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

尿崩症(diabetes1insipidus,lDI)是一种以患儿完全或部分丧失尿浓缩功能的临床综合征。造成尿崩症的病因很多,l根据不同病因可将尿崩症分为三种类型:i①中枢性尿崩症(central1diabetes1insipidus,lCDI),l②肾性尿崩症(nephrogenic1diabetes1insipidus,lNDI)和③精神性烦渴症(psychogenic1polydipsia,lPP),l其中以中枢性尿崩症较多见。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垂体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1hormone,lADH)即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1vasopressin,lAVP)分泌不足或缺乏所引起。临床主要特征为烦渴、i多饮、i多尿和排出低比重尿。

【发病机制】

人体ADH为9肽氨基酸,l因第8位氨基酸残基为精氨酸,l故命名为精氨酸加压素(AVP)。主要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细胞合成,l并与后叶激素运载蛋白结合,l以神经分泌颗粒的形式,l沿神经轴突下移,l储存至垂体后叶的特殊神经细胞和轴突中。AVP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增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l促进水的重吸收,l使尿量减少,l保留水分,l使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而维持于正常范围。AVP的分泌受多种因素影响,l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血容量。位于下丘脑视上核和渴觉中枢附近的渗透压感受器同时控制着AVP的分泌和饮水行为。

中枢性尿崩症(CDI)的发生系由于下丘脑垂体后叶合成AVP的神经元缺陷,l造成AVP合成分泌不足或缺乏,l血浆AVP水平降低,l导致尿渗透压降低、i尿量增加。当合成AVP神经元部分受损或仍有10%~20%分泌功能时,l患儿可表现为部分性尿崩症。

CDI的病因大致可分为获得性、i遗传性或特发性三种。

(1)获得性:i通常是由不同类型的损伤或疾病而造成:i如①肿瘤:i由颅内肿瘤引起的患儿至少占30%,l如颅咽管瘤、i垂体瘤、i松果体瘤、i神经胶质细胞瘤及黄色瘤等,l其中颅咽管瘤、i垂体瘤、i松果体瘤最为多见(占70%);②损伤:i新生儿期的低氧血症、i缺血缺氧性脑病均可在儿童期发生DI。又如颅脑外伤、i手术损伤及产伤等;③感染:i少数患儿可由脑炎、i脑膜炎、i寄生虫病等;④其他:i全身性疾病(白血病、i结核病、i组织细胞增生症等)、i先天性脑畸形、i药物等。

(2)遗传性:i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其分子病理基础是垂体加压素基因(AVP-NPⅡ)突变。人AVP-NPⅡ基因定位于20p13,l与泌乳素的编码基因(OT-NPⅠ)毗邻,l基因全长2.6kb,l包含3个外显子,l由基因转录翻译编码形成AVP。近年研究发现,l本类型CDI与编码该激素多肽的AVP-NPⅡ基因突变有关,l大多为基因点突变,l且突变类型及位点具有一定的异质性,l其主要突变效应为编码蛋白表达不足及突变蛋白的功能障碍。

(3)特发性:i是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尿崩症,l即缺乏任何原因的选择性ADH缺乏。在某些病例可能与中枢大细胞神经元的退行性变有关。大多为散发,l发病较晚,l无家族史,l无AVP-NPⅡ基因突变。亦可能是某些疾病过程的一种临床分离表现。

【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l男孩多于女孩。多数发病急骤。以烦渴、i多饮和多尿为主要症状,l并表现为较固定的低比重尿。临床症状轻重不一,l这不仅取决于患儿体内AVP完全或部分缺乏的程度不同,l而且还与渴觉中枢、i渗透压感受器是否受损及饮食内容相关。一般重症CDI患儿每日饮水量可达300~400ml/kg,l其尿量与饮水量基本相称。夜尿增多可出现遗尿。婴幼儿患者烦渴时哭闹不安,l但饮水后即可安静。由于喂水不足可发生便秘、i体重下降和高钠血症,l低热、i脱水甚至惊厥和昏迷。儿童期患者因多饮、i多尿可影响学习和睡眠,l出现少汗、i皮肤干燥、i苍白、i精神不振、i食欲低下、i体重不增和生长缓慢等症状。若能充分饮水,l一般情况可正常,l无明显临床体征。

【辅助检查】

1.尿液检查11每日尿量可达4~10升,l或大于3000ml/m2/日。尿色清淡无气味、i尿比重低,l一般为1.001~1.005(约50~200mmol/L),l而尿蛋白、i尿糖及有形成分均为阴性。

2.血生化检查11血电解质均正常。血尿素氮、i肌酐正常。血浆渗透压多正常或偏高。在无条件检测渗透压时可测定血清电解质、i血糖和尿素氮含量进行公式推算:i渗透压(mmol/L)=2×(血钠+血钾)+血糖+血尿素氮。

