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风疹

风疹(rubella,lGerman1measles)是风疹病毒(rubella1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低热,l皮疹和耳后、i枕部淋巴结肿大,l全身症状轻,l病程短。孕妇患风疹可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ongenital1rubella1syndrome,lCRS)。

【病原学】

风疹病毒属披膜病毒科(Togavirus1family),l只有一个血清型,l直径为60nm,l核心为单股正链RNA,l基因组有9762个核苷酸。病毒的外层由脂蛋白等组成包膜,l表面刺突有凝集雏鸡等禽类红细胞的活性,l在体外生活力较弱,l不耐热,l能被紫外线、i乙醚、i氯仿和甲醛灭活。但能耐寒和干燥。

【流行病学】

人为风疹自然感染的惟一宿主,l故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患者鼻咽部分泌物、i血、i尿及粪中均带有病毒。从出疹前5天到出疹后2天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多见于1~5岁儿童,l成人也可发病。风疹呈世界性流行,l一年四季均可发生,l以冬春季发病最高。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发病机制】

病毒首先侵入上呼吸道黏膜、i颈淋巴结,l并复制引起上呼吸道炎症和病毒血症,l表现为发热、i皮疹和浅表淋巴结肿大。妊娠初3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l可经胎盘发生宫内感染,l病毒在胎儿体内不断繁殖,l通过抑制细胞有丝分裂,l引起细胞溶解、i胎盘绒毛炎等,l可导致各种先天畸形。

【临床表现】

(一)获得性风疹

潜伏期为14~21天,l平均18天。

1.前驱期11约1~2天,l症状多较轻,l低热或中度发热,l伴轻咳、i咽痛和流涕等,l耳后、i后颈部及枕部淋巴结肿大,l单个分散伴轻压痛。口腔无黏膜斑。

2.出疹期11大多数病人发热1~2天后出疹,l皮疹先见于面部,l1天内波及全身,l面部和四肢较少,l手掌、i足底无疹,l躯干、i背部皮疹较多,l呈红色充血性斑丘疹,l直径2~3mm,l也可呈大片皮肤发红或针尖状猩红热样皮疹。可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l耳后、i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更显著,l脾轻度肿大。皮疹经2~3天消退,l退疹后不留色素沉着。全身症状消失,l淋巴结和脾亦逐渐缩小。

偶可并发中耳炎、i肺炎、i心肌炎、i脑炎、i关节炎及内脏出血等。少数病人不出现皮疹,l仅有全身及上呼吸道症状,l称无皮疹风疹。

(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胎儿感染风疹病毒,l可发生宫内死亡、i流产、i早产,l但较多见为出生时有各种畸形或多种脏器损害表现。先天性畸形以先天性心血管畸形、i失明(白内障,l视网膜病,l青光眼)、i小头畸形、i智力障碍、i骨发育障碍为多见。也可有新生儿肝炎、i溶血性贫血、i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耳聋、i脑炎及脑膜炎等病变。

【诊断】

对可疑病人可取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检测风疹血凝抑制抗体,l效价增长4倍以上为阳性。近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风疹IgM抗体,l该抗体以疹后5~14天阳性率最高,l对风疹早期诊断以及患风疹的孕妇是否须终止妊娠非常重要。尚可早期作风疹病毒分离,l间接免疫荧光法或免疫斑点法直接检测病毒抗原,l以及应用斑点杂交法检测病毒RNA。

【鉴别诊断】

风疹病人血象与麻疹病人相似。典型患儿可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l但需与轻型麻疹、i猩红热鉴别。

【治疗】

尚无特效疗法,l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l早期可试用干扰素、i利巴韦林。

【预防】

(一)主动免疫

在11个月以上人群中,l大约95%的接种者免疫有效期达21年以上。对儿童及易感育龄妇女,l可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l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可以预防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发生。接种禁忌为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肿瘤、i白血病、i使用免疫抑制药及放射治疗者等)。

(二)被动免疫

对已确诊为风疹的早期孕妇,l应考虑终止妊娠。风疹减毒活疫苗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l故孕妇不宜接种。隔离期为出疹后5天。孕妇在妊娠3个月内应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l若有接触史可于接触5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l可减轻或抑制症状。

参考文献

1.李聪智.风疹.见:i李梦东,l王宇明主编.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北京:i人民卫生出版社,l2004.31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