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激素缺乏瘟

小儿身高低于同年龄、i同性别和同地区正常健康儿童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2SD)者称为儿童矮小症(short1stature),l其中部分患儿是因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GH)不足所致,l即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growth1hormone1deficiency,lGHD),l亦称垂体性侏儒,l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激素缺乏症之一。其发病率约为1/5000~1/4000,l大多为散发性,l约5%~30%是家族遗传性,l称为家族性单纯性生长激素缺乏症(isdated1GH1deficiency,lIGHD)。

【生长激素的合成、i分泌和功能】

人体生长是极为复杂的生物过程,l包括遗传基因的表达调控、i细胞分裂增殖等,l基因的表达调控同时又受体内外诸多因素影响,l如营养、i内分泌激素等。目前已知人体生长与下丘脑-垂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的生理作用密切相关,l该生长轴主要包括下丘脑、i垂体、i肝和生长软骨,l其中涉及多种神经递质(多巴胺、i胆碱、i5-羟色胺、i脑磷脂等)、i神经肽(鸦片类、i神经激素等)、i下丘脑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i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GHIH或SRIH])、i垂体生长激素(GH)、i生长激素受体和生长激素结合蛋白(GH-BP)、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

人生长激素(hGH)是由垂体前叶细胞合成与分泌,l其编码基因GH1位于第17号染色体长臂(17q22-24)上,l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约80%的GH为191肽,l分子量22KD,l另有20%为20KD的GH分子。可呈单体、i二聚体、i寡聚体形式或N-乙酰化等变异体形式存在,l并存有种族特异性。GH呈脉冲分泌模式,l并存在昼夜节律,l一般在夜间深睡眠后的早期分泌最高。在血循环中,l大约50%的GH与GH受体胞外结构部分的GHBP结合,l以GHGHBP复合物的形式存在。GH的表达释放受控于下丘脑神经元分泌的两种神经分泌激素GHRH和GHIH,lGHRH促进垂体GH分泌细胞合成分泌GH;GHIH则抑制多种促分泌剂对GH的促分泌作用。血循环中GH浓度及GH依赖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浓度亦可反馈调节垂体GH的分泌,l或间接作用于下丘脑GHRH、iGHIH而影响GH分泌。GH的基本功能是促进生长,l同时也是体内代谢途径的重要调节因子,l调节多种物质代谢,l两者相互协调,l共同发挥作用。①促生长效应:iGH促进人体各种组织细胞增大和增殖,l使骨骼、i肌肉和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l如刺激软骨细胞局部产生IGF1,l使软骨细胞增殖,l促进骨骼生长。此外,lGH还可协同性激素及促钙化激素(PTH、i1,l25(OH)2D3i降钙素)共同干预骨重塑。GH对靶细胞发挥效应可以刺激软骨前体细胞分化增殖发挥直接效应,l亦可由IGF1介导发挥间接作用以增强促生长效应;②促代谢效应:iGH促生长作用的基础是促合成代谢,l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氨基酸的转运,l表现正氮平衡;对脂肪代谢则有降解作用,l是有力的脂解激素;对糖代谢作用复杂,l能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l亦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病因】