3.禁水试验11旨在观察患儿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时的尿浓缩能力,l以鉴别原发性烦渴症。最简单的提高体液渗透压的方法即是限制饮水。患儿自试验前一天晚上7~8时起开始禁食,l直至试验结束;试验当日晨8时开始禁水,l先排空膀胱,l测体重,l采血检测血清钠和血浆渗透压;然后每小时排尿一次,l测尿量、i尿渗透压(或比重)和体重,l直至相邻两次尿渗透压之差连续两次<30mmol/L,l或体重下降达5%,l或尿渗透压≥800mmol/L,l即再次采血,l测血浆渗透压和血钠浓度。大多数患儿可在6小时内完成此试验。结果判断为:i正常小儿禁饮后无脱水症状,l每小时尿量逐渐减少,l尿比重渐升,l尿渗透压可增高达800mmol/L以上,l血钠和渗透压均保持正常;DI患儿每小时排尿量无明显减少,l并持续排出低渗尿(尿比重<1.010),l尿渗透压变化不大,l而血清钠和血浆渗透压分别上升超过145mmol/L和295mmol/L,l体重下降3%~5%。本试验过程中必须严加观察,l防止高钠血症,l当体重下降达5%时必须终止。

4.加压素试验11一般在禁水试验第二次采血后即可紧接进行加压素试验。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5U(或精氨酸加压素0.1U/kg),l此后两小时内多次留尿检测渗透压。如尿渗透压上升峰值超过给药前的50%,l则被认为是完全性CDI;在9%~50%之间者为部分性CDI;肾性尿崩症患儿尿渗透压上升不超过9%。

5.血浆AVP定量11本病患者血AVP浓度降低(正常值约为10μU/ml),l但由于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不高,l故分析结果须动态观察。直接检测血浆AVP浓度为DI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新途径:i中枢性DI患者血浆AVP低于正常;而肾性DI者血浆AVP浓度升高,l但尿液仍不能浓缩而持续排出低渗尿;精神性烦躁渴症AVP分泌功能正常,l但对病程久、i病情重者可由于长期低渗状态而使AVP分泌障碍。

6.影像学检查11选择性进行头颅X线平片、iCT或MRI检查,l以明确病因,l指导治疗。儿童颅内肿瘤常以尿崩症形式起病,l故有必要对患儿进行长期随访。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中枢性尿崩症的诊断可依据临床烦渴、i多饮和多尿,l以及血、i尿渗透压测定、i禁水和加压素试验及血浆AVP定量来进行。临床须与其他具有多尿症状的疾病相鉴别。

1.高渗性利尿11如糖尿病、i肾小管酸中毒等,l根据尿比重、i尿渗透压、i尿pH及其他临床表现即可鉴别。

2.高钙血症11见于维生素D中毒、i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

3.低钾血症11见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慢性腹泻,lBartter综合征等。

4.继发性肾性多尿11慢性肾炎、i慢性肾盂肾炎等病导致慢性肾功能减退时。

5.原发性肾性尿崩症11为X连锁隐性(占90%)及常染色体隐性(10%)遗传病。是由于相关基因(AVPR2和APQ2)突变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受体对AVP的作用不敏感所致。发病年龄和症状轻重差异较大:i重者出生不久即出现症状,l可有多尿、i脱水、i体重不增、i生长障碍、i发热、i外周循环衰竭甚至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轻者发病较晚,l当患儿禁饮时可出现高热、i末梢循环衰竭、i体重迅速下降等症状,l禁水、i加压素试验均不能提高尿渗透压。

6.精神性烦渴症11又称精神性多饮。儿童期较少见,l常有精神因素存在。多为渐进起病,l多饮多尿症状逐渐加重,l但夜间饮水较少,l且有时症状出现缓解。患儿血清钠和渗透压均处于正常低限,l由于患儿分泌AVP能力正常,l因此,l禁水试验较加压素试验更能使其尿渗透压增高。

【治疗】

1.病因治疗11对有原发病灶的患儿必须针对病因治疗,l如因颅内肿瘤所致CDI可手术切除治疗。特发性中枢性尿崩症者应观察有无其他垂体激素缺乏。对渴感正常的患儿应充分饮水,l但如有脱水、i高钠血症发生时应缓慢给水,l以免造成脑水肿。

2.药物治疗11药物治疗有激素和非激素两类。

(1)鞣酸加压素:i即长效尿崩停,l为混悬液制剂,l浓度每ml含5U,l用前须稍加温,l并摇匀后再行深部肌肉注射,l开始剂量为0.1~0.2ml,l作用时间可维持3~7天,l一般须待患儿多尿症状复现时才行第二次给药。用药期间应注意患儿的饮水量,l以防止发生水中毒。

(2)1-脱氨-8-D精氨酸加压素(DDAVP):i为人工合成的AVP类似物。其收缩血管作用弱,l作用时间约为8~24小时。鼻喷剂:i浓度为100μg/ml,l剂量为5~15μg/日,l每日1~2次鼻腔滴入,l症状复现时再行给药,l可逐渐加量,l直至疗效满意后作为维持量用药;口服片剂(弥凝):i每次100μg,l每日2次,l但须注意药物敏感度的个体化差异。DDAVP的副作用较小,l偶有头痛或腹部不适。

(3)其他药物:i对部分性AVP缺乏患儿尚可选用以下药物:i①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i可增强肾脏髓质腺苷酸环化酶对AVP的反应。每日150mg/m2l一次口服,l它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l但很少发生低血糖;②氯贝丁酯(clofibrate,l安妥明):i具有增加AVP分泌或加强AVP功能的作用。每日15~25mg/kg,l分次口服,l副作用有食欲不振及肝功能损害等;③噻嗪类利尿剂:i一般用双氢克尿噻,l每日3~4mg/kg,l分三次口服;④卡马西平:i能促进AVP分泌作用,l加强抗利尿作用。每日10~15mg/kg,l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