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酸中毒:远端肾小管酸中毒(I型)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istal1renal1tubular1acidosis,ldRTA)是由于远端肾小管排泌H+障碍,l尿NH4+及可滴定酸排出减少所致。

【病因】

Ⅰ型肾小管酸中毒有原发性和继发性,l原发者见于先天性肾小管功能缺陷,l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l也有隐性遗传和特发病例。继发者可见于很多疾病,l如肾盂肾炎、i特发性高γ-球蛋白血症、i干燥综合征、i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i系统性红斑狼疮、i纤维素性肺泡炎、i甲状旁腺功能亢进、i甲状腺功能亢进、i维生素D中毒、i特发性高钙尿症、iWilson病、i药物性或中毒性肾病、i髓质囊性病、i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i碳酸酐酶缺乏症等。

【发病机制】

由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原因导致远端肾小管排泌H+和维持小管腔液-管周间H+梯度功能障碍,l使尿液酸化功能障碍,l尿pH>5.5,l净酸排泄减少。远曲小管HCO3-重吸收很少,l排泌的H+主要与管腔液中Na2HPO3交换Na+l形成NaH2PO4与NH3结合形成NH4+。H2PO4-与NH4+不能弥散至细胞内,l因此产生较陡峭的小管腔液-管周间H+梯度。Ⅰ型RTA病人不能形成或维持这个梯度,l故使H+储积,l而体内HCO3-储备下降,l血液中Cl-代偿性增高,l因而发生高氯性酸中毒。由于泌H+障碍,lNa+-H+交换减少,l必然导致Na+-K+交换增加,l大量K+iNa+被排出体外,l因而造成低钾、i低钠血症。病人由于长期处于酸中毒状态,l致使骨质脱钙、i骨骼软化而变形,l骨质游离出的钙可导致肾钙化或尿路结石。

产生H+梯度缺陷的机制尚未阐明,l可能与以下学说有关:i①H+分泌缺陷(secretory1defect):i各种原发或继发原因引起H+泵功能衰竭,l泌氢功能障碍,l故不能形成正常的H+梯度。②梯度缺陷(gradient1defect):i该学说认为远端肾小管H+主动分泌能力没有受损,l但不能在远端肾小管细胞和管腔之间建立陡峭的H+梯度,l可能与远端肾小管腔面为负电荷,l远端肾小管1Na+转运障碍或Cl-重吸收增加,l使管腔中负电位下降,l从而抑制了依赖电压的H+分泌,l导致尿液酸化障碍。③H+泵分泌速率降低(rate1dependent1defect):i常见于长期接受锂治疗的病人,l主要为H+泵泌H+速率下降。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i①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②电解质紊乱主要为高氯血症和低钾血症;③尿NH4+和可滴定酸(TA)排出减少,l尿钾排出增多;④碱性尿,l即使在酸中毒或酸负荷时,l始终尿pH>5.5;⑤高尿钙,l常有肾钙化或肾结石表现;⑥尿路症状等。

原发性病例,l可在出生后即有临床表现。临床上分为婴儿型和幼儿型。慢性代谢性酸中毒表现有厌食、i恶心、i呕吐、i腹泻、i便秘及生长发育落后等。低钾血症病人出现全身肌无力和周期性麻痹。肾性骨病常表现为软骨病或佝偻病,l囟门宽大且闭合延迟,l出牙延迟或牙齿早脱,l维生素D治疗效果差。病人常有骨痛、i骨折,l小儿可有骨骼畸形、i侏儒等。由于肾结石和肾钙化,l患儿可有血尿、i尿痛等表现,l易导致继发感染与梗阻性肾病。肾脏浓缩功能受损时,l病人还常有多饮、i多尿、i烦渴等症状。

【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11①血浆pH、iHCO3-或CO2CP降低;②血氯升高,l血钾、i血钠降低,l血钙和血磷偏低,l阴离子间隙正常;③血ALP升高。

