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病:贾第虫病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giardiasis)简称贾第虫病,l是由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1Lamblia1Stile,l简称贾第虫)引起的一种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疾患。自1976年以来,l世界各地相继发生本病的流行,l甚至暴发流行,l因此,l贾第虫病被列为全世界危害人类健康的十种主要寄生虫病之一。本病曾在国际旅游者中流行,l一度有旅游者腹泻之称。

【病因和流行病学】

蓝氏贾第鞭毛虫属肉足鞭毛门的鞭毛亚门,l双滴虫目、i贾第虫属,l为单细胞原虫。其发育分为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主要寄生在小肠上段,l尤其是十二指肠内,l有时也寄生在胆囊、i胆道和肝胆管内。滋养体形如纵切的半个倒置梨子,l前端宽钝,l后端尖细,l腹扁而平,l背部隆起,l腹面前半部向内凹陷形成吸盘,l借此吸附于肠壁上;有4对鞭毛,l活虫体借助鞭毛摆动作活泼的翻滚运动。滋养体无胞口,l通过体表渗透作用摄取营养,l以二裂法繁殖。包囊椭圆形,l囊壁较厚,l对外界抵抗力强,l在水中可存活1~3个月,l粪便中能活10天以上。成熟包囊有4个细胞核,l是该虫的传播阶段,l随大便排出体外,l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包囊可在苍蝇、i蟑螂消化道内存活,l故它们也是传播媒介。

贾第虫感染的地理分布呈全球性,l感染率约为1%~30%,l儿童更高。在个别地方可达50%~70%。本病流行不仅见于热带和温带,l甚至寒带也有报道,l在东南亚和非洲的一些地区则更为常见。贾第虫的流行不同于其他肠道寄生虫,l它不仅多见于经济落后、i卫生状况不良的国家和地区而且在工业发达国家也出现流行甚或暴发流行。1965~1977年美国10个州共发生23起由饮水引起的贾第虫病的暴发流行。我国1988~1992年30个省市调查结果显示总患病率约2.52%,l发病高峰为5~9岁,l新疆、i西藏、i河南患病率高;吉林、i辽宁、i内蒙患病率低。贾第虫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人和包囊携带者为传染源,l食用包囊污染的水源或食物是主要传播途径。

【临床表现】

潜伏期平均1~2周,l最长45d。感染贾第虫后,l患者的临床表现可有很大差异。有的仅为无症状带虫者,l有的则可导致严重的肠吸收不良综合征,l引起显著的消化紊乱及肠道炎性反应。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i恶心、i呕吐、i腹痛、i腹泻、i腹胀等,l大便稀烂有粘液,l镜检可见脓细胞和红细胞,l并可找到包囊及滋养体。重度感染者可有暴发性腹泻,l水样便,l恶臭味,l腹胀明显,l病程3~4天,l也可持续数月转为慢性。慢性者病程长,l间歇性腹泻,l稀便恶臭,l腹痛、i腹胀、i食欲差、i贫血、i乏力、i消瘦、i营养不良及生长发育迟缓。

如虫体侵入阑尾可引起阑尾炎;寄生在肝胆系统,l可出现发热、i乏力、i厌食油腻、i右上腹疼痛,l肝功能大多正常,l极少发生黄疸。

【诊断】

凡小儿长期腹泻、i腹痛,l一般治疗难于根治者,l应考虑本病,l作下列检查以协助诊断。

1.病原体检查11在粪便中找到滋养体和包囊可确诊。光镜下新鲜稀薄便中可找到滋养体,l在成形便中须用碘液染色才能找到包囊。由于包囊的形成具有间歇性,l应隔日检查粪便,l连续3次以上。如多次粪便检查均为阴性,l临床上又不能排除本病者,l可作十二指肠引流,l在引流液中找到滋养体可确诊。

2.小肠活体组织检查11对粪便和小肠液检查均显示阴性的可疑病例,l必要时可选用小肠活体组织检查法。摘取活体组织的适宜部位为小肠Treitz韧带附近。对获得的标本行Giemsa或Masson染色,l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1用于检查血清中贾第虫抗体,l快速方便,l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l阳性率>92%。

【治疗】

1.甲硝唑(Metronidazole)11又称灭滴灵,l为首选药,l小儿用量为每日7~15mg/kg,l分3次口服,l连服5~10日。副作用有恶心、i眩晕、i白细胞下降。

2.替咪唑(Tinidazole)11是一种有效的抗贾第虫药物。其优点是可以单剂量使用。50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2g)1次口服,l治愈率在95%以上。

【预防】

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l治疗患者及携带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l加强饮食管理和粪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