GH缺乏(GHD)是由于GH分泌不足,l可有原发性或获得性、i孤立性或多垂体激素缺乏。其主要病因如下:i

1.先天性GHD11属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病的皆为原发起病,l按遗传方式不同可分为3型:iIGHDⅠ型、iIGHDⅡ型和IGHDⅢ型,l①IGHDⅠ型:i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又可分为ⅠA和ⅠB两型,l前者多见GH1基因缺失或点突变,l使患儿体内不表达GH1基因,lGH完全缺乏;后者多为GH1基因剪切位点突变或复合性基因缺陷,l影响GH蛋白分子的稳定性和正常分泌。②IGHDⅡ型:i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亦以GH1基因剪切位点突变为主,l造成GH突变体蛋白结构异常,l破坏蛋白分子正常运转。③IGHDⅢ型:i为X连锁遗传。此型可能与多位点基因缺陷有关,l如相关基因的连续性缺失(Xq21.3-q22),l临床可伴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此外,lGHRH受体基因、i下丘脑转录调控基因缺陷亦可引起GHD,l后者可造成多垂体激素缺乏症(combined1pituitary1hormone1deficiency,lCPHD)。另有极少数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是由于GH分子结构异常、iGH受体缺陷(Laron综合征)或IGF1受体缺陷(非洲侏儒症),l临床均类似GHD,l但呈GH抵抗或IGF1抵抗,l血清GH水平并不降低或反见增高。此外,l属于先天发育缺陷者有垂体不发育或发育不全、i面中线发育异常等。

2.获得性GHD11继发于下丘脑、i垂体或其他颅内肿瘤、i感染、i细胞浸润、i放射性损伤和头颅创伤等。

3.暂时性GHD11体质性围青春期生长延迟、i社会心理性生长抑制、i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临床表现】

以男性多见。患儿出生时身长可正常,l但多有胎位不正等难产史,l可有新生儿窒息史。自幼食欲低下,l约1/3病例伴有多饮多尿,l呈部分性尿崩。生长缓慢多于2~3岁后引起注意,l学龄期年增长不足5cm,l严重者仅2~3cm,l身高偏离在正常身高均数-2SD水平以下。肢体匀称、i面容幼稚(娃娃脸)和腹脂堆积为本症典型表现。男孩常伴有外生殖器发育不良,l睾丸阴茎皆小。易发生低血糖者提示可能有多垂体功能不全。患儿智力正常,l骨龄延迟(大于生活年龄2岁以上)。青春发育大多延迟(与骨龄成熟程度有关)。器质性GHD可发生于任何年龄,l并伴有原发疾病的相应症状。

【辅助检查】

1.内源性GH分泌测定11包括运动试验、i夜睡眠GH试验和尿液GH测定。此类试验通常用作临床筛查。本病患儿内源性GH往往分泌不足或分泌异常。

2.GH药物激发试验11由于正常人体GH是呈脉冲性释放,l故随机采血检测GH无诊断价值。临床多采用药物激发试验来判断垂体合成及分泌GH状况。常用药物激发剂有胰岛素、i精氨酸、iL-多巴、i可乐宁、iGHRH等,l诸多药物激发GH的机制不尽相同:i精氨酸是介导于抑制GHIH的分泌;L-多巴介导于神经递质多巴胺能途径的兴奋,l或刺激GHRH释放,l以促进GH应答反应;可乐宁属α-肾上腺素能增强剂,l亦有促使GHRH分泌作用。由于各种药物激发GH反应途径不同,l各种试验的敏感性、i特异性亦有差异,l故通常采用至少2种作用途径不同的药物进行激发试验才能作为判断的结果。一般认为两种试验GH激发峰值<5μg/L为GH完全缺乏;介于5~9μg/L为部分缺乏;≥10μg/L即为GH不缺乏。

3.血清IGF1iIGFBP3测定11血循环中IGF1大多与IGFBP3结合(95%以上),l两者分泌模式与GH不同,l呈非脉冲性分泌和较少日夜波动,l故血中浓度稳定,l并与GH水平呈一致关系,l是较理想的检测下丘脑-GH-IGF生长轴功能指标。IGFBP3尚有运送和调节IGF1的功能。

4.其他11生长激素结合蛋白(GHBP)对人GH的分布、i代谢和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临床检测血清GHBP有助于GH抵抗患者的诊断。此外,l根据临床表现可选择性地检测血TSH、iT4iTRH激发试验和LHRH激发试验等,l以判断有无甲状腺和性腺轴激素缺乏。

