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真菌病:念珠茵病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数种念珠菌引起的疾病。本病常为继发性,l多发生于体内平衡失调和各种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本病多见于儿童,l有的自婴儿发病后,l长期潜伏至成人时再发病。其中白色念珠菌是最常引起人类疾病的念珠菌。

【病因和发病机制】

白色念珠菌(candida1albicans)是一种假丝酵母菌,l菌体呈圆形或椭圆形,l直径2~4μm,l主要以出芽方式繁殖,l产生芽生孢子及分隔小菌丝,l易在酸性环境中繁殖,l革兰染色阳性。可寄生于正常人皮肤、i口腔、i上呼吸道、i消化道及阴道等处,l健康小儿带菌率达5%~30%。白色念珠菌属于条件致病菌,l正常情况下不致病,l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致病,l称内源性感染,l原发灶常在口腔,l感染自口、i咽部向下蔓延而引起食管、i胃及小肠病变。外源性感染是由接触致病力强的白色念珠菌所致,l可有(或无)诱发因素。深入组织的真菌可产生菌丝,l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菌丝进一步穿透弥散,l导致血行播散。幼婴、i营养不良、i慢性腹泻、i白细胞减少、iT细胞功能异常者和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i皮质醇类或免疫抑制剂者,l免疫功能降低易于诱发念珠菌病。

【病理】

病理改变多种多样。依念珠菌侵犯不同器官和不同的发病阶段,l可以呈炎症、i化脓和肉芽肿等改变。黏膜病变以其坏死组织、i纤维素及大量菌丝和芽孢形成假膜,l假膜脱落后形成灶性糜烂和出血性溃疡;内脏病变多呈肉芽肿改变;急性播散型病灶显示灰白色的微小脓肿。病灶内可找到孢子及假菌丝,l外围有中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血管受侵呈急、i慢性血管炎改变,l易破裂出血,l亦可见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严重免疫抑制者炎症反应轻微,l仅见念珠菌及坏死组织形成的脓肿。

【临床表现】

本病可呈急性、i亚急性或慢性,l一般分为皮肤黏膜型和内脏型。

1.皮肤黏膜型11好发于新生儿和肥胖多汗小婴儿的皮肤皱褶处。尤其是肛周、i臀部、i外阴及腹股沟等尿布包裹区最易受损,l其次为腋窝、i颈前及下颌。以擦伤最常见,l皮肤皱褶处可见红斑、i水泡或脓疱,l皮肤潮红、i糜烂、i变厚,l有痒感,l上有灰白色脱屑。镜检见菌丝和芽孢,l培养为白色念珠菌。患者若有免疫缺陷,l皮肤可呈肉芽肿改变。播散型可见全身性粟粒疹。

黏膜受损最常表现为鹅口疮(thrush)。免疫功能低下时,l黏膜病变由舌、i颊黏膜蔓延至咽喉、i气管和食管。因此,l鹅口疮常为消化道、i呼吸道念珠菌病的局部表现,l或是播散型念珠菌病的早期征象。

2.内脏型

(1)消化道念珠菌病(gastrointestinal1candidiasis):i最常见为念珠菌肠炎(candida1enteritis),l多发生于营养不良或腹泻经久不愈的患者,l往往合并有鹅口疮,l大便黄稀或豆腐渣样,l多泡沫,l有发酵气味,l每日3~10余次不等。病程迁延,l常伴低热,l严重者形成肠黏膜溃疡而出现便血。如在粪便中找到菌丝可确诊。

念珠菌食管炎主要症状为恶心、i呕吐、i拒食、i吞咽困难及流涎等。年长儿诉胸骨下疼痛、i烧灼感和吞咽痛。X线检查见食管狭窄,l蠕动改变。食管镜检可见白色厚膜。

(2)呼吸道念珠菌病(respiratory1candidiasis):i以念珠菌性肺炎(candida1pneumonia)多见,l常继发于婴幼儿细菌性肺炎、i肺结核及血液病,l亦可从口腔直接蔓延或经血行播散。由于呼吸道柱状上皮细胞具有对真菌侵袭的自然抵抗力,l原发念珠菌性肺炎罕见。临床表现轻重不一,l轻者没有症状,l重者高热、i咳嗽,l常咳出无色胶胨样痰,l呼吸窘迫、i紫绀,l肺部可闻及中细湿啰音,l当病灶融合时可出现相应肺实变体征。X线表现与支气管肺炎相似。抗生素治疗无效,l起病缓慢,l病程迁延。