2.尿液检查11①尿比重低;②尿pH>6;③尿钠、i钾、i钙、i磷增加;④尿铵显著减少。

3.HCO3-排泄分数<5%11方法:i从每日口服碳酸氢钠2~10mmol/kg起,l逐日增加剂量至酸中毒纠正,l然后测定血和尿中HCO3-和肌酐(Cr),l按下列分式计算:iFE1HCO3-=(尿HCO3-/血HCO3-)÷(尿Cr/血Cr)×100

4.肾功能检查11早期为肾小管功能降低。待肾结石、i肾钙化导致梗阻性肾病时,l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l血肌酐和BUN升高。

5.X线检查骨11骼显示骨密度普遍降低和佝偻病表现,l可见陈旧性骨折。腹部平片可见泌尿系结石影和肾钙化。

6.判别试验11对于不典型病例及不完全型RTA及判别机制类型,l有赖于下列实验诊断方法:i

(1)尿pH及NH4Cl负荷试验:i酸中毒时肾小管泌H+增加,l尿pH下降。通常血1pH<7.35时,l尿pH应<5.5。NH4C1负荷试验对明显酸中毒者不宜应用。当血HCO3-降至20mmol/L以下时,l尿pH>5.5,l具有诊断价值。尿pH>5.5,l则可排除本症。

(2)尿TA和NH4+的测定:iⅠ型RTA者,l尿TA排出明显减少,l尿NH4+排出量正常,l甚至代偿增加。此试验可估计Ⅰ型RTA酸化功能损害程度。

(3)尿二氧化碳分压(u-BPC02)测定:i在碱性尿的条件下,l远端肾小管泌H+增加,lH2CO3延迟脱水,l是u-BPCO2升高的主要原因,l以u-BPCO2作为判断完全性或不完全性Ⅰ型1RTA的H+分泌缺陷。正常u-BPCO2>30mmHg,l完全性或不完全性Ⅰ型RTA1H+分泌缺陷者<30mmHg。在本试验中应注意出现代谢性碱中毒,l低血钾,l水潴留等不良反应。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以上典型临床表现,l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l尿1pH>5.5者,l即可诊断dRTA,l确定诊断应具有:i①即使在严重酸中毒时,l尿pH也不会低于5.5;②有显著的钙、i磷代谢紊乱及骨骼改变;③尿铵显著降低;④FE1HCO3-<5%;⑤氯化铵负荷试验阳性。

对于不典型病例及不完全型RTA,l诊断有赖于判别诊断实验。

鉴别诊断主要是与各种原因所致的继发性dRTA相区别。

【治疗】

1.纠正酸中毒11在儿童,l即使RTA-I,l亦有6%~15%的碳酸氢盐从肾脏丢失(在成人<5%),l故可给予2.5~7mmol/(kg·d)的碱性药物。常用口服碳酸氢钠(Sodium1Bicarbonate)或用复方枸橼酸溶液(Shohl液,l含枸橼酸140g,l枸橼酸钠98g,l加水1000ml),l每ml相当于1mmol的碳酸氢钠盐。开始剂量2~4mmol/(kg·d),l最大可用至5~14mmol/(kg·d),l直至酸中毒纠正。

2.纠正电解质紊乱11低钾血症可服10%枸橼酸钾(Potassium)0.5~1mmol/(kg·d),l每日3次。不宜用氯化钾,l以免加重高氯血症。

3.肾性骨病的治疗11可用维生素D、i钙剂。维生素D剂量5000~10000IU/d。但应注意:i①从小剂量开始,l缓慢增量;②监测血药浓度及血钙、i尿钙浓度及时调整剂量,l防止高钙血症的发生。

4.利尿剂的使用111噻嗪类利尿剂可减少尿钙排泄,l促进钙回吸收,l防止钙在肾内沉积。如氢氯噻嗪1~3mg/(kg·d),l分3次口服。

5.其他11补充营养,l保证入量,l控制感染及原发疾病的治疗均为非常重要的措施。

【预后】

如早期发现,l长期治疗,l防止肾钙化及骨骼畸形的发生,l预后良好,l甚至可达正常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些病人可自行缓解,l但也有部分病人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