5.影像学检查11根据需要可选择头颅CT或MRI检查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对身高低于同年龄、i同性别、i同地区正常儿童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或第三百分位数以下者都应分析原因,l仔细了解母亲孕期、i围生期、i喂养和疾病等情况,l结合体格检查和实验室资料,l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和鉴别诊断。GHD患儿的年增长速率往往<5cm,l骨龄延迟一般可大于2年以上,lGH激发峰值<10μg/L。

1.家族性矮小症11父母身高都矮,l身高常在第三百分位数左右,l但其年增长速率>4cm,l骨龄与年龄相称,l智能与性发育均正常。

2.体质性青春期延迟11在暂时性GHD矮小症中本病最具代表性,l属正常发育中的一种变异,l极为常见。多见男孩。出生时及生后数年生长无异常,l以后则逐年的身高增长及成熟缓慢,l尤于青春发育前或即将进入青春发育期时,l性发育出现可延迟数年。骨龄落后与性发育延迟相关,l亦与生长平行。父母中大多有类似既往史。

3.宫内发育迟缓11本症可由母孕期营养或供氧不足、i胎盘存在病理性因素、i宫内感染、i胎儿基因组遗传印迹等因素导致胎儿宫内发育障碍。初生时多为足月小样儿,l散发起病,l无家族史,l亦无内分泌异常。出生后极易发生低血糖,l生长缓慢。

4.染色体异常11典型Turner综合征不难区别,l但部分患儿系因X染色体结构异常(如等臂畸形、i部分缺失等)或各种嵌合体所致病。其临床表现不甚典型,l常仅以生长迟缓为主,l应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鉴别。21三体综合征除身材矮小外,l同时伴有智能落后、i特殊面容等特征,l故临床诊断一般不易混淆。

5.骨骼发育异常11如各种骨、i软骨发育不良等,l都有特殊的体态和外貌,l可选择进行骨骼X线片及相关基因分析等,l以明确诊断。

6.其他11包括心、i肝、i肾等慢性疾病,l长期营养不良,l遗传代谢病(如粘多糖病、i糖原累积症等),l以及精神心理压抑等因素导致者,l都应通过对病史、i体检资料分析和必要的特殊检查予以鉴别。

【治疗】

1.GH替代治疗11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tion1human1GH,lrhGH)已被广泛应用于本症的临床治疗,l目前大多采用0.1U/kg/日,l于每晚临睡前皮下注射。疗效与始治年龄相关,l年龄愈小,l疗效愈佳。在用rhGH治疗过程中可出现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l故须监测甲状腺功能,l必要时予以补充治疗。对恶性肿瘤或有潜在肿瘤恶变者及严重糖尿病患者禁用。

2.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11对由于下丘脑功能缺陷,l使GHRH释放不足的GHD患儿,l可采用GHRH治疗,l但对垂体性GH缺乏者无效。剂量一般为每天8~30μg/kg,l每日早晚各1次皮下注射或24h皮下微泵连续注射。

3.口服性激素11蛋白同化类固醇激素可用于临床促生长治疗,l大多选用雄激素的衍生物,l其合成代谢作用强,l雄激素作用较弱。如①氟羟甲睾酮(Fluoxymesterlone),l每日2.5mg/m2;②氧甲氢龙(Oxandvolone),l每日0.1~0.2mg/kg;③吡唑甲氢龙,l每日0.05mg/kg。这类药物有加速骨骼成熟和发生男性化的副作用,l故应严密观察骨骼成熟的变化。苯丙酸诺龙目前已较少应用。对GHD伴性腺轴功能障碍的患儿,l应于骨龄达12岁后开始应用性激素协同治疗。男性可肌肉注射庚酸睾酮,l开始25mg,l每2~4周一次,l每3月可增加25mg,l直至每月100mg;女孩则可用炔雌醇1~2μg/日,l或倍美力(Premarin)每日0.3mg起酌情加至0.625mg、i诺坤复(Estrofem)每日0.25mg起酌情加至1mg。应避免用大剂量性激素,l以防骨龄过快成熟而有损终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