(3)泌尿道念珠菌病(urinary1tract1candidiasis):i多为白色念珠菌经血行播散所致,l全身性念珠菌病患者常见肾内病灶,l肾皮质和髓质均可见小脓肿。轻者临床症状不明显,l重者出现尿频、i尿急、i尿痛及肾功能改变。

(4)播散性念珠菌病综合征和念珠菌菌血症(syndrome1of1disseminated1candidiasis1and1candidemia):i念珠菌播散时往往表现为多器官的脓肿灶,l以心内膜和肾或颅脑的病变最常见。念珠菌心内膜炎的赘生物较大且易发生栓塞,l血行播散至脑可引起脑膜炎、i脑脓肿,l病死率高。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l在原发病(白血病、i恶性肿瘤等)的基础上体温增高,l症状加重,l全身状况恶化。常见者还有心肌炎、i心包炎、i肾小脓肿、i骨髓炎、i眼炎和肺炎等。

【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l下列检查有助诊断。

1.真菌检查11①标本真菌培养1周内出现乳白色光滑菌落,l且菌落数大于50%即有诊断意义。②病灶组织或伪膜、i渗液等标本镜检,l可见厚膜孢子及假菌丝,l多次镜检阳性有诊断意义。

2.血清学试验11抗体滴度升高,l其中抗体凝集试验和沉淀反应比补体结合试验更有价值。

3.病理诊断11病理组织中发现真菌和相应病理改变即可确诊。

4.眼底检查11念珠菌菌血症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上可见白色云雾状或棉球样病灶,l应常规行眼底检查。

【治疗】

1.一般治疗

(1)纠正免疫缺陷及治疗基础疾病,l去除病因。

(2)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和护理,l补充足够维生素,l病情严重者可酌情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浆或全血。

(3)严格掌握抗生素、i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用药指征,l尽可能少用或不用这些药物。

2.抗真菌治疗

(1)局限性口腔、i食管念珠菌感染11无并发症者局部治疗即可,l即用制霉菌素(Nystatin)悬液外敷或含漱,l每日100万U~300万U。

(2)呼吸道念珠菌病:i首选氟康唑(Fluconazole),l每日1次,l剂量3~6mg/kg,l口服或静脉注射,l疗程10~14d。病原菌为克柔念珠菌或其他耐药菌株时可改用依曲康唑(Itraconazole),l必要时应用二性霉素B(Amphoteriein1B)或其脂质体。亦可用制霉菌素5万U溶于0.9%氯化钠溶液2ml中雾化吸入行局部治疗。

(3)泌尿道念珠菌病:i口服氟康唑制剂由于其水溶性好,l生物利用度高,l绝大部分以原药型从尿中排出,l因而疗效甚佳。如系念珠菌性肾盂肾炎,l因其病死率极高,l应首选二性霉素B或其脂质体,l效果较佳。其他抗真菌药物,l如咪康唑(Micotin)、i酮康唑(Ketoconazole)在尿中以不同生物代谢型排出,l故无疗效。

(4)播散性念珠菌病或念珠菌败血症:i因念珠菌已有耐氟康唑者,l且病情极重,l故首选二性霉素B或其脂质体。二性霉素B开始宜小剂量,l每日0.1mg/kg,l如无不良反应,l可逐渐增至每日1.0~1.5mg/kg,l以5%葡萄糖液稀释,l浓度为5~10mg/100ml,l静脉缓慢滴注,l需6h以上滴完。至血培养阴性改为隔日1次,l疗程持续至体温恢复正常,l全部病变完全消失或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