11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l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l如多巴胺、i酚妥拉明等。

(3)应用糖皮质激素11可及早应用。地塞米松0.2~0.5mg/(kg·次)静滴,l每天1~2次,l疗程3~5天。

4.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11首选20%甘露醇减低颅内压,l剂量0.5~1g/(kg·次)静脉注射,l每天3~4次,l疗程3~5天,l必要时与利尿剂交替使用。此外,l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l保证血氧在正常范围内,l若出现呼吸衰竭,l及早给予机械通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