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和带状疱疹: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潜伏于人体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l经再激活后所引起的皮肤感染,l临床特征为沿身体单侧体表神经的相应皮肤出现呈带状的成簇水疱,l常伴有局部神经疼痛。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水痘和带状疱疹患者是本病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病毒很可能通过呼吸道或直接接触传播,l但一般认为带状疱疹主要不是通过外源性感染,l而系潜伏性感染的病毒再激活。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l带状疱疹愈后极少复发。

(四)流行特征

常年散发,l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l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带状疱疹。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初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l引起原发感染水痘,l然后病毒沿神经纤维进入感觉神经节,l呈潜伏性感染。当免疫功能下降时,l如恶性肿瘤,l使用免疫抑制剂,l创伤,l艾滋病,l导致潜伏的病毒激活而复制,l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生炎症,l并累及神经,l引起相应节段的皮肤出现疱疹,l同时使受累神经分布区域产生疼痛。

主要病变部位在神经和皮肤,l病理变化主要是受累神经节炎症。局部可见单个核细胞浸润,l神经细胞变性,l核内可发现包涵体。病变严重者还可影响受染背根神经节的邻近神经组织。

【临床表现】

起病初期,l可出现低热和全身不适,l沿着神经节段的局部皮肤常有灼痒、i疼痛、i感觉异常等。1~3天后沿着周围神经分布区域出现成簇的红色斑丘疹,l很快发展为水疱,l疱疹从米粒大至绿豆大不等,l分批出现,l沿神经支配的皮肤呈带状排列,l故名“带状疱疹”。伴有显著的神经痛系该病突出特征。带状疱疹3天左右转为脓疱,l1周内干涸,l10~12天结痂,l2~3周脱痂,l疼痛消失,l不留瘢痕。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l病程可延长。带状疱疹可发生于任何感觉神经分布区,l但以脊神经胸段最常见,l因此皮疹部位常见于胸部,l约占50%,l其次为腰部、i面部等。带状疱疹皮疹多为一侧性,l很少超过躯体中线,l罕有多神经或双侧受累发生。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侵犯三叉神经眼支,l发生眼带状疱疹,l病后常发展成角膜炎与虹膜睫状体炎,l若发生角膜瘢痕可致失明。病毒侵犯脑神经,l可出现面瘫、i听力丧失、i眩晕、i咽喉麻痹等。50岁以上带状疱疹患者易发生疱疹后神经痛,l可持续数月。

本病轻者可以不出现皮疹,l仅有节段性神经疼痛。重型常见于免疫功能缺损者或恶性肿瘤病人,l可发生播散性带状疱疹,l除皮肤损害外,l伴有高热和毒血症,l甚至发生带状疱疹肺炎和脑膜脑炎,l病死率高。

【实验室检查】

(一)脑脊液

出现带状疱疹脑炎、i脑膜炎、i脊髓炎者,l其脑脊液细胞及蛋白有轻度增加,l糖和氯化物正常。

(二)细胞学检查

将疱疹部刮取标本染色检查,l可查见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l但难以与单纯疱疹者鉴别。

(三)血清学检查

可采用酶免疫法、i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测得IgM抗体或双份血清IgG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l有诊断意义。

(四)病原学检查

取疱疹液接种于人胚肺纤维细胞,l可分离出病毒。

(五)PCR检查

采用PCR检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核酸具有诊断意义。

【诊断】

典型病例根据单侧性、i呈带状排列的疱疹和伴有神经痛,l诊断多不困难。非典型病例有赖于实验检查。

【鉴别诊断】

该病有时须与单纯疱疹鉴别,l后者反复发生,l分布无规律,l疼痛不明显。

【治疗】

该病系自限性,l治疗原则为止痛、i抗病毒和预防继发感染等。

(一)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包括:i患者年龄大于50岁;病变部位在头颈部;躯干或四肢严重的疱疹;有免疫缺陷患者;出现严重的特应性皮炎或严重的湿疹等。可选用阿昔洛韦,l400~800mg口服,l每4小时1次,l疗程7~10天。或阿糖腺苷,l15mg/(kg·d),l静脉滴注,l疗程10天。

(二)对症治疗

疱疹局部可用阿昔洛韦溶液局部涂抹,l可缩短病程。神经疼痛剧烈者,l给镇痛药,l如罗通定(颅痛定)、i阿米替林、i奋乃静等。保持皮损处清洁,l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预防】

主要是预防水痘,l现尚无有效办法直接预防带状疱疹。

参考文献

1.Cohen1JI,lBrunell1PA,lStraus1SE,let1al.Recent1advances1in1varicella-zoster1virus1infection.Ann1Intern1Med,l1999,l130(11):i922-932.

2.Chen1TM,lGeorge1S,lWoodruff1CA,let1al.Clinical1manifestations1of1varicella-zoster1virus1infection.Dermatol1Clin,l2002,l20(2):i267-282.