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血管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检查方法:心脏的胚胎发育
胚胎早期三周左右由胚胎腹面咽喉下部的两侧的原始基所形成的两个血管源性管状结构在胚胎中轴两侧向中线融合,l形成了原始心管。胎龄22~24天,l在一系列基因的调控下,l心管先后发生四个收缩环和相应的四个膨大部分,l由头至尾,l形成了动脉干、i心球、i心室、i心房与静脉窦等结构,l与此同时心管发生扭转,l心球转至右尾侧位,l心管逐渐扭曲旋转,l心室的扩展和伸张较快,l因此渐渐向腹面突出,l这样使出自心球、i原来处于心管前后两端的动脉总干和静脉窦都位于心脏的前端。心脏的流入及排出孔道并列在一端,l四组瓣膜环也连在一起,l组成纤维支架(图13-1)。
图13-111胚胎早期由原始心管向四腔心的发育过程
心房和心室的最早划分为房室交界的背面和腹面长出一心内膜垫,l背侧内膜垫与腹侧内膜垫相互融合成为中间的分隔结构,l将房室分隔开。心房的左右之分起始于第三周末,l在心房腔的前背部长出一镰状隔,l名第一房隔,l其下缘向心内膜垫生长,l暂时未长合时所留孔道名第一房间孔。在第一房间孔未闭合前,l第一房间隔的上部形成另一孔,l名第二房间孔,l这样使左右心房仍保持相通。至第五、i六周,l于第一房间隔右侧又长出一镰状隔,l名第二房间隔,l此隔在向心内膜垫延伸过程中,l其游离缘留下一孔道,l名卵圆孔,l此孔与第一房间隔的第二房间孔,l并非叠合而系上下相对。随着心脏继续成长,l第一房间隔与第二房间隔渐渐接近而粘合,l第二房间孔被第二房间隔完全掩盖,l即卵圆孔处第一房间隔紧贴着作为此孔的帘膜,l血流可由右侧推开帘膜流向左侧,l反向时帘膜遮盖卵圆孔而阻止血液自左房流向右房(图13-2)。心室间隔的形成有三个来源:i①肌隔,l由原始心室底壁向上生长,l部分地将左右二室分开;②心内膜垫向下生长与肌隔相合,l形成室间隔;③小部分为动脉总干及心球分化成主动脉与肺动脉时的中隔向下延伸的部分。后两部分形成室间隔的膜部。室间隔发育过程中任何部分出现异常即可出现室间隔缺损,l其中以室间隔膜周部缺损最常见。二尖瓣、i三尖瓣分别由房室交界的左右侧及腹背侧心内膜垫及圆锥隔所组成。
图13-211胚胎心脏房间隔的发育过程
原始的心脏出口是一根动脉总干,l在总干的内层对侧各长出一纵嵴,l两者在中央轴相连,l将总干分为主动脉与肺动脉(图13-3)。由于该纵隔自总干分支处成螺旋形向心室生长,l使肺动脉向前、i向右旋转与右心室连接,l主动脉向左、i向后旋转与左心室连接。如该纵隔发育遇障碍,l分隔发生偏差或扭转不全,l则可造成主动脉骑跨或大动脉错位等畸形。
原始心脏于胚胎第2周开始形成后,l约于第4周起有循环作用,l至第8周房室间隔已完全长成,l即成为四腔心脏。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就是在这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